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水稻新品种在温州的应用推广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航天育种在培育植物新品种方面已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突显出良好的产业发展优势,为农业增产展现出美好的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内有关航天育种及相关技术研究的成果,总结分析了温州市应用、推广航天育种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的成果,以期进一步促进温州市农作物增产,优化品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引种,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温州市应用的多个航天水稻新品种(组合),其中中浙优1号、特优航1号、Ⅱ优航1号、研优1号、航天36、赣晚籼33和早稻浙101在生产上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2、对航天水稻中浙优1号等杂交稻新组合、常规粳稻航天36、特种米赣晚籼33和早稻浙101生育特性进行系统研究,解决了良种良法配套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和中浙优1号在浙江南部作连晚种植高产关键技术。以航天水稻新品种(组合)为技术核心,总结形成适应温州市生态条件的“适时播栽,育好壮秧、足苗争穗、肥水调控、综合防治、优化栽培”为中心的航天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和“早发促蘖、健株抗倒、强源促流、穗足粒多,丰产优质”的栽培目标。
3、对航天水稻研究表明中浙优1号、研优1号等属感温性较强组合,提早播种能提前抽穗,有利于后期灌浆结实,争取高产。中浙优1号从6月5日~6月25日,播种期每提早5d,齐穗期提早约3d;研优1号齐穗期提早约3-4d。中浙优1号、研优1号生育期较长,比汕优63长5-6d,适宜作单季晚稻栽培。为解决其在浙南地区作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偏长问题,应适时早播(6月/21日以前),尽量早插,确保安全齐穗。早稻安排种早中熟品种。培育多蘖矮壮秧,适当密植,在足穗基础上攻大穗增产。作单晚种植采用短秧龄16d左右的中苗移栽,适当稀植,发挥其早发优势,充分利用低节位分蘖形成大穗,为高产奠定基础。其耐肥抗倒性中等,强调科学肥水管理,适氮增磷钾,增施有机肥,促进强根壮杆,防倒栽培。中浙优1号抗稻瘟病和褐稻虱,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我市平原、山区、半山区种植。研优1号抗病性优于汕优63但不如中浙优1号,注意病虫害综合防治。
特优航1号、Ⅱ优航1号耐肥抗倒,增加施肥量,满足其需肥量大的生育特性,通过本田期施足基肥,早施蘖肥,增施穗肥和氮磷钾配施和浅水促早发、
|
|
|
|
1 |
姚正良,刘秦;油用红花丰产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00年11期 |
2 |
曲淑梅;啤酒花的栽培技术[J];吉林林业科技;2000年06期 |
3 |
曾广初;两系早杂“田两优402”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江西农业科技;2000年01期 |
4 |
李海义;中豌4号、6号栽培技术介绍[J];江西园艺;2000年04期 |
5 |
李少峰;兰花的选种及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0年03期 |
6 |
梁成;跳舞草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0年07期 |
7 |
黄浩平;冬牧-70黑麦栽培技术与利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年03期 |
8 |
许驰;南蔗北移配套丰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0年02期 |
9 |
任元;杂交水稻辐优838万亩高产栽培技术总结[J];四川农业科技;2000年05期 |
10 |
罗学平;枣中珍品——“大王枣 ”及栽培技术要点[J];四川农业科技;2000年10期 |
11 |
邹立峰,韩志和,刘振亚,朱林,严森;车前子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2000年04期 |
12 |
白光红,张丽军,姚勇斌,朱文彬;农大超甜一号主要特征及栽培技术要点[J];新疆农业科技;2000年03期 |
13 |
刘建成;脆蜜桃栽培技术[J];西南园艺;2000年02期 |
14 |
井旭源,王连河,李艳杰,张伟,乔连成,管宽元;垦粘1号青食玉米的高效栽培技术[J];玉米科学;2000年04期 |
15 |
韦目阔;岩溶山地玉米套种猫豆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0年05期 |
16 |
张赞飞,金根土,王蓉,金德庆;浙糯玉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00年05期 |
17 |
;栽培技术[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0年04期 |
18 |
东方虹;;水果栽培技术发展趋势[J];农村科技开发;2001年08期 |
19 |
董玉德,侯太辉;棉花“一高四改”丰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1年03期 |
20 |
刘俊,黄宝林,杨学明,周奎来,王赛玲;宁麦10号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