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盆地绥滨坳陷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及盆地原型分析
【摘要】:
绥滨地区中生代的地质格局经历了由古亚洲洋构造体制向滨大平洋构造体制的转换过程。中晚侏罗—早白垩世盆地的沉降和充填过程,主要受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控制,而中晚侏罗—早白垩世盆地的改造作用则完全受滨太平洋构造体制控制。
绥滨地区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接踵发育了两个成因机制不同、展布范围不同、充填特征不同的沉积盆地。中侏罗世在古亚洋闭合、碰撞造山后应力松弛背景下的南北向伸展体制中,沿NEE向的的先存构造薄弱带,局部裂陷作用发生,三江盆地开始发育形成,首先发育的是绥滨组海陆交互相沉积,之后经过短暂的沉积间断,晚侏罗世东荣组越过初始裂陷范围而发育,沉陷作用增强。晚侏罗世晚期区域构造应力场开始转为南北向的挤压,自南向北仰冲的盆缘断裂控制了区域构造线近东西向的原形盆地发育,城子河组、穆棱组、东山组陆续沉积。
绥滨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形迹主要可归结为五个期次:第一个期次的构造形迹形成于东荣组末,构造形迹为后生正断层。第二个期次为滴道组—城子河组沉积时期的同沉积断裂,构造背景为东荣—城子河组沉降格局的调整。第三个期次的构造形迹形成始于穆棱组末,持续于整个东山组沉积时期;构造形迹为逆冲—褶皱构造。第四个期次的构造形迹形成于晚白垩世末;构造形迹为北西向逆断层及其伴生的褶皱构造。第五个期次的构造形迹形成于古近纪;构造形迹为两条斜列的平移断层;构造背景为依兰—伊通走滑断裂系、敦化—密山走滑断裂系的大规模走滑;控制了宝泉岭组的沉降格局。
绥滨地区的主期构造形成于穆棱组沉积后的逆冲—褶皱作用,主期构造的发生,主要受滨太平洋构造域,即那丹哈达岭地体向大陆拚贴挤压的变形作用控制。主期构造特征表现为受盲冲断裂控制的背向斜构造。在松花江以北,江滨断裂—军川断裂、普东南断裂—普东北断裂、永生断裂在松花江之北构成一个自北西西向南东东逆冲的逆冲—褶皱系统,控制了地层起伏的格架。在松花江以南,马架屯—东林屯断裂、四方林子断裂发育松花江之南,控制了轴向近南北的大型箱状褶皱,褶皱顶部削蚀强烈,穆棱组、城子河组自西向东的剥蚀残留范围就由这一剥蚀作用控制。沿松花江一线,松1、松2断裂不仅在新生代大规模活动,而且在穆棱组期末的构造运动中也起到了对区域构造格架的控制作用,松1—松2断裂南北,逆冲—褶皱系统的逆冲方向相反。
绥滨地区晚中生代盆地不是一个以西缘断裂为边界的、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控制绥滨地区沉积盆地发育的区域性构造线走向近东西,现今地层西厚东薄的的赋存特征,是由穆棱组沉积后走向NNE的逆冲—褶皱系统在后期剥蚀作用下的残留特征,而不是原形盆地中的箕状特征。前人所划分的凸起与凹陷是对背向斜构造的误解。
|
|
|
|
1 |
许坤,李瑜;开鲁盆地晚中生代地层[J];地层学杂志;1995年02期 |
2 |
周金城,陈荣;浙闽沿海晚中生代壳幔作用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
3 |
陈荣,周金城;浙江沿海晚中生代拉斑玄武岩浆侵位深度的讨论[J];高校地质学报;2000年03期 |
4 |
李晓勇;范立勇;;西秦岭地区晚中生代OIB型玄武岩的发现及其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5 |
秦社彩;范蔚茗;郭锋;李超文;高晓峰;;浙江浦江晚中生代埃达克质火山岩的成因[J];岩石学报;2006年09期 |
6 |
时秀朋;李理;;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构造物理模拟[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4期 |
7 |
关会梅;刘俊来;纪沫;赵胜金;胡玲;Gregory A. Davis;;辽宁南部万福变质核杂岩的发现及其区域构造意义[J];地学前缘;2008年03期 |
8 |
朱德来;;皖浙赣断裂带(安徽段)的控岩控矿作用[J];安徽地质;2011年01期 |
9 |
宋党育;秦勇;;晋南晚中生代古地热场特征及其热源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1998年04期 |
10 |
孙景贵,胡受奚,刘建明,沈昆,凌洪飞;胶东晚中生代金矿区富钾暗色岩脉群的Nd,Sr,O同位素研究[J];地质学报;2001年04期 |
11 |
张勇,陈斌,邵济安,翟明国;华北太行晚中生代煌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3年01期 |
12 |
李超文,郭锋,李晓勇;溧水盆地晚中生代基性火山岩成因与深部动力学过程探讨[J];地球化学;2004年04期 |
13 |
姬书安;辽西冀北晚中生代的化石蜥蜴类(爬行纲:有鳞目)[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年09期 |
14 |
张瑾;张宏福;英基丰;汤艳杰;;华北晚中生代中基性侵入岩中橄榄岩捕虏体是岩石圈地幔直接样品?[J];岩石学报;2005年06期 |
15 |
张岳桥;施炜;廖昌珍;胡博;;鄂尔多斯盆地周边断裂运动学分析与晚中生代构造应力体制转换[J];地质学报;2006年05期 |
16 |
侯泉林;刘庆;李俊;张宏远;;大别山晚中生代剪切带特征及年代学制约[J];地质科学;2007年01期 |
17 |
李丽;陈正乐;蒋荣宝;陈柏林;鲁克改;王果;郑恩玖;黄以;王国荣;李细根;;天山后峡盆地晚中生代反冲断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08年12期 |
18 |
董传万;闫强;张登荣;杜振永;竺国强;;浙闽沿海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的岩石学标志:东极岛镁铁质岩墙群[J];岩石学报;2010年04期 |
19 |
李良林;周汉文;陈植华;王锦荣;肖依;;福建太姥山地区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1年04期 |
20 |
H.Okada
,韩林;西南日本晚中生代和早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性质和发育[J];海洋石油;199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