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与预测模型研究
【摘要】: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施的沿海开发战略的逐步深入,近二十年来,沿海开放城市所在的区域,经济迅速腾飞,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尤其是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是我国最快的地区之一,城市迅速扩展、农田大量流失,使得人地矛盾更加尖锐,伴随而来的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等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并且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因此开展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探测迫在眉睫,而对其自然和人文驱动机制的研究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的研制,可以为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选择浙江沿海地区作为研究区,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常规技术相结合,快速准确调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1985年、1993年和200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状况和特点。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和数学统计方法,定量化的探讨了研究区社会、经济、人口、技术、政策等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引进了一个基于空间分布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经过开发和应用的改进研究,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预测。
本次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成果:
查清了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研究区1985年到2001年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6年共减少了277600公顷。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量增加,16年间共增加了211009公顷。园地、林地、水体面积变化不大,有少量增加,滩涂面积增加明显。总体的土地利用变化都是1993年到2001年比1985年到1993年更为剧烈。经过分区分析发现,杭州是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地区,永嘉县是变化最小的地区。
查明了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1)自然驱动力。离城市的距离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交通道路的影响,再次是海拔和坡度的影响。交通道路中,省道的影响最大,国道其次,铁路再次,最后是高速公路。(2)人文驱动力。年末总人口与各类土地利用类别的面积有着很高的相关关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位面积的土地收
|
|
|
|
1 |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
2 |
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0年06期 |
3 |
阎建忠,张镱锂,刘林山,沈振西,刘燕华,郑度;高原交通干线对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兰州至格尔木段为例[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
4 |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王一谋,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江南,吴世新;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1期 |
5 |
陈勇;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J];湖北农业科学;2003年02期 |
6 |
李忠锋,王一谋,马安青;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3年03期 |
7 |
张勃,张华,张凯;河西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J];土壤;2003年04期 |
8 |
张永民,赵士洞;近15年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3年02期 |
9 |
赵杰,赵士洞;参与性评估法在小尺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以科尔沁沙地尧勒甸子村为例[J];资源科学;2003年05期 |
10 |
于兴修,高华中;城市及其边缘地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临沂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2期 |
11 |
丁凤,陈文惠;1988~200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分析[J];福建地理;2003年02期 |
12 |
李伯衡;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9期 |
13 |
周良勇,李广雪,邓声贵,李安龙,温国义,赵东波;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海洋地质动态;2003年10期 |
14 |
苏士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挖掘土地利用潜力[J];江南论坛;2003年03期 |
15 |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年01期 |
16 |
张芸,许佳立,屠龙海;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J];浙江国土资源;2003年04期 |
17 |
刘平辉,郝晋珉;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新模式——依据土地利用的产业结构而进行划分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01期 |
18 |
贾克敬,谢俊奇,郑伟元,蔡玉梅;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03期 |
19 |
罗为检,王克林,刘明;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年02期 |
20 |
吕平平;市级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系统的建设[J];城市勘测;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