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股气—固多相流在流化床中的混合研究
【摘要】:本文对流化床中同类物料的固体混合及异类物料的固体混合分级分别进行了综述。对混合分级机理、混合分率的影响因素及数学模型等均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本文对粗颗粒流化床中固体混合的测试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光纤法能用于定性测定细颗粒在稀相区的浓度和细颗粒在密相区的停留时间分布,信号较为稳定,但定量有一定困难。不同颜色的颗粒对光信号具有不同的反射效果,用光纤探头测试密相区细颗粒的浓度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信号的处理和定量是一大难点。
实验测定了细颗粒在粗颗粒流化床中的停留时间分布(RTD),考察了流化气速、静床高度、进样位置和进样量等因素对RTD的影响。细颗粒容易吸附在粗颗粒的表面,而且细颗粒间能相互聚集成团,因而细颗粒的停留时间要远大于气体停留时间,而且分布较宽,拖尾严重。气速对RTD的影响很大,在低气速时尤为显著,气速增大细颗粒停留时间减小。静床高度增加,停留时间不呈单调增加,而在某一静床高下停留时间最小。进样量增加,停留时间减小。而进样位置对RTD的影响不大。根据细颗粒的吸附机理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此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实验现象。为了简化计算,用两个并联全混釜来模拟细颗粒在密相区的停留时间分布,用一平推流来模拟稀相区和分离下降区的停留时间分布,此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实验数据。并得到了密相区细颗粒的平均停留时间与气速的关联式。
t=32.75(u-1.80u_t)~(-1.08)
为了研究细颗粒在粗颗粒流化床中的混合分散特性,分别对定态条件下的细颗粒浓度分布和动态条件下的细颗粒浓度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实验测定和理论研究。
在定态条件下,细颗粒的浓度分布受流化气速和细颗粒的平均质量分率影响很大,气速越高,平均质量分率越大,细颗粒的浓度分布越均匀。而循环进样位置
|
|
|
|
1 |
周光大;曹堃;姚臻;李伯耿;胡国华;;同向双螺杆挤出机的停留时间分布及填充度[J];化工学报;2006年12期 |
2 |
赵廷仁,易绍连,李应麟,施菊林,姚建明;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测定[J];化学工程;1982年03期 |
3 |
R.Ylihen;十月;;用作参数评价和控制的磨矿现象模型[J];国外金属矿选矿;1989年10期 |
4 |
陈利钦,潘肇琦,张敏;螺杆挤出机中的停留时间分布[J];化工学报;1990年05期 |
5 |
孙勤,杨阿三,程榕,郑燕萍;气-液撞击流过程中液相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6 |
葛生华;;CEA-R02内循环反应器的无梯度检验[J];晋中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
7 |
黄哲;赵书琨;程懋圩;;热导池-电子计算机联用测量体停留时间分布[J];石油化工;1981年09期 |
8 |
郑融;;螺杆挤出机中高聚物的停留时间分布与加权平均总应变[J];橡塑技术与装备;1985年02期 |
9 |
钟鸣;;射流曝气池混合研究——流动模型及其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1987年03期 |
10 |
于遵宏,付淑芳,于建国,沈才大,王辅臣,龚欣,孙建辉;德士古气化炉气化过程剖析(Ⅲ)──停留时间分布测试[J];大氮肥;1994年02期 |
11 |
姚占静;郭睿;张春生;包亮;张艺钟;;流动反应器内返混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8年11期 |
12 |
李京社;陈培敦;唐海燕;高锦国;;四流圆坯中间包的结构优化研究[J];炼钢;2009年02期 |
13 |
蒋作良;周丽莉;;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J];医药工程设计;1986年06期 |
14 |
叶世超;带固体循环气流干燥器系统停留时间分布的计算[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1992年Z1期 |
15 |
全学军,苏立民,陈家镛;双混合室萃取箱研究──Ⅰ:连续相停留时间分布[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5年04期 |
16 |
梁日忠,詹杰;搅拌釜式反应器流体流动的双区模型[J];华北工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17 |
王勤辉,骆仲泱,倪明江,岑可法;循环流化床内颗粒停留时间分布[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1年04期 |
18 |
邓兆虎,罗鹏,董林福;振荡流反应器中牛顿流体停留时间分布实验研究[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19 |
张先明;许忠斌;冯连芳;;螺杆挤出机中停留时间分布模拟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6期 |
20 |
姚占静;郭睿;张春生;包亮;张艺钟;;流动反应器内返混研究[J];化工科技市场;2008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