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枪介导P_(SAG12)-IPT基因转化非洲菊及其抗衰老机理的研究
【摘要】:1.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非洲菊再生体系的建立
以非洲菊“雨燕”品种为材料,研究了BA和NAA不同浓度组合对不定芽诱导增殖的影响;基因枪介导法转化的不同轰击距离对转化率影响。结果表明:1.5mgL~(-1)BA的培养基上增殖系数最高,达8.96倍;9cm的目标轰击距离转化效率最高,达到10.9%。建立了非洲菊的再生和转基因体系,为非洲菊基因工程育种打下基础。
2.转基因非洲菊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本试验利用PCR和Southern杂交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所获得的非洲菊抗Kan材料进行鉴定,从106个材料中得到了26个PCR阳性的非洲菊转基因材料。再从26个PCR阳性的非洲菊转基因材料中,利用Southern分子杂交,获得17个阳性材料。通过干旱胁迫,确认了3个株系具有抗逆能力。从中选出1个典型株系作为后续的实验材料。
3.渗透胁迫对转基因非洲菊叶片抗氧化酶系统活性的影响
采用叶圆片离体培养技术,研究了PEG 6000渗透胁迫诱导的衰老对转基因和对照植株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非洲菊和对照材料的叶圆片在渗透胁迫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显著降低,但在转基因的非洲菊叶片中各种色素含量下降幅度较小。在渗透胁迫下,植株叶圆片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与对照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减小。在渗透胁迫下,叶圆片中抗氧化酶(SOD、CAT、APX、GPX、DHAR)活性都有所增加,但转基因植株酶活性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对照植株,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渗透胁迫下,对照植株叶片中MDA含量显著上升,但转基因植株叶片中的含量却增加很少。20%PEG胁迫对叶片中脯氨酸含量的影响较小,而40%PEG胁迫显著地增加了脯氨酸的含量,在转基因植株叶圆片中的含量大约是对照植株中的两倍。这些结果说明转基因非洲菊表现出比野生型对照的非洲菊植株具有更强的抗衰老能力,其抗衰老能力
|
|
|
|
1 |
陆继亮;;云南非洲菊种苗生产商“抱团”闯市场[J];中国花卉园艺;2006年09期 |
2 |
曹嘉喜,胡静;非洲菊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6年03期 |
3 |
杨波,康明;非洲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
4 |
徐立,李克烈,李志英,赖齐贤,张秀娟;非洲菊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热带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
5 |
;灌水重复使用对非洲菊的影响[J];云南热作科技;2000年03期 |
6 |
张池,莹莹;温室非洲菊的发生特点及防治[J];农技服务;2000年09期 |
7 |
张成;切花非洲菊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2002年07期 |
8 |
赵国华;;时尚盆花非洲菊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开发;2002年07期 |
9 |
魏锋玉,刘赞群,袁小强,马道勤;切花非洲菊的生产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5年02期 |
10 |
郭成宝,高年春,陈卫宇,张宁宁;非洲菊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J];广东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
11 |
华小平;;非洲菊日光温室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南方园艺;2009年02期 |
12 |
冯玉民;张英;;非洲菊栽培管理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10年04期 |
13 |
唐前瑞,谭艳云,于晖;多效唑对非洲菊试管苗生根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14 |
那伟民,王立忠;非洲菊的盆栽技术[J];吉林蔬菜;2000年01期 |
15 |
许彩霞,孙成林,薛炜,张继武;非洲菊组织培养离体快速繁殖[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1年S1期 |
16 |
张连梅;日光温室非洲菊的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治[J];植物医生;2002年03期 |
17 |
张大栋,马鸿翔,汤日圣,童红玉;引进非洲菊品种在南京大棚栽培的适应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
18 |
郭成宝;非洲菊根腐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04年01期 |
19 |
庄应强,潘明军;非洲菊及其繁殖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2004年01期 |
20 |
李敏;非洲菊的鲜切花生产技术关键[J];江西园艺;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