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钹形压电复合驱动的微小管内机器人技术研究
【摘要】:空间曲线型微细管路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及核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对其内部的结构检测及三维重建却一直是制约这些领域发展的技术瓶颈。因此,针对空间曲线型微细管道潜入式无损检测微小管内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了技术前沿和研究热点。
论文在综述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国内外微小管内机器人的研究状况及其所需要解决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空间曲线型分布的深细孔和管路内壁质量检测和三维几何模型重建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惯性驱动并具有自主定位功能的钹形压电复合微小管内机器人。
针对这种微小管内机器人技术,文章从该微小管内机器人的爬行驱动系统及爬行定位系统两大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述:
首先针对微小管内机器人的动力源,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压电逆效应的可应用于微小管内机器人动力驱动的钹形压电复合致动器。根据微小管内机器人动力装置的实际应用特点,提出了钹形压电复合致动器的开槽式结构优化方法,建立了开槽式钹形压电复合致动器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理论建模、有限元及实验分析验证了开槽结构优化后,钹形压电复合致动器较无槽钹形压电复合致动器,其输出位移、输出力及能量转化率等特性均有大幅提高。基于这种钹形压电复合致动器,设计制造了基于惯性驱动原理并能满足φ10mm管道爬行的机器人动力装置。针对钹形压电复合动力动力装置的具体结构,建立了该动力装置的时域动力学模型及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并通过模态分析及计算机动力学仿真分析,论述了该系统的运动机理。根据对该钹形压电复合动力装置进行运动速度、负载能力及管道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实验,说明了该动力装置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
为了满足微小管内机器人进行φ10mm管道爬行定位的要求,研制了一种仿尺蠖式爬行的微小管内机器人爬行轴向定位系统。该系统基于钹形压电复合动力装置响应速度快的特点,采用机械碰撞接触式运动机构的定长碰撞解决了仿尺蠖爬行式微小管内机器人轴向的全程定位问题。通过碰撞理论及实验分析证明了该定位机构的接触碰撞属有利碰撞,有利于提高距离定位测量的精度。然而,尽管该系统具有结构简捷紧凑并巧妙结合驱动器运动进行相对位移检测的特点,但实
|
|
|
|
1 |
杜小军,张树京,黄绣坤;雷达检测隧道衬砌厚度与空洞数据的子波分析[J];无损检测;1996年08期 |
2 |
苏保河;系统的故障诊断和检测策略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1998年04期 |
3 |
朱六璋,周颢,王光荣;公路征费计算机集成监控[J];计算机应用;2000年05期 |
4 |
刘浏;转炉控制信息与在线检测技术(上)[J];冶金自动化;2000年02期 |
5 |
郧建平!430079,张望先!430079;数字式齿轮双面啮合仪的动态性能分析[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0年03期 |
6 |
汤勇峰;BGA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J];电子工艺技术;2000年01期 |
7 |
王会贤,庞全;单臂电桥测温电路的误差分析与软件补偿[J];山西电子技术;2000年03期 |
8 |
肖慧娟;基于89CX51单片机的电视信号检测器[J];中国有线电视;2001年20期 |
9 |
王黎蒙,朱荣华;模场直径检测中A类不确定度分量的实验评定[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2001年02期 |
10 |
黄国桢,王勤;在Windows9x操作系统中读取毫秒级时间的编程技巧[J];减速顶与调速技术;2001年01期 |
11 |
李志伟;基于USB的航空检测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年11期 |
12 |
孔繁荣,孔祥红;用DP801单片机实现多路信号自动检测和控制[J];仪器仪表用户;2004年02期 |
13 |
孟军,孟广玉;超声波流量检测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J];湖南电力;2004年02期 |
14 |
黄明,杨大志,李宪章;一种对PROLOG进行矛盾检测的算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
15 |
梁福平;硅杯同轴度的检测[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3年06期 |
16 |
汪建;微机检测信号的两种算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1994年03期 |
17 |
税爱社,刘伟华,周绍骑,涂亚庆;Smart变送器实现高精度检测机理分析[J];传感器技术;1997年01期 |
18 |
程国义,程念政;用激光散斑场检测药液内杂质含量分布[J];光子学报;1997年02期 |
19 |
周文;浅谈计算机病毒的诊断与防治[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
20 |
王溪波,牛连强,张荣存;300MW 核电水泵性能计算机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