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华夏地块早三叠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叶长贺  
【摘要】: 华南板块主要由三个构造单元组成:扬子地块、华南褶皱带和东南沿海褶皱带,后二者又统称为华夏地块。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于华夏地块的早三叠世古地磁研究取得一批数据,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的来说,华夏地块早三叠世古地磁数据还较少,地域分布也不平衡,一些数据缺乏必要的剩磁分析、稳定性检验及岩石磁学研究;另外由于华南构造的复杂性,尤其是多期次的构造变动和普遍的岩浆活动,使得早中生代以前的数据,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结果。因此,据古地磁数据推测的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拼合时期与拼合的形势过程也有不同的观点,至今存在较大的分歧。 近年来在开展“华南早三叠世古地磁”项目过程中,我们对广东、广西、福建和浙江的下三叠统广泛地进行了古地磁研究,在研究区获得的样品中,只有广东黄坌剖面分离出了特征剩磁,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其它剖面因为后期地磁场和构造重磁化十分严重而没有得到原生剩磁。 对广东黄坌剖面早三叠世大冶组122个岩芯样品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表明,样品的载磁矿物以磁铁矿为主。热退磁显示2~3组分量。低温分量与现代地磁场方向一致;100~300℃分离出一组叠加剩磁(层面坐标D=56.8°,I=25.5°,α_(95)=8.8°),为燕山期的重磁化。350~530℃退磁区间获得稳定的特征剩磁(层面坐标下D=51.1°,I=15.3°,α_(95)=5.0°),并且通过了广义的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表明高温分量为原生剩磁。对应虚磁极位置:38.5°N,212.7°E,dp=2.6,dm=5.1,它与扬子地块同时代的极位置在95%的置信区间内重叠。 黄坌剖面早三叠世古地磁结果以及华夏地块上已有的早三叠世古地磁数据表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在早三叠世时已经拼贴。已发表的华夏地块上的早三叠世古地磁数据表明,它们的磁倾角接近,但偏角变化较大,且在投影图上早三叠世古磁极分布于一个以华夏地块为中心的小圆上,暗示了中国南方广泛存在的局部区域旋转导致各地的古地磁极不一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Robert S.Sternberg;汤照;罗瑞芝;;北美考古磁学数据库[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8年01期
2 Yo-Ichiro Otofuji;Takaaki Matsuda;Susumu Nohda;郝天珧;;关于中新世日本海张开的简要评述——根据日本岛弧古地磁证据[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7年01期
3 L.J.Pesonen ,郝天珧;芬诺斯堪的亚古陆的地壳演化——古地磁证据[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9年04期
4 Toshiyuki Tosha ,Masaru Kono ,朱湘元;古地磁和日本列岛增生构造[J];地球物理学进展;1988年Z1期
5 许同春,D.H.Tarlring;苏格兰当巴(Dunbar)下石炭统的古地磁研究——用烘烤效应解决岩石剩磁年龄问题[J];地球物理学报;1986年04期
6 P.L.McFadden;曲赞;;古地磁方向或古地磁极的相关组合[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6年03期
7 谈晓冬,殷苏杭,王朋岩,姜莉萍;古地磁数据坐标转换的一种新方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5年06期
8 李燕平;李永安;张正坤;翟永健;李强;高振家;Robert Sharps;Michael McWilliams;;中国塔里木地块的视极移曲线[J];地质学报;1989年03期
9 吴奇石 ,Y.V.Subba;粒玄岩岩脉的磁异常和古地磁学研究[J];地质与勘探;1981年11期
10 张辉;谈晓冬;韩玉林;;白垩纪同褶皱重磁化组分揭示中扬子褶皱带构造旋转过程[J];科学通报;2007年17期
11 冯宁生,金庆民,王力波,张南海;菲尔德斯半岛南部新生界火山岩系古地磁及地质意义[J];资源调查与环境;1989年02期
12 尹济云;;云南古地磁次生剩磁的研究[J];云南地质;1992年01期
13 孟小红,谭承泽;金伯利岩的岩石磁学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1年01期
14 李永安,李燕平,高振家,李强,翟永建,张正坤,R.沙普斯,M.麦克威廉斯,A.考克斯;新疆阿克苏—柯坪地区震旦纪古地磁学研究[J];新疆地质;1989年03期
15 谈晓冬,方大钧,袁友仁,范时清,包继忠;山西吉县沃曲桃园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红层的古地磁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6期
16 周真恒,阚荣举;云南及邻区板块的运动学研究[J];地震研究;1993年04期
17 谈晓冬,王朋岩,姜莉萍;钻孔岩芯古地磁研究方法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4年03期
18 翟永建,张正坤,李永安,李强,李燕平,Michael McWilliams,Allan Cox,Robert sharps;塔里木地块上石炭统的古地磁研究[J];现代地质;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谈晓冬;;关于古地磁方向的准确性:回顾、识别和矫正[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冯宁生;金庆民;王力波;张南海;;菲尔德斯半岛南部新生界火山岩系古地磁及地质意义[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39)[C];1989年
3 王永;迟振卿;李德贵;闵隆瑞;姚培毅;刘训;;内蒙古居延海42ka以来湖泊沉积物的古地磁定年[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刘成英;朱日祥;潘永信;;云南峨眉山玄武岩的古地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俊;西藏高原晚中生代以来重要构造事件的古地磁学约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海峰;印支地块思茅地区早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D];南京大学;2012年
2 马义明;拉萨地块早白垩世火山岩古地磁学和年代学研究对亚洲南缘的古地理限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刘建兴;南黄海中部泥质区NHH01孔磁性地层学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2年
4 张雷雷;辽东半岛南部新元古界地层划分与对比[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