铋层状化合物的结构与铁电、介电性能
【摘要】:铋层状化合物是一类通常具有较高居里温度的铁电体材料,在集成铁电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首先系统地考察了镧系元素置换铋元素对铋层状化合物的结构及铁电、介电性能的影响,随后讨论了层状结构稳定性与A位平均离子半径的关系,最后对Ba基铋层状化合物的弥散相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在对La~(3+)置换的Bi_4Ti_3O_(12)的研究中,X射线衍射及拉曼光谱的分析都表明,随La~(3+)置换量的增加,室温下Bi_(4-x)La_xTi_3O_(12)的晶体结构由正交向四方转变。相应地,介电性能和P-E关系显示,Bi_(4-x)La_xTi_3O_(12)的铁电性也随La~(3+)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并最后消失。x=1.2时,Bi_(4-x)La_xTi_3O_(12)具有驰豫铁电体的特征,而在x1.2时Bi_(4-x)La_xTi_3O_(12)室温下成为顺电体。在1MHz的测试频率下,x1.2时可以获得介电常数高于125,介电损耗为10~(-4)数量级的介电陶瓷。作者认为,La~(3+)置换Bi~(3+)对铁电软模所受的长程库仑力基本没有影响,而利于稳定顺电相结构的短程斥力则得到强化,这是铁电性减弱的主要原因。
类似的规律同样出现在La~(3+)置换的SrBi_4Ti_4O_(15)中。SrBi_(4-x)La_xTi_4O_(15)在0≤x≤1.2的范围内形成固溶体,x1.2时有(La,Bi)_(2/3)TiO_3第二相的析出。SrBi_(4-x)La_xTi_4O_(15)的居里温度随La~(3+)含量的增加而降低。x≥0.8时铁电相变变得弥散,且弥散程度随x的增加而增强,陶瓷的介电性能表现出驰豫铁电体的特征。对x=1.0时SrBi_(4-x)La_xTi_4O_(15)的结构分析表明,钙钛矿层中靠近铋氧层的氧八面体与内侧的氧八面体在绕晶体学轴倾斜以及钛离子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上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此外,Bi~(3+)、La~(3+)和Sr~(2+)三种离子在钙钛矿层A位和铋氧层阳离子位置上呈现无序分布状态,这被认为是相变变得弥散的原因。
为了进一步理清铋层状化合物中对铁电性有影响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半径较小的Nd~(3+)被用来取代CaBi_4Ti_4O_(15)中的Bi~(3+)。随Nd~(3+)置换量的增加,CaBi_(4-x)Nd_xTi_4O_(15)的晶体结构正交性减弱,居里温度降低,同时介电常数峰被压低。由此可以推断,Bi~(3+)的存在是CaBi_4Ti_4O_(15)及与之类似的化合物具有强的铁电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这主要与Bi~(3+)外层电子配置中具有6S~2孤对电子有关。氧八面体A位空隙与填入该处离子之间的尺寸失配对铁电性的贡献是次要的,但失配的程度也可以对铁电性的强弱产生影响。
尝试了M_2Bi_4Ti_5O(18)(n=5)和M_3Bi_4Ti_6O_(21)(n=6)(M=Ba,Sr和Ca)这几种n4
|
|
|
|
1 |
张淑霞,李建保,曹俊,翟华嶂,张波;钛酸锆固溶体微波介电瓷的制备与性能[J];材料工程;2002年01期 |
2 |
郑曙光,徐卓,冯玉军,姚熹;等静压和温度作用下Pb(Zr,Sn,Ti)O_3陶瓷的介电性能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10期 |
3 |
杨胶溪,李成明,陈广超,吕反修,唐伟忠,佟玉梅;金刚石膜介电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J];绝缘材料;2004年01期 |
4 |
杨洁颖,梁国正,任鹏刚,王结良,房红强,宫兆合;氰酸酯/环氧树脂体系的研究[J];航空材料学报;2004年03期 |
5 |
赁敦敏,肖定全,朱建国,余萍,庄严;Bi_(0.5)(Na_(1-x-y)K_xLi_y)_(0.5)TiO_3陶瓷的介电性能与微观结构[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4年11期 |
6 |
裴志斌;杜红亮;张孟;朱层林;屈绍波;;PNW和PMS变化对PNW-PMS-PZT压电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7 |
徐言超;岳云龙;于晓杰;陈现景;吴海涛;;正交实验研究硼铝硅玻璃的介电性能[J];绝缘材料;2007年03期 |
8 |
陈志武;卢振亚;;掺Sr改性Bi_(0.5)(Na_(0.8)K_(0.2))_(0.5)TiO_3无铅压电陶瓷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S1期 |
9 |
龙年;;提高玻璃钢绝电性能的研究[J];砖瓦世界;1990年11期 |
10 |
周洪庆;范福康;;施主掺杂多晶(Sr,Ba)TiO_3微观结构和介电性能的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
11 |
陈平,程子霞;高频传输用FR—4环氧基玻璃布层压板的研究进展[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
12 |
吴洁华,李包顺,李承恩,郭景坤;氮化物颗粒补强石英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0年01期 |
13 |
吴霞宛,李小图,李玲霞,郝建民,王希忠,王崇峰;钡铝钕铋钛系相结构与电性能的定量关系[J];压电与声光;2001年04期 |
14 |
陈朝霞,甘国友,严继康,张小文;Sr掺杂对TiO_2双功能压敏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年05期 |
15 |
陈学锋,李懋强;掺杂PZT粉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4年09期 |
16 |
朱兴松,刘立柱,张国伟,邓涛,方兰;环氧树脂/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研究[J];绝缘材料;2005年02期 |
17 |
杜红亮;李智敏;周万城;裴志斌;屈绍波;;PNW对PMS-PZT压电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J];压电与声光;2006年03期 |
18 |
范素华;徐静;张丰庆;郭桂芬;任艳霞;;Nd掺杂Bi_4Ti_3O_(12)陶瓷的制备及其电性能[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9 |
王德生;袁伟群;王珏;严萍;杨士勇;;退火处理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介电性能的影响[J];绝缘材料;2007年02期 |
20 |
倪维庆;俞建长;郑兴华;梁炳亮;;预烧温度对CaCu_3Ti_4O_(12)陶瓷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