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体表肌电信号中疲劳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

杨志家  
【摘要】:近十年来,随着非线性理论的迅速发展,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受此启发,作者尝试将这些新发展起来的信号分析和处理方法用于对蕴藏在表面肌电信号中的疲劳信息提取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有: 1) 采用对比线性序列统计量比较法以及加权多维预报器的方法,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了非线性确定性的检验,另外,采用概率论中的适度准则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了正态分布的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在肱桡肌进行静态的等张收缩时表面电极收集到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非纯高斯随机信号,而是具有一定内在确定性结构的非线性信号。 2) 研究符号序列分析方法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特点;研究不同类型(确定、随机、混沌等)信号的符号序列直方图的特征;发现符号序列分析方法中一定长度的各种可能字的概率分布可以在确定线性模型的阶次中起一定的参考判别作用;通过用符号序列分析方法对表面肌电信号的线性AR模型的残差序列的分析,进一步确认表面肌电信号为非高斯随机信号,而是具有一定确定性内在模式的非线性信号;并发现以符号序列直方图为信息源的香农信息熵随时间的变化率,以及互信息熵函数的波峰位置与肌肉的疲劳程度存在强烈的相关性。 3) 将一维的表面肌电信号转换为二维的散点图,在这二维的平面空间中研究散点在一周360度的各个方向上的分布情况,提出了象限信息熵的概念。研究发现象限信息熵的负熵与肌肉强壮性,即能输出的最大力的能力有很强的相关性。另外,散点离原点的距离d_(20)和d_(80)与疲劳程度演化过程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性。 4) 以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提出一种可随时检测肌肉疲劳程度的短时等张收缩方法,并用实验作了检验,证明这种方法是简便可行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前祥;蔡刿;张本庆;米宽;杨建鑫;;虚拟人上肢拉伸操作疲劳评价的建模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15期
2 胡淑娴;施俊;;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肌动图估计肌肉疲劳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1年02期
3 韩承;王延让;;电脑使用工效学评价方法的研究:键盘和鼠标使用及人体疲劳[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年08期
4 许嵩;王丽萍;;基于红外技术的局部肌肉疲劳试验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5年04期
5 ;国外科技新闻[J];警察技术;2001年04期
6 吕静;;超人何来[J];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32期
7 陈爱新;魏连秋;安志宏;;NBA赛程的一种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J];衡水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杨彬 ,黄耀志;基于PERCLOS的汽车司机疲劳监控方法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5年14期
9 韩相军;关永;王雪立;;基于DSP的疲劳驾驶实时监测系统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年02期
10 卫勇;胡小易;单慧勇;张志勇;刘华;;智能人体疲劳检测仪的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2007年06期
11 ;安全技术、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J];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1997年02期
12 万玉丽;谢金法;;基于PERCLOS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J];西部交通科技;2009年04期
13 马草;按摩裤[J];今日科技;1994年04期
14 蔡启明;以心率为指标的动态生理分析软件的设计[J];人类工效学;2000年02期
15 唐达鹏;;精致、易用——清华同方KM008键盘、光电鼠标套装[J];电脑采购周刊;2003年42期
16 吴秀鹏;俞康伦;李文泽;王苏刚;;战时供应保障仿真中的装卸载时间模型[J];兵工自动化;2006年08期
17 ;电脑鼠标辅助器[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08期
18 张志斌;陈阳舟;杨玉珍;;基于Blackfin533的驾驶疲劳实时检测预警系统[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8年11期
19 龚冠祥;梁杰申;梁辉宏;;基于DSP的疲劳驾驶预警系统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05期
20 万玉丽;谢金法;;一种基于PERCLOS驾驶员疲劳检测方法的实现算法[J];农业装备技术;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治家;姚素英;;一种评定肌肉疲劳的方法[A];第一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2 金海龙;张春华;赵军卯;;基于表面肌电的肌肉疲劳智能监测系统研究[A];第四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李延军;张本庆;周前祥;严洪;;运动负荷下心率变异性的变化[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4 王立平;李建设;;青年女性着高跟鞋行走时下肢肌肉sEMG信号变化——与疲劳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5 袁慧仪;任能博;;利用脂肪酸结合蛋白及多种手法监控肌肉疲劳[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6 刘珊;贾丹兵;李乃民;张永丰;;基于疲劳学的特征及分类浅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田石榴;刘宇;彭千华;;老年人肌力流失与肌肉疲劳的肌动图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8 李秀荣;陆世添;张立;;NIRS测量的肌氧含量与EMG参数在肌肉疲劳时的变化及其内在联系[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9 魏冰;张云龙;王文莹;逢金柱;焦颖;白厚增;;运动饮料对运动人体代谢和运动能力的作用[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马建;虞亚明;张世明;刘波;涂禾;杨跃;;内服中药与非甾体抗炎药对摔跤运动员肌肉疲劳的几个血液指标观察[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家;体表肌电信号中疲劳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1999年
2 牟永阁;基于时频和时间尺度分析的表面肌电信号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3 黄宇琦;胸锁乳突肌筋膜痛的解剖学及其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4 侯亮;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劳流行状况和相关因素的初步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5 刘加海;基于sEMG信号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的肌肉功能状态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6 王刚;基于小波变换和多重分形分析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孟迎春;机体状况与情志致病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王正伦;手工搬举作业技巧及疲劳恢复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尚西亮;碳酸酐酶Ⅲ与肌肉疲劳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疲劳消除作用的初步观察[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马艳丽;驾驶员驾驶特性与道路交通安全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芳;电刺激诱发表面肌电信号检测分析及肌疲劳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2 叶伟;静态运动负荷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的生理机制[D];浙江大学;2002年
3 刘新元;应用小波包加权肌力研究与基于L-Z复杂度肌肉疲劳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静;沙发椅背的人体舒适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杨彬;汽车司机驾驶疲劳报警器的研究及设计[D];福州大学;2005年
6 张惠;冥想训练对游泳运动员疲劳恢复效果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7 常新;中医辨证治疗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化学药物疗效、改善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代世勋;汽车驾驶疲劳的近红外光谱法监测与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9 卢宁艳;局部肌肉疲劳的肌电和脑电反应模式[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刘倩;音乐调节法对WCBA篮球运动员疲劳恢复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康比特运动营养研究所 孙凤华;“吃”掉肌肉疲劳[N];中国体育报;2008年
2 ;司机疲劳程度可检测[N];人民日报;2003年
3 张忠秋;王智;运动帮你入睡[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彭永清;日本研制出可贴式疲劳感应器[N];中国船舶报;2008年
5 健康时报特约专家 赵厚薇;夏天洗脚也要用热水[N];健康时报;2005年
6 陈关瑚;防“腰突”注意啥[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7 保健时报特约专家 唐博祥;选对旅行食品抗疲劳[N];保健时报;2007年
8 王先东;休息也有讲究[N];中国老年报;2006年
9 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病学系教授 薛东;“谢绝”抽筋这个“不速之客”[N];大众卫生报;2006年
10 余运西 李水根;临床护士太疲劳[N];健康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