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振动时效装置的研究
【摘要】:本论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多维高频微观激振时效机理及相关技术的研究”(No.50305036),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高频振动时效装置。论文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综述了振动时效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及项目来源。
第二章对高频振动时效的原理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残余应力的产生原理、分类以及产生原因等,讨论了残余应力的调整和消除方法;接着从金属的应力应变机制和细观力学角度分析了低频振动时效和高频振动时效,对比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得出高频振动时效能够弥补低频振动时效的不足,有利于促进振动时效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第三章对基于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的高频激振器的设计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特性和工作机理,并利用超磁致伸缩材料的磁致伸缩效应研制了高频激振器;接着介绍了高频激振器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与磁路设计;最后在理论上建立了磁机转化模型和机械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输入电流和输出力的关系以及附加质量和输出力的关系。
第四章对高频激振器驱动电源的设计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高频激振器驱动电源的特点,提出了驱动电源的整体设计思路,分别设计了直流恒流源电路与电流反馈型功率放大电路;并对设计好的功放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包括直流恒流源输出特性测试和电流反馈型功率放大电路的失真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符合设计标准。
第五章为高频振动时效装置的实验研究。对设计好的高频激振器与驱动电源,进行了整体测试,分析了激振器输出力与输入电流和附加质量块的关系,其实验结果表明与第三章的理论分析一致:然后利用相关高频振动时效装置对焊接钢板进行消除残余应力实验,利用盲孔法测量其时效前和时效后的结果,证明了高频振动时效消除残余应力的可行性;同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种基于D-Markov模型算法的在线实时无损检测的评判方法,通过实验表明D-Markov模型算法的可行性。
第六章对论文的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并对以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进行展望。
|
|
|
|
1 |
刘勇,王烈鑫,谢列卫;振动时效及其对残余应力的影响综述[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2 |
倪纯珍,陈立功,刘毅萍;振动时效工艺在锻压机床大重型焊接结构件中的应用[J];锻压机械;1996年04期 |
3 |
刘文显;焊接件振动时效工艺[J];机械研究与应用;1996年03期 |
4 |
陈国遂,何有斌,古天佑;振动时效在大型工件上的应用[J];大型铸锻件;1997年03期 |
5 |
;二重大力推广应用振动时效新技术[J];重型机械科技;2001年04期 |
6 |
刘峰;振动时效工艺在焊接结构件生产中的应用[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5年02期 |
7 |
牟君,杨国义,徐东明,周桂臻;振动时效消除洗浆机部件的应力[J];纸和造纸;2005年02期 |
8 |
车晓立;;振动时效的过去、今天和未来[J];轻工机械;2008年03期 |
9 |
战庆文;大型齿条锻件的振动时效[J];机械工人.热加工;1994年10期 |
10 |
山西省新技术推广中心,张星桥,张星原;振动时效——化工设备领域极有前途的技术[J];化工装备技术;1996年05期 |
11 |
沈立人;浅谈振动时效及其应用[J];衡器;1997年06期 |
12 |
陈艳贞
,尹湖古
,王立安
,曹雷生;振动时效在焊接件上的应用研究[J];锅炉制造;1998年02期 |
13 |
韩殿文,孙广栋,张志民;振动时效技术在重型机械和大型焊接结构上的应用[J];重型机械;2003年02期 |
14 |
饶德林,朱政强,葛景国,陈立功,倪纯珍;振动时效消除拼焊不锈钢板的残余应力[J];振动与冲击;2005年02期 |
15 |
蔡荣良;振动时效及其在我厂的应用[J];制造技术与机床;1987年06期 |
16 |
胡在矶,董学武,詹晋浩,张照军;振动时效工艺的探讨[J];铸造技术;1995年03期 |
17 |
刘桂君;智能型振动时效控制装置的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1996年03期 |
18 |
刘扬;振动时效消除残余应力机理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19 |
赵小梅,杨胜利;振动时效——高效节能新工艺[J];机械;2000年S1期 |
20 |
卢军,赵胜源,崔岩,苗运动;振动时效不可盲目采用全自动时效方式[J];机械工人.热加工;2001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