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因枪介导P_(SAG12)-IPT基因转化非洲菊及其抗衰老机理的研究

赖齐贤  
【摘要】:1.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非洲菊再生体系的建立 以非洲菊“雨燕”品种为材料,研究了BA和NAA不同浓度组合对不定芽诱导增殖的影响;基因枪介导法转化的不同轰击距离对转化率影响。结果表明:1.5mgL~(-1)BA的培养基上增殖系数最高,达8.96倍;9cm的目标轰击距离转化效率最高,达到10.9%。建立了非洲菊的再生和转基因体系,为非洲菊基因工程育种打下基础。 2.转基因非洲菊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本试验利用PCR和Southern杂交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所获得的非洲菊抗Kan材料进行鉴定,从106个材料中得到了26个PCR阳性的非洲菊转基因材料。再从26个PCR阳性的非洲菊转基因材料中,利用Southern分子杂交,获得17个阳性材料。通过干旱胁迫,确认了3个株系具有抗逆能力。从中选出1个典型株系作为后续的实验材料。 3.渗透胁迫对转基因非洲菊叶片抗氧化酶系统活性的影响 采用叶圆片离体培养技术,研究了PEG 6000渗透胁迫诱导的衰老对转基因和对照植株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非洲菊和对照材料的叶圆片在渗透胁迫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显著降低,但在转基因的非洲菊叶片中各种色素含量下降幅度较小。在渗透胁迫下,植株叶圆片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与对照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减小。在渗透胁迫下,叶圆片中抗氧化酶(SOD、CAT、APX、GPX、DHAR)活性都有所增加,但转基因植株酶活性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对照植株,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渗透胁迫下,对照植株叶片中MDA含量显著上升,但转基因植株叶片中的含量却增加很少。20%PEG胁迫对叶片中脯氨酸含量的影响较小,而40%PEG胁迫显著地增加了脯氨酸的含量,在转基因植株叶圆片中的含量大约是对照植株中的两倍。这些结果说明转基因非洲菊表现出比野生型对照的非洲菊植株具有更强的抗衰老能力,其抗衰老能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陆继亮;;云南非洲菊种苗生产商“抱团”闯市场[J];中国花卉园艺;2006年09期
2 曹嘉喜,胡静;非洲菊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1996年03期
3 杨波,康明;非洲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4 徐立,李克烈,李志英,赖齐贤,张秀娟;非洲菊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热带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5 ;灌水重复使用对非洲菊的影响[J];云南热作科技;2000年03期
6 张池,莹莹;温室非洲菊的发生特点及防治[J];农技服务;2000年09期
7 张成;切花非洲菊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2002年07期
8 赵国华;;时尚盆花非洲菊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开发;2002年07期
9 魏锋玉,刘赞群,袁小强,马道勤;切花非洲菊的生产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5年02期
10 郭成宝,高年春,陈卫宇,张宁宁;非洲菊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J];广东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11 华小平;;非洲菊日光温室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南方园艺;2009年02期
12 冯玉民;张英;;非洲菊栽培管理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10年04期
13 唐前瑞,谭艳云,于晖;多效唑对非洲菊试管苗生根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14 那伟民,王立忠;非洲菊的盆栽技术[J];吉林蔬菜;2000年01期
15 许彩霞,孙成林,薛炜,张继武;非洲菊组织培养离体快速繁殖[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1年S1期
16 张连梅;日光温室非洲菊的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治[J];植物医生;2002年03期
17 张大栋,马鸿翔,汤日圣,童红玉;引进非洲菊品种在南京大棚栽培的适应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3年03期
18 郭成宝;非洲菊根腐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04年01期
19 庄应强,潘明军;非洲菊及其繁殖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2004年01期
20 李敏;非洲菊的鲜切花生产技术关键[J];江西园艺;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韬;吕长平;栾爱萍;刘湘平;;非洲菊采后生理及冷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A];园艺学文集5[C];2010年
2 马海燕;徐瑾;孙霞;朱翠英;郑成淑;;非洲菊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与生物性状的影响[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3 邬春华;黄敏;郑力行;周志俊;;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尿样中的百草枯[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4 罗继;袁斌;张艳海;;在线柱浓缩-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体中痕量敌草快和百草枯[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王伯良;仲月霞;曹义战;涂艳阳;付国强;田小溪;王景杰;;百草枯致大鼠多脏器损害的观察[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九届组稿会暨第二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全国急危重症与救援医学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6 李煌元;吴思英;林炜;王章敬;叶鹏凌;韩秋凤;;叔丁基对苯二酚对百草枯神经细胞毒性和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7 李煌元;吴思英;王章敬;林炜;邱晓华;汪斌;许绍溢;张辰子;;叔丁基对苯二酚对百草枯致小鼠黑质神经细胞退行性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暨2011年全国前列腺药理毒理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孙斌;栾春业;吴立强;杜海玲;刘玉芳;邱建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百草枯质量分数[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更名十周年、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创刊一周年庆典《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届组稿会、第三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9 陈海霞;吕长平;陈晨甜;;非洲菊瓶插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变化[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10 樊莎莎;陶小华;陆威;付兵初;潘卫利;;百草枯致接触性皮炎1例[A];2011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齐贤;基因枪介导P_(SAG12)-IPT基因转化非洲菊及其抗衰老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孟艳艳;一氧化氮对棉花叶片衰老过程中抗氧化物酶及叶片蛋白质组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刘鹏;百草枯染毒小鼠血清总抗氧化态及甲泼尼龙干预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4 符家平;苎麻转P_(SAG12)-IPT基因和B_t基因的分子检测及性状考察[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5 奚亚军;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_(SAG12)-ITP转化小麦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6 牛俊义;地膜春小麦根系生长、物质分配及叶片衰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2年
7 张治礼;内源细胞分裂素调控油菜叶片衰老进程的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2年
8 张克忠;百草枯与lactacystin对黑质纹状体系统的协同毒性以及骨髓基质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刘建青;核糖体展示Anticalin模拟抗体库的构建及其在雌二醇、百草枯模拟抗体筛选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2年
10 张鹏;黄瓜叶片衰老过程中内肽酶变化及其生化特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芳;非洲菊主要病害病原及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陈晨甜;非洲菊弯茎影响因子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浮双双;非洲菊品种‘靓粉’的离体培养及脱毒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4 孟庆玲;影响基质培非洲菊移栽成活率的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郭韬;非洲菊低温贮藏保鲜及部分生理指标的测定[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6 栾爱萍;非洲菊茎尖超低温脱毒及病毒检测技术[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7 马海燕;非洲菊连作的土壤环境变化及其化感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8 杨尧;不同化学诱变剂对非洲菊离体培养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9 江一北;美洲商陆抗病毒蛋白基因转化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Bolus)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赵波;百草枯染毒大鼠组织毒物含量与脏器损伤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柳原;“泰尼格”非洲菊新品种将进入中国[N];中国花卉报;2011年
2 滦县农村经济局 尚秀梅;非洲菊要小心哪些病虫[N];河北科技报;2004年
3 高霞;非洲菊的培育[N];江苏科技报;2001年
4 章泽 编译;切花非洲菊迷你型热卖带叶品种潜力大[N];中国花卉报;2009年
5 柏斌 李淑斌;我省七个非洲菊新品种获农业部受理[N];云南科技报;2010年
6 特约记者柏斌;贵州育成两个非洲菊新品种[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7 王艳芬;非洲菊的栽培技术[N];中国特产报;2006年
8 何小唐;非洲菊市场掀起“正版”风暴[N];中国花卉报;2004年
9 滦县农业畜牧水产局 裴广芬;非洲菊夏季咋管理[N];河北科技报;2006年
10 高尚士;非洲菊斑点病[N];中国花卉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