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草耐旱性研究与景观配置应用
【摘要】:
观赏草种类繁多,株形、色彩和花序等观赏特性独具一格,且繁殖容易,养护管理相对简单,可广泛应用于各类不同的城市绿地环境。观赏草的耐旱性与园林配置应用的系统研究,对于建立节水型园林,丰富城市园林景观,体现园林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通过分析观赏草的涵义以及与草坪草的区别,明确观赏草的概念。对观赏草的分类形式,种植与养护管理,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二、通过对国外观赏草应用历史沿革以及造景形式的分析借鉴,将国外观赏草的应用历史归纳为三个阶段,即中世纪时期“繁花草丛”的出现视为观赏草的应用萌发期;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40年代,一些禾草种类开始应用于花境配置和庭园造景,称为造景应用期;20世纪中后期观赏草开始作为一个观赏植物类群得到广泛应用,并用于公园、城市绿地等开敞空间以及生态建设,进入广泛应用期。
三、选取园林绿化中常用的4种观赏草为试材,研究其自然失水胁迫下的形态与生理变化规律,为耐早观赏草的园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夏季自然失水胁迫试验结果表明,斑叶芒和灯心草的枯叶率与生理指标(游离脯氨酸和电解质外渗率)出现剧烈变化的转折点均在干旱胁迫第10d,两种观赏草的枯叶率与生理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评价两种观赏草的耐旱性为:灯心草>斑叶芒;秋季自然失水胁迫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斑叶芒、狼尾草、矮蒲苇的游离脯氨酸、电解质外渗率(REC)、丙二醛(MDA)含量不断增加,与枯叶率的增加呈显著正相关。比较形态和生理指标后,认为狼尾草的耐早性最强,斑叶芒次之,矮蒲苇对干旱最敏感。
四、经过一年多的实地调查,统计出目前杭州西湖风景区应用的观赏草种类约44种,观赏草在风景区内的应用方式比较单一,蒲苇、菖蒲、灯心草、芦竹等传统、本土种类应用频度较高,分布种类和数量较集中的几个景点为茅乡水情、长桥公园等新建景区或改造的传统景区。此外,通过调查、观察记录取得风景区内常见观赏草的物候期。
五、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探讨了观赏草在园林花境、地被、护坡、滨水和岩石园等的应用和生态配置模式,并对沪杭地区观赏草的应用现状作了概述,为观赏草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