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的风振响应及振动控制研究
【摘要】: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作为高压电能输送的载体,是重要的生命线工程。与通常的架空线路相比,大跨越塔线体系具有塔体结构高、跨度大的特点,塔体的高柔特性决定了风荷载是其主要动力荷载,而塔线间的相互作用,使这类体系在风载作用下的振动响应十分复杂。
本文以规划中的世界第一高塔—舟山大跨越输电塔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塔线耦合体系的空间有限元模型,分别采用梁单元、杆单元、悬链线索单元对输电塔、绝缘子和输电线进行了精确的模拟。同时采用离散刚度法设计制作了塔线体系的气动弹性模型,并在紊流风场中,进行了多个风向角、多个风速下的单塔和塔线体系气弹模型风洞试验。
通过对塔线体系风振响应的时域分析和试验研究,将输电塔的响应分解为共振分量与背景分量,并分别考虑了塔线耦合作用对这两部分分量的影响。针对背景与共振响应各自的特征,进一步提出了塔线体系的简化计算方法:背景分量的计算可以应用准静态假定,采用方差分析法得出;通过建立塔线体系的等效计算模型—悬吊摆系统,使共振分量的计算获得简化。以简化方法为基础,采用频域方法对塔线体系的风振响应进行了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对塔线体系的实际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对塔线体系的动力特性,采用被动耗能装置—粘弹性阻尼器对体系的风振响应进行了振动控制研究,重点讨论了阻尼器的位置优化问题。利用本文提出的改进适应性权重:代间比较权重,并将遗传算法与劣出优入算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多目标优化的混合遗传算法。选取塔线体系脉动位移的H_2和H_∞范数、阻尼器的总量与阻尼器平均耗能作为优化目标函数,得到了阻尼器的优化布置方案,并通过受控体系的气弹模型风洞试验对风振控制效果进行了验证。计算和试验结果均表明,该方案可以取得较好的减振效果,从而为将来塔线体系风振控制系统的实际安装提供了理论依据。
|
|
|
|
1 |
范存新,陈镕,薛松涛;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对高层建筑顺风向风振响应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2期 |
2 |
陈镕,薛松涛,王远功,秦岭;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风振响应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
3 |
米婷,罗永峰;六种网格形式的单层球面网壳的风振响应[J];空间结构;2003年01期 |
4 |
李燕;吴竞;管林波;缪盾;;网壳结构的风振响应频域分析法[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7期 |
5 |
刘若斐;;冷却塔风振响应的数值计算[J];浙江建筑;2013年03期 |
6 |
张悦;黄本才;汪丛军;;用于分析复杂结构风振响应的软件平台[J];计算机辅助工程;2009年04期 |
7 |
禹慧;马人乐;何敏娟;;复杂高耸结构风振响应研究[J];力学季刊;2008年03期 |
8 |
石启印,张磊,李爱群;首都机场新塔台风振响应的研究与探讨[J];建筑结构;2005年06期 |
9 |
程晓;王世村;;高耸结构风振响应的等效静力法研究[J];浙江建筑;2007年12期 |
10 |
周耿;;浅谈如何运用等效静力法分析高耸结构的风振响应[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
11 |
苏刚;吴瑾;叶财景;;高阶振型对大跨度平屋盖结构风振响应的影响[J];江苏建筑;2009年01期 |
12 |
周立鹏,徐国彬;张力膜结构非线性风振响应浅析[J];工业建筑;2001年11期 |
13 |
宋志刚,金伟良;多随机参数下高层建筑风振响应分布特征估计[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10期 |
14 |
郭勇;孙炳楠;叶尹;;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风振响应的时域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
15 |
邹良浩;梁枢果;李辉民;;矩形高层建筑扭转向风振响应简化计算[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6 |
邓洪洲;张永飞;陈强;吴昀;;输电塔风振响应研究[J];特种结构;2008年02期 |
17 |
顾明,周印,张锋,项海帆,江欢成;用高频动态天平方法研究金茂大厦的动力风荷载和风振响应[J];建筑结构学报;2000年04期 |
18 |
邓洪洲,朱松晔,王肇民;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动力特性及风振响应[J];建筑结构;2004年07期 |
19 |
田术永;闫维明;鄢圣超;何浩祥;田华;;某标志塔风振响应控制的频域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年05期 |
20 |
范存新;薛松涛;陈镕;唐和生;;考虑风与结构耦合作用时电视塔结构的风振响应[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