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小商品市场交往方式的文化研究

徐丽民  
【摘要】: 本论文通过对杭州安琪儿小商品市场业主和其它各个相关主体(顾客,其他业主,帮工等)交往方式的案例研究,旨在从语言和文化角度探询中国小商品市场特定的交往方式。本文选择的研究文本主要是对安琪儿小商品市场各个主体日常对话的录音记录以及根据作者以前所了解的关于小商品市场的背景知识。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涉及Fairclough的话语理论,Jullien的迂回理论,Kluckhon and Strodtbeck(1961)所总结的五个文化价值导向,故事理论,儒家学说等。通过叙述方式,本文展示了小商品市场中的各个主体为避免正面对峙而采取迂回的话语方式进行交往和沟通。各个主体在交往过程中都处于等级关系的特定位置。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这种等级关系有利于保持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并使得结构中的不同主体处于和谐状态。同时,矛盾和冲突总是伴随着和谐的存在而发生。人与入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和冲突。在矛盾和冲突解决之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又进入新的和谐状态。和谐和冲突的无限循环构成了一个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圆。中华文化的过去时间导向,决定了人们回头看的行为习惯。因此,“关系”在小商品市场各种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小商品市场的各个主体在进行其行为活动的时候,都习惯于寻求以往已经建立的各种“关系”。小商品市场的交往和沟通其实就是体验,理解独特的中华文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陆永来;;关注信息技术课堂的话语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8期
2 郑翠贤;;浅析社会交往与和谐社会的建构关系[J];民营科技;2009年07期
3 晏鹰;朱宪辰;;改革以来中国社会个体交往方式变迁解释——一个认知演化的分析框架[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0年02期
4 刘文霞;赵荣辉;;社会学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4期
5 陈道明;;道明二三事[J];幸福(悦读);2011年01期
6 徐坤;;论交往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7 张荣伟,朱永新;试论教育思想表述的话语困境[J];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8 边静;;隐秘情结的影像诉说——华语电影同性恋话语的生成和发展[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李贵萍;;浅淡话语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10 毕景艳;柏荣;;高中生眼中的校长——学生与校长人际交往活动之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10期
11 罗小凤;钟世华;;破译心灵变奏的欲望书写——蒋锦璐小说话语方式之探[J];贺州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2 吴海红;;“鞋匠”工作与启蒙者的话语方式——1930年代叶圣陶主编《中学生》杂志研究[J];河北学刊;2010年05期
13 刘国艳;;基础教育改革话语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3期
14 黄世敏,梁焕强;科技英语因果关系的句间实现方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15 李炳海;“河东”“河西”之后[J];现代交际;2000年10期
16 李素霞;李延江;;交往手段革命与交往方式变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7 程德强;;五四散文的话语方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18 高玉;;论“话语”及其“话语研究”的学术范式意义[J];学海;2006年04期
19 苏文宝;;转型中的文论话语分析——试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论话语方式的转变[J];河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0 高清林;;论网络道德及建设[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建华;;“读图时代”的话语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晨;;抗战时期中共对美交往方式[A];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60周年专刊[C];2005年
3 王所才;;谈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交往方式的艺术[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4 冯雷;;游弋在记忆之中的蓝色彷徨——评苏兰朵的《碎 碎念》[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5 李海燕;;高校学报的定位[A];学报编辑论丛(第七集)[C];1998年
6 胡鹏林;;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审美话语方式[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黄琼英;;鲁迅语言观与翻译策略关系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石峰;杨春霞;;网络新媒体与都市文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金尚理;;逍遥:庄子人学思想解读[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10 罗小凤;;公众话语与个人话语的多重互嵌——从“地震诗潮”看当下诗歌的社会功能变向[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向天渊;现代汉语诗学话语(1917—1937)[D];四川大学;2002年
3 王璜生;语言与观念的嬗变[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4 岳斌;在诗意和尘嚣间游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于建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6 李文莲;论新时期中国散文中的生命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红红;从功能的视角考察外来词的生存规律[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云亮;话语的转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马川;中小学女生性别同一性发展特点及其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璐;中文小说和散文中/英语码转换的前景化特征[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丽民;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小商品市场交往方式的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魏淑敏;论网络空间中人类交往方式的嬗变[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3 徐晶;交往方式变迁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刘海涌;互联网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年
5 黄妍;从延安鲁艺文学活动看延安文人话语方式的变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石海波;大学生群体人情消费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朱美佳;社会交往方式变革与人的全面发展[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王彦霞;20世纪女性文本的话语方式[D];郑州大学;2000年
9 康瑛;现代西方语境下的身体性理论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耿秋丽;大众传媒对农民工交往方式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坤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教育局;民主应成为一种交往方式[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杨剑龙;顾彬话语方式与当代文学评价[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袁宏;乐于交往的老人更长寿[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4 穆肃;朱大可:亲历文化怪象时代,我感到幸运[N];东莞日报;2010年
5 本报评论员 唐彬;骗案还须反思女性因素[N];东莞日报;2008年
6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 何云峰;这是礼貌,更是规范[N];社会科学报;2004年
7 肖伟胜 王书林;从知识“容器”角色中解放出来[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 吴晓波;任式野蛮[N];经济观察报;2008年
9 刘士林;反映和再现有中国本土经验的话语方式[N];社会科学报;2001年
10 谢有顺;从“写什么”到“怎么写”[N];文学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