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科举八股文专题研究

高明扬  
【摘要】: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文体。要对此种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须先立足于文体本体的研究。基于此点认识,本文分列专题对八股文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本文除引言外,共分六章。 第一章探讨八股文称名、八股文的考试范式及其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考试文体,其考试内容首为《四书》,《五经》次之,其体式由题头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和股对部分(四组对仗句组)组成。就其称名而言,除“八股文”外,还有“八比文”、“《四书》文”、“经义”、“制义”、“制艺”、“时文”等。这些称名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从各自的角度体现着“八股文”某一方面的特点。 第二章考察八股文源流变迁。就八股文的起源而言,说法颇多。但一般而论,大多溯源至宋元的经义文。代圣人立言和排偶是该文体的两个重要特征。就“代言”而言,中国传统文体中并不鲜见。排偶语体源远流长,而用排偶的方式来作文,初非官方规定,亦非由某个人或少数人创制,它实是考生追求文章华丽取悦考官的结果。风气所向,后逐渐成为场屋中普遍追求的作文方式。该文体由宋元经义文发展而来,至明成化年间,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格式。 第三章对明清八股文形态结构作实例比较分析,以见其在不同时期各自鲜明的特点。八股文随代变易,同为八股文,明代八股文(特别是明初)和清代八股文肯定各有特色,这表现在文题、文体结构方面。其形态结构有一发展演变的过程,就明清八股文内部结构进行剖析,其演变的轨迹便能一目了然。顺带而及,其文风随时代变化也有各自的特色。 第四章对八股文的衡文标准进行探讨。在科举场中,考试官如何评判八股文的优与劣?政府选拔人材是“凭文而取”,什么样的文章才算符合要求,得要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理、法、辞、气”是衡文批语的落脚点,“理、法、辞、气”有着该文体自身特有的含义。“清真雅正”是衡文的总体要求,它由明代“醇正典雅”发展而来,据文体的功令要求而定,同时也受当朝统治者文化政策的影响。 第五章探讨八股文的修辞性问题。在修辞学视野里,这样一种对文章技巧要求很高的文体不可能和修辞毫无联系。八股文写作遵循话语修辞的一般规律,作文立主脑理论和现代修辞的话语要适应题旨并无二致。行文之法更是体现着篇章修辞的“统一律”,八股文很讲究韵律的安排,在具体的技巧中,修辞的常规辞格更是普遍运用。 第六章在前五章本体分析的基础上,对八股文的历史作用作评析。八股文从明代产生到清末终结,历时几百年,此间批评绵延不绝。但现今的批评大多以先贤批评之辞为依据。八股文是否真如批评所言“罪恶”极大,其历史作用何在?本章先辨析先贤批评之辞,后列几种持平之说,乃至称赏之语。最后评析八股文的历史作用。八股文促进了思想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还具有文化知识的普及作用。同时,其知识检测功能、智力检测功能、防范舞弊、便于阅卷等考试功能也很明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黄强;现存宋代经义考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祝尚书;;论宋代的经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3 张宏勇;张荣刚;;论明代经义八股格的形成过程[J];文艺评论;2013年08期
4 王素;;唐写《论语郑氏注》对策残卷与唐代经义对策[J];文物;1988年02期
5 刘建明;;明代科试经义文失范及其政治原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6 张荣刚;;取士经义八股格成因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7 韩国良;《老子》五十章经文校笺——兼论人们对《老子》经义的曲解[J];南都学坛;2000年05期
8 陈光;八股文体式源流考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方笑一;“经义”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朱修春;清初学者四书中的经义及典籍考辨举证[J];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02期
11 ;学术名家 经义俗讲 悦读经典 小丛书[J];书城;2007年07期
12 方笑一;;论“经术”与王安石古文之关系[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3期
13 廖棁盦;;经义 治事 词章三篇[J];船山学报;1935年02期
14 易家钰;;经义通经所以致用试综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大义以明致用之效[J];船山学报;1937年02期
15 第环宁;;再识八股文[J];写作;1997年02期
16 张荣刚;;经义文体结构在宋元的发展探析[J];大理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17 祝尚書;;论宋代的经义[J];宋代文化研究;2009年01期
18 编辑部;;马经义著《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出版[J];曹雪芹研究;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明扬;科举八股文专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金华;一部知青生活的生动读本[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贺慈航;从人的曲折命运中展示人性[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 戴晋新;《春秋》的现代诠释[N];社会科学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