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5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摘要】:
目的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回顾了该病目前常用的检查手段,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整,药物和手术治疗,并且探讨了误诊的主要原因等。
方法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标准,常用的包括Talley标准和Leinbach标准。Talley标准:①胃肠道症状;②胃肠道有1个或1个以上部位嗜酸粒细胞浸润,或胃肠钡餐造影、内镜检查有异常征象伴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③除外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外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疾病。Leinbach标准:①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②摄食后导致胃肠道症状与体征出现;③组织学证实胃肠道有嗜酸粒细胞增多或浸润。该文根据Talley标准,选择浙医一院2000年1月到2006年5月收治的5例病例,对该5例诊断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进行详细的病例分析,包括疾病的诱发因素、过敏史、既往史、临床表现、实验室特殊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内镜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进一步认识和学习了该病多样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及常见误诊的原因。
结果①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多有诱发因素,或过敏史,5例病例中有3例诱发因素,1例患者每次发作前有进食“色拉油”史,改食用猪油后改善,1例食用羊肉后诱发该病,1例因“感冒”服用中草药后诱发该病。有过敏史者3例,其中
青霉素过敏史者2例,磺胺类过敏史者1例;②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常常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腹水、消化道出血等,本组5例病例的临床表现分析,以腹痛为首发症状(100%),可伴腹泻(60%)、腹胀、腹水、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③实验室特殊检查包括,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数及百分比有升高,白细胞数4.0-17.4×10~9/L,平均11.9×10~9/L,嗜酸粒细胞绝对数0.6-6.24×10~9/L,平均值2.9×10~9/L,嗜酸粒细胞数占白细胞总数的7.3%-49.2%,平均28.78%;1名患者行骨髓常规检查,结果示粒系增生,嗜酸粒细胞数比例增高;肝酶异常者4例,白蛋白减少者2例,血沉异常者1例,行IgG、IgM、IgA、lgE检查者2例,1例患者IgM、IgG下降,另一名患者IgM下降,CRP,肿瘤标志物,血尿淀粉酶,大小便检查均正常;④组织病理学检查:内镜下组织活检可见嗜酸粒细胞浸润;1名患者行骨髓活检,结果示骨髓造血组织增生活跃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⑤5例患者中有3例曾被误诊,1例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2例误诊为肠梗阻,最后根据Talley标准均明确诊断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⑥结合文献分析常见的误诊原因有:(1)对EG认识不足;(2)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为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胃癌等疾病;(3)未及时行内镜检查,或者虽然行内镜检查但是活检点数及深度不够,未活检到嗜酸粒细胞,是造成误诊的重要原因;(4)腹腔镜检查未普及,对内镜活检阴性的浆膜型病例易漏诊;(5)腹水未行嗜酸粒细胞检查,当腹水患者结合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在考虑到EG的可能性时,行腹水离心沉渣涂片染色进行细胞分类有重要意义;(6)未重视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或就诊时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尚未升高,又未予以定期复查,无法及时观察到嗜酸粒细胞的升高;(7)主观及客观错误导致的误诊,病理医师未注意到嗜酸粒细胞,未行人工嗜酸粒细胞分类计数,电脑血球分析仪对嗜酸粒细胞分辨力差,导致误报;⑦5名患者激素治疗后症状无反复,外周血检查恢复正常,白细胞数4.8-13.9×10~9/L,平均8.4×10~9/L,嗜酸粒细胞绝对数0.2-0.4×10~9/L,平均值0.29×10~9/L,嗜酸粒细胞数占白细胞总数的2.3%-5.1%,平均3.68%,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容易误诊,其诊断的关键是胃肠道组织病理学检查。激素对该疾病治疗有效。
|
|
|
|
1 |
黄贤粦;;嗜酸粒细胞性脑膜炎(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广州医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
2 |
秦小卫;复发性皮肤坏死性嗜酸性血管炎:一种新的嗜酸粒细胞介导的综合征[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5年04期 |
3 |
黄华,林平,王当金;哮喘儿童免疫球蛋白、补体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变化的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12期 |
4 |
徐劲松,蔡绍曦,邹飞,佟万成,赵海金;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研究与支气管哮喘发作有关的嗜酸粒细胞差异表达基因[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年03期 |
5 |
康厚墉;张建华;唐世雄;朱华麟;;E-选择素在鼻息肉中的分泌与表达[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年05期 |
6 |
颜潇潇;张法义;周桂芝;;Wells综合征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年06期 |
7 |
李颖能;饶沃明;赵子文;何绿茵;扬一言;黄健;;SARS与几组传染病嗜酸粒细胞比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年01期 |
8 |
赵洪达;江莲;谢诤;;糖皮质激素对痰嗜酸性粒细胞阳性COPD患者的疗效评价[J];临床肺科杂志;2010年05期 |
9 |
涂洪章;嗜酸性食管炎[J];临床放射学杂志;1982年02期 |
10 |
董苌安,黄玉英,周宪民,彭志梅,吴惠英;嗜酸粒细胞与间接血凝滴度在肺外型肺吸虫病疗效考核上的意义[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5年01期 |
11 |
于庆玉;姚玉崑;;组织细胞增生症X(附4例报告)[J];中国医刊;1986年12期 |
12 |
饶光立;谢宝官;李桂兰;陈建平;郭运清;姚凤祥;;萘普生致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1例[J];人民军医;1993年10期 |
13 |
路光忠,王美清;子宫颈癌的预后与嗜酸粒细胞浸润[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5年03期 |
14 |
王凤仁;张素宁;马建萍;;嗜碱粒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同时直接计数法的探讨[J];沈阳部队医药;1996年01期 |
15 |
孙庆华,朱元珏,许文兵,曾煊;地塞米松抑制IL-5诱导的嗜酸粒细胞的存活[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16 |
沈照波!450053,汤昱!450053,冯东矇!450053;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与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关系[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2000年01期 |
17 |
李志晋
,黄纯炽
,唐银丽
,郭琳琅;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并肝脏结节性病变一例[J];中华内科杂志;2003年02期 |
18 |
白建文,邓伟吾;Th2细胞因子调节哮喘炎症细胞转运机制的研究[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9期 |
19 |
王鸿程,唐凤鸣,李万成,李艳萍;血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嗜酸粒细胞联合检测对哮喘气道炎症的评价[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5年02期 |
20 |
张超;李泽庚;;IL-5、IL-15与支气管哮喘[J];临床肺科杂志;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