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沌的密码算法及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混沌系统具有很多与密码学密切相关的特性,为密码系统设计注入了新的思路;混沌密码成为了现代密码学的重要研究前沿。但混沌密码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尽管已经有许多混沌加密方案提出,但混沌密码学的方法还未完全成熟。本文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对可应用于混沌密码系统中的混沌映射、混沌流密码体制、混沌分组密码体制、用于生成密钥的混沌随机数发生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首先提出了一类区间数目参数化的分段线性混沌映射。通过对实现精度、区间数目参数、迭代次数的分析,得到了三者关系的函数表达式。应用此类映射的数字密码系统随着区间数目参数变大,降低了所需迭代次数的最小值,提高了加密速度。引入面积-时间权衡参数,可以选择最佳的区间数目参数,达到加密速度与硬件实现电路面积兼顾的目的,从而实现系统的最优化。
为了抵抗利用混沌理论攻击的分析,设计了一种输出-密文混和反馈模式的混沌流密码。混沌信号的奇数位用来生成密钥流,偶数位和密文合并后,作为后续状态反馈给密钥流发生器。同时在有限精度实现时,通过引入m序列扰动,克服混沌系统的有限精度效应对密钥流的影响。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密码系统是安全的,便于软硬件实现;并且可以在算法级调节加密速度,满足不同应用的速度要求。
论文提出了一类基于状态空间搜索的混沌分组密码算法。此类算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分组密码算法,分组长度随着搜索过程变化,密文同明文不存在直接的数学关系。参数变化单元的引入,使得混沌系统等价于多个混沌系统的级联,增加了破译的复杂度。
本文设计了可与数字电路集成的混沌随机数发生器,不需要额外的工艺工序,就可以在数字CMOS工艺上进行流片生产。电路中的电容全部由MOS电容实现,并利用串联补偿技术增加电容的线性。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产生的随机数符合设计的期望。可以广泛的应用在各种领域。
|
|
|
|
1 |
聂海英,朱灿焰,盛苏英,周悦,卢青;数字混沌密码及其应用[J];信息技术;2005年10期 |
2 |
韩春艳;;一个产生复杂PR序列的自动切换混沌系统[J];通信技术;2009年06期 |
3 |
孙惠杰;付乃孝;潘广超;;基于混沌系统的数据加密算法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年08期 |
4 |
杨柱;吕述望;苏桂平;;随机性序列的典型纠偏方法及分析[J];计算机科学;2003年01期 |
5 |
周童;周志波;喻明艳;叶以正;;一种基于混沌的鲁棒低功耗真随机数发生器(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8年01期 |
6 |
周丽娜;沈海斌;潘洋洋;董文箫;;一种无记忆的真随机数发生器[J];电子器件;2008年03期 |
7 |
韦玉轩;;混沌伪随机序列发生器设计与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21期 |
8 |
沈海斌,李晓明,俞俊,潘雪增,严晓浪;随机数发生器的噪声模型与快速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4年04期 |
9 |
邓焕;金荣华;陈俊;谢磊;曾晓洋;郭亚炜;;基于振荡器的高性能真随机数发生器[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7年03期 |
10 |
丁丽娜;丁群;陈琦;;基于FPGA的Lorenz混沌序列的设计及统计测试[J];电子器件;2007年05期 |
11 |
刘晓旭;曹林;董秀成;;ATmega128单片机的真随机数发生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9年11期 |
12 |
张云鹏;左飞;翟正军;;基于混沌的数字图像加密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年02期 |
13 |
盛利元,张卿,孙克辉,王文广;一种基于混沌映射的DES密钥空间拓展方法[J];通信学报;2005年04期 |
14 |
张传林,林立东;伪-随机数发生器及其应用[J];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2002年03期 |
15 |
涂金龙;随机数发生器[J];家庭电子;1996年01期 |
16 |
刘汝军;曹玉霞;周平;;利用小反馈实现离散非线性混沌系统的反控制[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年07期 |
17 |
朱清祥;张蕊;;陈氏混沌系统的混沌同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年03期 |
18 |
马明;郑永爱;胡冯仪;赵磊;;一种新的混沌系统线性反馈最优控制[J];计算机仿真;2009年09期 |
19 |
朱雷;包伯成;卜沛霞;乔晓华;;蔡氏电路的实验制作[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年02期 |
20 |
田彦涛,徐明,陆佑方,陈关荣;基于Wiener模型的混沌系统辨识研究[J];控制与决策;200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