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保护中电耦联特性的改变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一种强有力的内源性心肌保护干预,被众多研究者所关注。已经发现腺苷、乙酰胆碱、儿茶酚胺以及阿片肽类等物质以及相关受体参与了IPC的心肌保护作用,但IPC如何介导保护的机理目前尚未明了。最近研究发现,IPC的心肌保护作用与缝隙连接密切相关,IPC具有使心肌在缺血期间电脱耦联延迟作用,这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电脱耦联的出现是心肌不可逆损伤开始的标志。但其它心肌保护措施或处理机制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电耦联特性的改变,尚未见报道。我们认为,心肌细胞间的电耦联是心脏电生理学特性的基本元素,也是心肌细胞在遭受各种应激后对抗损伤的关键机制,因此,我们推测,心肌电耦联也很可能是各种心肌保护措施和药物的作用靶点。本课题将应用缝隙连接脱耦联剂heptanol、非特异阿片受体激动剂morphine和κ-阿片受体特异激动剂U50,488H三种不同处理诱导心肌保护作用,观察这三种具有不同特点的处理诱导的心肌保护中电耦联特性的变化,发现心肌保护的一般规律,并探讨心肌保护中电耦联特性变化的内在机制。
目的
1.使用缝隙连接脱耦联剂heptanol分别在离体心脏水平和整体心脏水平缺血/复灌前进行预处理,观察heptanol对离体心脏或整体心脏缺血/复灌损伤所致的心律失常和梗死面
|
|
|
|
1 |
朱水波;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在参与各种心肌预处理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3年01期 |
2 |
李毅力,张忠杰,王治;有关心肌保护的几个热点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03年03期 |
3 |
陈长志,赵晓刚;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3年03期 |
4 |
纪超;刘颖;;药物模拟心肌缺血后适应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年22期 |
5 |
周采璋;李德馨;高声甫;;体外循环手术中心肌保护的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4年02期 |
6 |
韩宝仁;孙衍庆;;心肌保护的研究近况——有关低温问题(文献综述)[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84年01期 |
7 |
张化新;;新生儿、婴儿心肌保护的特异性问题[J];天津医药;1990年11期 |
8 |
卢君强;心肌保护理论的研究进展[J];湛江医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
9 |
喻学刚;心肌原性晕厥的临床研究进展[J];前卫医药杂志;1994年02期 |
10 |
蒋树林,张海波,姚志发,夏求明;心肌保护的温度处理[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
11 |
李安桂;心肌保护方法[J];华夏医学;2003年04期 |
12 |
钱建芳,罗万俊,黄日茂,雷凯波;心表置冰与不置冰在儿童心肌保护的作用[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3期 |
13 |
唐进
,李强
,李建荣;心脏有氧跳动、室颤和缺血停跳的心肌保护实验对比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5年07期 |
14 |
卢立勇,李璐,潘振亮,于风华;206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心肌保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5年14期 |
15 |
岳志杰;余志斌;;一氧化氮对心肌的抑制性保护作用[J];生理学报;2011年03期 |
16 |
樊国华;王大成;;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年S8期 |
17 |
刘树谦;;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和设备测定和评估肝脏的心肌保护作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3年04期 |
18 |
陈凤才;心肌保护与影响心肌恒温因素的探讨[J];南京医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
19 |
陈长春,陈松旺,蔡澄;心肌保护的研究近况(综述)[J];陕西医学杂志;1987年09期 |
20 |
王友群;缺血预处理作用——短暂心肌缺血后的心肌保护[J];中国循环杂志;199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