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矿质元素分析及其近红外测定技术的研究
【摘要】: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米中Fe、Zn、Se、Ca等营养元素对消费者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因而提高稻米有益矿质元素含量是改善人们矿质营养的关键。本研究分别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和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AFS)分别测定了水稻稻米中K、Ca、Na、Mg、Fe、Zn、Cu、Mn和Se、Ge、As、Hg、Pb、Cd等元素的含量,同时采用比色法测定了稻米P含量。结果发现精米中的P、K、Ca、Na、Mg、Fe、Zn、Cu、Mn、Se、As、Hg、Pb和Cd等14种元素含量均呈偏态分布,基因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粳稻精米中P、K、Cu、Mn、Hg和Cd的平均含量要显著高于籼稻中的平均含量,而As和Pb的平均含量则分别显著低于籼稻的平均含量。黑米中微量元素Fe、Se的含量较为丰富、红米具有丰富的Zn和Se,其中黑米和红米中Se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白米中含量,红米中Zn平均含量显著高于白米和黑米中Zn的平均含量;但黑米和红米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则较低。5份野生稻的测定结果表明,野生稻WR-3稻米中的矿质营养丰富、重金属含量较低。比较不同基因型糙米与精米中矿质元素元素含量,发现糙米中K、Ca、Na、Mg、Fe、Zn、Cu、Mn和Ge含量显著高于精米中各元素的含量。
精米中矿质元素含量之间以及矿质元素含量与蒸煮品质性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硝值)或营养品质性状(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络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和蛋白质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矿质元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其中Mg与K、Ca和N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Fe与K、Ca、Na、Mg、Zn和M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Zn与Ca、Mg、Mn和Cu含量的正向相关性也达极显著水平,Mn显著与K、Ca、Mg、Cu含量正相关,但Cu与K和Mg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稻米矿质元素含量与蒸煮品质之间的相关性也很明显,其中胶稠度与P、K、Cu、Mn和Se含量呈显著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P、K、Mg、Cu、Mn和Se含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糊化温度与P、Ca、Mg、Mn和As含量的相关性也达显著水平。此外,精米矿质元素含量与17种氨基酸、蛋白质含量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其中Mg、Se含量与17种氨基酸含量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除了P与胱氨酸、Ca与蛋氨酸以及Zn与胱氨酸之外,P、Ca和Zn含量分别与其它16种氨基酸含量呈显著的相关性,但Na仅与天冬氨酸含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精米中P、Mg、Zn、Cu、Mn和Se含量与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Na与蛋白质含量则呈显著负相关。天冬氨酸含量与As、Hg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Hg与亮氨酸含量的正相关也达显著水平,Pb显著与半胱氨酸、甲硫氨酸含量正相关。除了胱氨酸、甲硫氨酸、酪氨酸和赖氨酸外,Cd与蛋白质含量、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等13种氨基酸的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经K、Ca、Na、Mg、Fe、Zn、Cu和Mn等8种矿质元素、3种蒸煮品质性状、17种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等29个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能够入选的主成分有6个,可以解释总变异的84.50%;6个主成分与矿质元素含量、氨基酸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蒸煮品质性状分别有不同的相关性,能够反映出各个性状的信息。
本研究通过近红外反射光谱技术(Near-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分别收集测定两组样品(分别为274份和216份材料)的信息,组成供NIRS分析的原始群体。利用了两个不同的群体,通过不同的数学处理和散射处理,建立了K、Mg、P、Zn、Cu、Mn和Se含量的最佳校正方程,校正的决定系数RSQ1分别为0.78、0.74、0.81、0.57、0.56、0.75和0.58,外部检验的误差SEP(C)分别为177.36、34.31、118.69、5.44、3.20、2.35μg/g和15.01ng/g,决定系数RSQ2分别为0.66、0.68、0.65、0.39、0.57、0.32和0.53。根据外部检验发现,K、Mg、P含量的校正模型较为精确,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可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快速测定和初步筛选。
|
|
|
|
1 |
P.Andonova;陶国栅;;γ-射线照射对玉米植株吸收矿质元素的影响[J];杂粮作物;1991年05期 |
2 |
;果树主干加压注射矿质元素效果[J];河南林业科技;1993年04期 |
3 |
詹重慈
,张立庆
,冯常知
,李训仕
,杨前柏;矿质元素和尿素浸种对水稻种子萌发期氮代谢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2期 |
4 |
王福琴;矿质元素浸种对水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变化的初步观察[J];湖北农业科学;1983年03期 |
5 |
于绍夫;姜中武;;四个葡萄品种花粉中氨基酸及矿质元素的含量[J];中国果树;1988年02期 |
6 |
邹俊娥,汪光友,黄有翠,吴林红;黑木耳段木栽培喷施氮磷钾的试验[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S1期 |
7 |
何和明;;槟榔矿质元素含量测定及其营养水平变化分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0年01期 |
8 |
李培芝,范世华,张颂云;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针叶中矿质营养元素的季节吸收特点及其相互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1991年03期 |
9 |
刘明;黄泛平原区毛白杨中矿质元素的测定和分析[J];林业实用技术;1991年06期 |
10 |
姚满生,张福元,李湘,武清森;醋糟培养料对平菇矿质元素与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食用菌;1991年06期 |
11 |
殷秀琴,张桂荣;森林凋落物与大型土壤动物相关关系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3年02期 |
12 |
陈章和,王伯荪,张宏达,彭少麟;广东封开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矿质元素的分布与循环[J];植物学报;1995年07期 |
13 |
陈安均,蒲彪;方便蕨菜加工中几种前处理对矿质元素、氨基酸保存率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14 |
薛进军,杨青琴,王秀茹,崔美香,台社珍,赵风平,李绍华,张福锁;铁及其它矿质元素在苹果树不同器官中的分布[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3年01期 |
15 |
万鲁长;张柏松;黄春燕;单洪涛;郭惠东;辛志梅;;矿质元素对白灵侧耳和鲍鱼侧耳菌丝生长的影响[J];山东科学;2006年02期 |
16 |
李林辉;;矿质元素对毛头鬼伞菌丝体生长的影响[J];菌物研究;2007年03期 |
17 |
闫永亮;牛颜冰;;不同矿质元素对香菇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2期 |
18 |
王宝森;白红丽;张虹;刘贵阳;郭俊明;;云南蒙自野生白芨中矿质元素含量分析[J];北方园艺;2011年02期 |
19 |
叶钰坤;张静兰;;根部营养与P~(32)的运转和分布的关系[J];科学通报;1960年16期 |
20 |
董一忱;;甜菜与矿质元素[J];中国甜菜糖业;197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