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流体赋存分布规律及控水对策研究

朱蓉  
【摘要】: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南侧阿克库勒凸起西南斜坡,发现于1990年,平面上井控含油面积达到2800km~2,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陆上海相古生界超亿吨级大油田。其主力油藏为奥陶系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减。 塔河奥陶系油田水化学在纵向上呈现反向水化学剖面特征,且具有多旋回性。可划分出3种典型的水化学剖面单元:①古大气水下渗淡化带:小于5300m,矿化度相对较低;②古越流—蒸发浓缩带:5300~5800m,矿化度通常在150~250g/L之间。③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带:大于5800m,矿化度由150g/L下降到80g/L左右。平面上,阿克库勒凸起南斜坡的北部为大气水下渗—向心流淡化区。阿克库勒凸起南斜坡的南部坡脚地区,位于满加尔坳陷北部边缘,为泥岩压实排水离心流末端淡化区。塔河油田主体处于向心流、离心流汇合形成的越流泄水区,具有明显的高矿化度、高Cl~-、K~++Na~+浓度,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经历了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喜山期的成藏,后经燕山—喜马拉雅期高成熟油气的充注、改造而形成。 塔河油田油气运移过程具有明显的“高速公路效应”,油气优先通过储层中那些较大(排驱压力最小)的孔隙进入油藏,后续的新鲜石油被迫连续进入越来越小的孔隙中,致使石油不断向较小的孔隙充注并把其中的残余地下水驱替出去。由于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孔隙结构的复杂性,油气在运移驱替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少驱替死角,导致大的缝洞系统被油气驱替充填,小的孔缝洞则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残留地下水。由塔河奥陶系油田主体部位往南,缝洞系统中的驱替残留水逐渐增加。 根据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油气驱替过程、开发过程中产出水的化学—动力学响应,塔河油田奥陶系地下水可以区分出洞穴底部油气驱替残留水、洞穴周缘小缝洞系统驱替残留水和储层下部层间水三种类型。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结构和油水分布十分复杂。背景储层缝洞发育程度不同、油气驱替程度不同、储集空间大小不同,其相应的油水分布及油藏开发动态、含水动态都不尽相同。根据油井的开发动态和储层发育情况分析,塔河奥陶系油藏油井含水动态类型可分为缓慢上升型、台阶上升型、快速上升型和波动型。研究油井产出水矿化度、Cl~-、K~++Na~+浓度动态变化规律,总结出平稳型、波动型、上升型和下降型四种动态类型。通过综合分析油井开发动态及油水产出特征,应用判别模型,将地下水样品分为A、B两类:A类水一般赋存在相对致密的储层边缘与背景储层中,主要是洞穴底部和周缘驱替残留水。在开发过程中矿化度、Cl~-、K~++Na~+浓度相对稳定、小幅度波动或增加;B类水一般油层与水体相对分离,含水层处于油层下方,主要是储层下部层间水。在开发过程中矿化度、Cl~-、K~++Na~+浓度较快速下降。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储集空间以碳酸盐岩岩溶孔洞缝为主,裂缝和溶洞是有效的储集渗流空间,储集体的基本单元为缝洞单元,单个缝洞单元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气藏。缝洞单元水化学性质与洞穴间连通程度有关。连通性好的缝洞单元内的井具有相似的地下水化学性质。连通性差或不连通的缝洞单元,地下水化学性质则存在一定差异。 缝洞单元洞穴系统包括主体洞穴、分支洞穴及洞穴间洼地。主体洞穴中心区油层厚,油气驱替程度高,地下水在越流过程中蒸发浓缩,形成矿化度、Br~-离子浓度高值区,其高值分布范围和缝洞单元范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从主体洞穴中心区往边缘,油气驱替程度和富集程度不断降低,驱替残留水逐渐增加。水化学浓缩程度逐渐减弱,矿化度、Br~-离子浓度降低。主体洞穴产出水矿化度和Cl~-、Na~++K~+浓度一般呈现平稳型、波动型或上升型的变化特点,不会出现持续下降的现象。中心区的井产出水基本为A类水,边缘区的井产出水以A类水为主,部分时段有B类水混入;分支洞穴产出水矿化度和Cl~-、Na~++K~+浓度一般呈现平稳或波动的特征。地下水类型以A类水为主,部分时段有B类水混入;洞穴间洼地产出水矿化度和Cl~-、Na~++K~+浓度一般呈现波动或下降的特征。地下水以A、B类水相间出现或B类水为主。 针对储层特征和油藏流体化学—动力学特征,塔河奥陶系油藏稳油控水、提高开发效率的技术对策主要包括:①识别水体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水体的化学—动力学特征,制定不同开发方案,有效控制出水速度;②在油藏开发不同阶段,注水补充地层能量,调整油藏内流体分布,提高水驱效率;③加密井网,动用井间难以波及的油层;④合理控制单井产量及采油速度,延长稳产时间;⑤根据油藏情况变化,及时做好油田开发调整;⑥酸化压裂,改善油层渗透率,提高导流能力;⑦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堵水调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晓君;潘阳秋;;塔河油田注入水配伍性实验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1年06期
2 许洪川;荣光辉;吕勇胜;韩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特征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7期
3 李忠伟;;DCBIL在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的应用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4 张春轶;邓洪军;;塔河油田油井套损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1年07期
5 熊剑飞;武涛;陈静;何凤萍;;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牙形类的再沉积[J];古生物学报;2011年03期
6 邹和均;余丽彬;汪志强;唐玉科;;塔河油田托普区块二叠系高承压堵漏技术[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1年04期
7 翟文涛;王永军;徐磊;;塔河油田套损原因分析与实践处理技术[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8期
8 吴世成;;塔河油田托普区块直螺杆复合钻进技术[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8期
9 万锦峰;鲜本忠;佘源琦;杨立强;;基于伽马能谱测井信息的古水深恢复方法——以塔河油田4区巴楚组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6期
10 苏江玉;俞仁连;;对塔河油田油气成藏地质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02期
11 刘其;;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新进展[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6期
12 卢宇峰;刘存革;杜春晖;姜昊罡;梁锋;;塔河油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新疆地质;2011年02期
13 陈静;;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分布规律探索[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14 仓有军;;塔河油田T759-1井侧钻井技术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7期
15 马晓娟;张忠民;陈占坤;;塔河南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6 王萍;袁向春;李江龙;胡向阳;谢丽慧;;塔河油田4区古地貌对储层分布的影响[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年03期
17 牛玉静;康志宏;龙旭;崔文彬;;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油藏溶洞储集体成因及演化[J];现代地质;2011年04期
18 陈刘杨;;大罐抽气装置在塔河油田三号联合站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19 张玉银;黄国平;;整合市场资源 创新建立融合发展新机制[J];中国石油企业;2011年07期
20 郭倩;蒲仁海;杨林;孙国峰;朱李;楚宪波;;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志留系上倾尖灭圈闭油气成藏[J];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琴;於文辉;王家映;;塔河油田各向异性的认识[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周江羽;李星;王燮培;吴冲龙;张希明;林忠民;云露;王君奇;;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断裂—裂缝网络体系定量预测[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3 王震;邓光校;;分频混色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传刚;王铁冠;;塔河油田原油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及其成藏规律[A];同位素地质新进展:技术、方法、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李宗杰;邱绳德;;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地震波分频预测技术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仵岳奇;柳建华;马勇;;测井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的应用与问题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振宇;程业勋;潘玉玲;;在塔河油田用物探方法普查地下水资源的主要成果[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陈红汉;张希明;陈惠超;林忠民;王小平;顾忆;陈正辅;王恕一;;运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技术确定塔河油田油气成藏期次及主成藏期[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9 王传刚;王铁冠;胡宗全;周新科;许化政;高金慧;;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藏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管路平;蔡瑞;王世星;佘德平;赵群;;地震属性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蓉;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流体赋存分布规律及控水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鲁新便;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描述及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3 程军蕊;塔河油田奥陶系地下流体特征与油气藏形成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杨彦军;碳酸盐岩缝洞油藏储层、流体识别及评价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5 饶丹;塔河油田奥陶系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动力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叶勇;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及在塔河油田南部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7 唐玄;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运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李宗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模型与预测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9 云露;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丁勇;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型储层特征及对开发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刚;塔河油田轻质油井井筒处理及工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2 杨德朋;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过程可视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屈丹龙;塔河油田八区奥陶系地质分析及注水开发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4 张德民;塔河油田南部盐下地区奥陶系岩溶储层流体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朱钧瑞;塔河油田6、7、8区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目标砂层(体)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钟倩倩;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储层地球化学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涛;塔河油田1区水平井开发储层建模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竹强;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李梦刚;塔河油田外围区块超深井优快钻井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王培俊;塔河油田二区奥陶系裂缝特征及成因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彦莉;塔河油田利润突破百亿[N];新疆日报(汉);2009年
2 记者 周兴岩 雒永春 蒋玲;塔河油田新增探明储量1.35亿吨[N];中国石化报;2008年
3 记者 宗钢 雒永春;自有核心技术助力塔河油田开发[N];中国石化报;2009年
4 通讯员 周兴岩 刘勤 段波 记者 孙希利;塔河油田全力抗洪保产[N];中国石化报;2010年
5 记者 高燕 见习记者 聂阳;技术创新创造塔河油田开发“神话”[N];新疆科技报(汉);2011年
6 通讯员 韩金保 记者 雒永春;塔河油田多管齐下治“水荒”[N];中国石化报;2011年
7 通讯员 吕德群 田景;塔河油田对掺稀流量计改造获成功[N];新疆日报(汉);2011年
8 韩金保;数字塔河油田一期工程通过验收[N];中国石化报;2003年
9 记者 周兴岩 蒋琳琳;塔河油田多措并举落实安全生产[N];中国石化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宗钢;塔河油田迎接挑战走新路[N];中国石化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