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竹根挖掘机的开发研制

刘汾阳  
【摘要】:近年来,由于有着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环保意义,我国竹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壮大,这也带动了竹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总体来看,虽然我国竹林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如果以人均量来计算的话,则可以说是略显匮乏的。而且,一方面由于地理状况、分布、竹种等因素,有相当一部分的竹林资源无法得到开发或不宜开发;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竹林资源大多处于粗放经营管理模式,人们向自然索取的多、投入的少,这种模式正在快速、低效率地耗损竹林资源,竹林无法得到有效地恢复。随着对竹资源消耗的加大加快,为避免走上工业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同时也为了使我国竹产业发展有可靠的基础,进一步促进我国竹林资源的健康发展和利用,加快竹林资源的再生,以及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必要的。鉴于此,本文进行竹根挖掘机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对竹根挖掘的多种方案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1.对中国近年来竹产品开发利用的迅速发展作了全面阐述,说明了改变竹林粗放经营模式,加强竹林科学管理开发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性。介绍了我国竹林资源状况与分布,叙述了竹子生长发育的生物特性,以及竹林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利与弊的条件。竹子砍伐后留下的竹头及竹根,在土壤中要过好几年的时间才会腐烂掉,要是不能在短期内清除出来,将严重阻碍竹林地下鞭系的生长,从而影响竹林资源的快速恢复与发展,降低土地利用率。当前,虽有一些对树根挖掘机械和园林移栽机械的研究,但对竹根挖掘机械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此外,挖出的竹头及竹根具有一定的经济利用价值,所以,进行竹根挖掘机的研究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2.对若干种竹根挖掘机方案进行初步的研究设计,可行性分析。综合比较各个方案,得出一个可行性、经济性最佳的设计方案。 3.竹爪式竹根挖掘机方案设计。设计校核皮带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圆筒、轴承座、导杆等。根据已得各主要部件的设计参数,利用3D图像处理软件对整机进行结构设计及优化,建立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利用虚拟模型在Pro/Engineer软件平台上检查样机的装配、干涉等特性,完善机构的结构工艺性能。最终得到一个较实用的机械样机。 4.对偏心激振挖根方案进行探讨,通过方案设计和具体试验,优化了偏心激振挖根方案中的试验指标,得出了对挖根效果影响显著的参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平,林兰华;J-50拖拉机振动及乘坐舒适性评价研究的综述[J];林业科学;1998年04期
2 左言言,宫镇;圆柱壳受激振动的分析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1998年01期
3 刘彩玲,李耀明;水稻育苗精量播种机振动试验的模糊分析[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4 许帮田;泵房异常振动的原因及处理措施[J];排灌机械;2001年03期
5 刘月辉 ,郝志勇 ,付鲁华 ,韩松涛;ZH1110型柴油机机体强迫振动的研究[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2年01期
6 田敏,曹杰,郭世昌;云南粮食产量对ENSO振动的响应[J];经济地理;2000年05期
7 龙运佳,杨勇,王书茂,王聪玲,张平,解顺强,牛勇;重型自行式混沌振动压路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8 张选民,李立群!410006;发动机振动测试及降振措施[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0年04期
9 盛继红,求法邦;水轮发电机组开机时剧烈振动的分析及处理[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0年09期
10 高中庸,高尚晗;刚度可调的动力减振器设计及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2002年05期
11 焦群英,陈奎孚;整体正交多项式法识别模态参数的改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2 黎晓鹰;柴油机主要零部件振动特性及辐射噪声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3年04期
13 刘彩玲,宋建农;种盘振动对气吸振动式精量播种装置工作性能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4 陆森林,刘红光;农用三轮运输车座椅振动分析[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1995年04期
15 李舜酩,李允平,许庆余;小波分析在车辆振动信号检测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1998年03期
16 庞凤斌,孟繁昌,方宇鹏;3060型联合收割机发动机减振系统的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0年06期
17 喻擎苍,房正浓,赵匀;农机人机工程的电路等值与求解[J];农业工程学报;2001年03期
18 余建新,高贵全,郑宏刚,段泽文;那达勐水库泄洪隧洞钢衬破坏机理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19 张亚利;水轮发电机组缺陷的完善与改造[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年06期
20 ;吸式振动双层去石机[J];农村新技术;2009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伯伟;;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指导和答辩改革[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 教学论文)[C];1995年
2 朱龙根;;建设好专业课,把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办成特色鲜明的新型专业[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 教学论文)[C];1995年
3 ;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七次工作会议纪要[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 教学史志)[C];1995年
4 张奉禄;鲁墨武;;加强课程间的联系和管理 搞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的改革[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 教学论文)[C];1995年
5 陶金玉;;精心组织课程设计,加强培养设计能力[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 教学论文)[C];1995年
6 ;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六次工作会议——实验教学工作会议纪要[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 教学史志)[C];1995年
7 ;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 教学史志)[C];1995年
8 贾宝贤;何风梅;;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多元化手段[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 教学论文)[C];1995年
9 ;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五次工作会议纪要[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 教学史志)[C];1995年
10 谢军;孙笑萍;;KTY3000A型工程钻机[A];中国工程机械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尊强;新型压电送料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陈於学;基于接触力学的圆柱滚子轴承振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田耀刚;高强混凝土阻尼功能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吴超;具有主动控制功能的油膜轴承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5 徐庆元;高速铁路桥上无缝线路纵向附加力三维有限元静力与动力分析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6 邢心魁;反射波法桩基动测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杨通强;斜齿行星传动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尹执中;热驱动微型泵的性能分析和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1999年
9 梁新华;汽车车身薄壁件阻尼复合结构振动—声学分析与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郭振宏;主轴永磁同步电动机及其传动系统设计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汾阳;竹根挖掘机的开发研制[D];浙江大学;2006年
2 谢让;基于Web的机械设计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3 贾亚雷;自动精密切割机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4 徐华勇;半自动四缸曲轴平衡去重机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5 崔秀梅;金相试样切割机的机械设计与控制系统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6 么永强;立式金属带锯床的机械设计与控制系统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7 刘道华;机械设计专家系统开发工具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8 焦海涛;机械设计领域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库构建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9 菅新乐;基于压电陶瓷的汽车轮胎压力监测系统无源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晓霞;遗传算法在机械设计优化中的应用及运动学仿真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山煤电集团公用事业总公司 杜传海;浅析机械设计管理[N];山西科技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秦可 通讯员 徐民兴;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庆祝建院50周年[N];中国工业报;2009年
3 魏然;中国机械设计史上的功勋图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4 魏然;中国机械设计史上的功勋图书[N];科技日报;2002年
5 小B;XTMCAD6.0——机械设计就找它[N];中华建筑报;2000年
6 刘颖;《中国机械设计大典》[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7 ;《机械设计实用手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特约记者 龚辉平;甲板机械设计有了自主软件[N];中国船舶报;2008年
9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胡正寰;创新设计思想是《中国机械设计大典》的特色 [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10 辽河石油勘探局工程技术研究院 张小波;CAXA三维创新软件在石油机械设计中的应用[N];科技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