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观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
【摘要】:
鉴于成功产业集群的示范效应,“集群(Cluster)”正成为许多地区制定经济政策的战略工具,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更是将其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但实践发现一些主观引导和培植产业集群的行为并未成功,比如我国高科技园区的泛滥和最终的衰落;另外也有一些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在未能充分发育的情况下就已经衰落,诸如浙江永康保温杯集群的“昙花一现”、瑞安场桥羊毛衫集群几年时间就彻底溃败等。这些现象都说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针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规律开展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产业集群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
产业集群在形成和演进过程中,是由多个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在某一区域集聚,并辅之以相关的支持性机构和组织,这些企业、机构和组织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它们之间具有类似于生物种群的行为特征。因而,本研究尝试引入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借用生态学由个体——种群——群落的演进路径来剖析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的内在机理,并以数理经济分析方法为基本工具,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的分析模型。论文搭建了产业集群演进路径——动力——效应的分析框架,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演进经历了个体——产业种群——集群形成、发展、成熟后,其演进方向会出现三种路径:一是正向更替,即集群持续发展,实现升级;二是反向更替,即集群走向衰亡、解体;三是扩散与转移,即集群向其他地区转移。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生态系统的高级形态,其演化发展受生态平衡机制支配,集群演进的动力源泉在于通过产业集群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形成共同生存和协同进化的“命运共同体”。最后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演进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通过从生态学的视角对产业集群演进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1)生态平衡机制是产业集群的一种自我维持机制,能够使集群企业得到自我保护和平稳演进。生态平衡机制本质上是一种自组织力或自我调节能力,在生态平衡机制作用下,产业集群由于受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使之在演进过程中表现为非线性、负反馈的平稳特征。(2)产业集群的发展最终还是集群内部企业的竞争、合作和分化,而共生性和互补性是集群企业集聚在,‘起的内在要求和市场规律。除了要在发展产业集群的硬环境方面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在培育和加强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强化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优化区域产业发展等软环境方面提出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3)集群演进受内部企业共生性和合作稳定性影响,产业集群演进的动力既是系统演化的动力原因也是系统演化的局部结果。同时集群的演进受共生性和稳定性的初始状态影响,而在演进过程中,初值及其影响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集群系统到底沿着那种方向、模式发展,集群内部企业共生性和合作稳定性态势起着决定作用,外部环境与集群企业相互关系和作用也同时影响着系统演化路径。
围绕“产业集群演进路径——动力——效应”分析框架。本文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理论创新:(1)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引进集群研究,结合经济数理分析工具,从生物群落和经济学成本分析等角度对集群的演进过程、临界规模、扩展、扩散、壁垒及转移等进行研究,揭示了产业集群的演进规律。(2)构建了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研究分析模型,并总结出其一般性规律。在研究中应用生态学种群成长理论模型,将集群的形成和演进机制从定性分析转化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中来。(3)讨论了集群内企业间及集群与环境间的动态关系,系统地研究了产业集群演进的整个过程,对以往零碎、非系统化的研究进行整合,从宏观、动态的角度作了有益的探索
|
|
|
|
1 |
李超;朱祖平;;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振兴三明工业基地的道路选择[J];价值工程;2006年01期 |
2 |
洪燕;;制度集聚:我国高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新解释——以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6年04期 |
3 |
陈柳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04期 |
4 |
;工业地理[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1期 |
5 |
张晓晨;;济南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存在问题探究[J];中国商贸;2009年14期 |
6 |
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年02期 |
7 |
魏守华,邵东涛;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06期 |
8 |
李如义;复兴武汉——武汉二十一世纪可能崛起成为世界十大超级城市[J];湖北财税;2003年17期 |
9 |
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
10 |
胡昱,刘文俭;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探析——以青岛电子家电业为例[J];桂海论丛;2003年06期 |
11 |
熊晓云,张金隆;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科技效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05期 |
12 |
王家新,姜德波;以集群理论指导地区产业分工[J];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S2期 |
13 |
刘斯康;产业集群理论对实施产业布局的启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14 |
胡昱,刘文俭;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探析——以青岛家电电子业为例[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4期 |
15 |
;问题关注[J];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49期 |
16 |
冯德连,张兴云;经济全球化下产业集群化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17 |
许正中,许铭桂;我国城市经营应注意的问题及关键[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
18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专题研讨会把脉开发区走向——转型产业集群 追求双生态发展[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20期 |
19 |
梅综;杜钰洲在“2004‘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贸易与发展会议”上强调 集群产业应融入国际纺织供应链[J];纺织信息周刊;2004年37期 |
20 |
本刊编辑部
,何焱
,李武;西樵展示一个创新平台[J];中国纺织;2004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