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论哈罗德·麦克米伦与苏伊士运河危机

汪芳  
【摘要】: 对英国而言,苏伊士运河危机是一场突发性的外交与内政、经济与政治的全面危机,同时也是英国战后外交史上重要的分水岭。自从1956年7月26目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后,时任财政大臣的哈罗德·麦克米伦就全身参与其中:建议修改作战计划,对英国当时的财政状况进行估算,并积极游说美国以寻求支持。而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冷眼相对令英国处于困境,麦克米伦被迫要求停战。此时,艾登辞职,麦克米伦走马上任,处理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善后工作。麦克米伦从危机中汲取教训,对英国的外交政策进行全方面的调整,加速从全球战略中撤退和收缩,发展独立的核威慑力量,并将战略重点移至欧洲大陆。 麦克米伦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从英国财政大臣晋升为英国首相,这与其在危机中从主战派到停战派的态度转变相联系,让麦克米伦处于备受争议的状态,外界对他“怪异”举动的解释多数倾向于认为他力图取代艾登的政治野心。而事实上,麦克米伦的接任只是一种相机抉择的行为,而并非处心积虑、蓄谋已久的政治阴谋。而他对战争态度的快速转变,则是其对当时国际形势进行准确研判后作出的理性妥协,也是在维护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尝试失败后不得不作出的战略调整,是基于英国利益考虑的合理举动。 而麦克米伦上台组阁后,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也宣告了英国战后大调整时代的来临。麦克米伦政府的外交政策,在某种意义上是英国“三环”外交的延续,是在英国实力相对衰落的现实约束和争取英国利益最大化之间平衡结果,也是英国务实、灵活的现实主义外交传统的体现。麦克米伦对英国内外政策的适时调整和变革,目的在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保持英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颖;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英国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汪芳;论哈罗德·麦克米伦与苏伊士运河危机[D];浙江大学;2007年
2 竞焕森;论艾登当政时期的内外困局[D];河南大学;2007年
3 赵桂娟;从英美“特殊关系”到“回归欧洲”[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延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继新;BBC震荡[N];经济观察报;2004年
2 姚朔 季晓莉;BBC与英政府:历次冲突与危机化解[N];中华新闻报;2004年
3 中国日报网站特约评论员 朱峰;“反战轴心”能阻止伊拉克战争爆发吗[N];信息时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茹晴;国土资源关乎国家安全[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5 陈昕晔;BBC的体制缺陷[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6 梅皓 牛道斌;美英攻伊举棋不定[N];解放军报;2002年
7 李海东;美国或土耳其:谁是“北约之痒”?[N];中国经营报;2003年
8 陈凡 中新社;BBC身陷信誉危机[N];中华新闻报;2003年
9 傅岩松 穆永朋;关注阿拉法特的命运[N];中国民族报;2003年
10 记者 马知涵;英反对党领袖再次呼吁布莱尔就伊战道歉[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