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流体色谱制备花生四烯酸乙酯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有关分析型超临界流体色谱(SFC)和制备型SFC的应用和进展,以及超临界流体萃取和超临界流体色谱的产品收集方法。同时综述了花生四烯酸(AA)的研究概况以及目前提取分离的主要方法,在论述了各种提取分离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用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制备花生四烯酸乙酯(AA-EE)。
在压力为10~18MPa,温度为35~60℃的范围内,用C18柱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分离花生四烯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研究了流速、温度、压力(密度)等因素对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流速500~700ml CO_2/min(20℃,常压)范围内,流速对分离度影响很小。在一定的压力范围(10 MPaP18 MPa)内,压力恒定的情况下,花生四烯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的容量因子和选择性因子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温度恒定的情况下,花生四烯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的容量因子和选择性因子都随压力的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降低压力有利于花生四烯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的分离。用超临界流体色谱容量因子的统计热力学点阵模型和平均晶格场模型很好的拟合了实验数据,以上模型拟合花生四烯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的平均偏差分别是:4.63%和4.32%;4.45%和4.36%。
考察了压力对制备柱8μm C18,250mm×10mm分离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制备条件是柱前压12MPa,温度55℃。在此压力、温度和流速为1.6463g CO_2/min下,考察了上样量对分离的影响,绘制了流出曲线和AA-EE的浓度曲线。结果表明:18碳不饱和脂肪酸和AA-EE分离较好,而C20:3与AA-EE不能分离;上载量对AA-EE产品的纯度影响不大,可得到含量在88%以上的AA-EE,回收率52%以上。考察了硅胶柱分离花生四烯酸乙酯粗品的能力,分离效果随着温度升高、压力降低而趋佳。5μm 250mm×4.6mm硅胶柱,在12MPa,50℃的分离条件下,分离花生四烯酸乙酯粗品,收集得到AA-EE产品含量在90%以上,AA-EE回收率在60%以上。
|
|
|
|
1 |
周蘋;易大年;;超临界流体色谱及其应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0年02期 |
2 |
张莘民;超临界流体色谱分析有机污染物[J];上海环境科学;1994年06期 |
3 |
董福英,程传格,刘建华,刘纪正;脂肪胺类的毛细管SFC分析[J];山东科学;1994年02期 |
4 |
蒋崇文,何德文;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分析天然维生素E[J];粮食与油脂;2005年03期 |
5 |
刘志敏,赵锁奇,王仁安,杨光华;黄酮类化合物的超临界流体色谱分离[J];分析化学;1997年03期 |
6 |
李红莉,戴金平;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J];山东环境;1998年03期 |
7 |
郭亚东;超临界流体色谱同时测定维生素B_2,B_3和烟酰胺[J];色谱;2003年06期 |
8 |
陈青,刘志敏;超临界流体色谱的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04年08期 |
9 |
倪坤仪;;超临界流体色谱进展[J];药学进展;1989年04期 |
10 |
刘志敏,赵锁奇,王仁安,杨光华;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测定银杏叶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J];分析化学;1999年02期 |
11 |
郭亚东;超临界流体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年03期 |
12 |
刘立竹;杨白玉;;色谱学新技术——超临界流体色谱[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8年02期 |
13 |
马熙中,徐道庄,邵永林;超临界流体色谱中溶质的保留行为[J];分析测试学报;1991年01期 |
14 |
黄威东,王清海,朱道乾,车迅,宋果男,周良模;在线毛细管柱SFC/FTIR联用方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2年06期 |
15 |
王福安,郭应臣,蒋元力,蔡润芝;超临界流体色谱中同系物保留值与碳数的关系[J];分析试验室;1993年04期 |
16 |
吴嫡;齐邦峰;程仲芊;;超临界流体色谱在石化产品分析中的应用[J];化学分析计量;2008年05期 |
17 |
王晓东,王智;毛细管超临界流体色谱中一些基本参数的研究[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18 |
王普善;;用于制备规模的超临界流体色谱分离对映体受到青睐[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6年22期 |
19 |
程劼;谢建春;苏晓鸥;;饲料中D-泛酸钙的超临界流体色谱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10年04期 |
20 |
王福安;郭应臣;曹庭珠;王毅红;;超临界流体色谱中同系物保留值与常沸点的关系[J];石油化工;1993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