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生物质高效水解及发酵产氢的机理研究

戚峰  
【摘要】: 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和化石能源的日益短缺,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本文针对农业废弃生物质秸秆以及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一的水葫芦进行了厌氧发酵产氢实验研究。 首先针对稻草秸秆,在比较酶水解和酸水解优缺点的基础上,确定了纤维素酶水解的绿色工艺。研究了预处理方法、反应时间、水解温度及pH值等因素对稻草秸秆纤维素酶水解的还原糖转化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稻草秸秆微生物发酵产氢前采用纤维素酶水解时,pH为4.8以及反应温度为50℃的较佳工况点。 稻草秸秆的水解效果是发酵产氢的关键点之一,本文提出了生物质超临界水高效降解以及微生物发酵产氢,采用稻草秸秆近临界水解在280℃和20Mpa等优化条件下获得了较高的还原糖转化率。并分别讨论了物料浓度、水解温度、水解压力以及水解反应时间等参数对稻草秸秆近临界水降解还原糖转化率的影响。采用色质联机分析技术对液体产物中糖以外的副产物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产物中主要成分为一些含甲基、乙基、甲氧基、羟基等官能团的酮类、醛类、醇类和酸类极性化合物。采用一级均相反应模型模拟了试验数据,得到了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的动力学反应曲线。 在纤维素酶水解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不同的预处理方式、不同来源的混合菌群以及不同的菌群接种方式对稻草秸秆发酵产氢的影响。由于秸秆水解产物中包含多种还原糖,其中五碳糖木糖的发酵液相产物中丙酸含量偏高,乙酸、丁酸含量较低,导致NADH含量较低,因此其发酵产氢能力低于六碳糖。这也是不同发酵底料发酵产氢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针对不同糖源,讨论了产气肠杆菌以及混合菌群发酵产氢特性。由于混菌间的协同作用,因此混菌的发酵能力优于纯菌。而混菌发酵产氢也会因为菌群来源以及接种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温度、pH值以及稻草秸秆粒径等影响因子对发酵产氢的影响。并通过修正的Gompertz方程拟合发酵产氢动力学曲线。经过NaOH预处理后的稻草单位最大总产氢量可达到91.5mL/g,最高产氢速率为1.52mL/h·g。 在稻草秸秆发酵产氢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物,以水葫芦作为发酵底料进行产氢实验研究。针对水葫芦不同部位对于水域内金属离子吸附能力的差异性,考察了水葫芦不同部位的发酵产氢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不同金属Fe~(2+)、Mg~(2+)、Cu~(2+)、Ni~(2+)、和Zn~(2+)离子及其浓度对发酵产氢的影响,提出过量的金属离子对于微生物发酵产氢存在抑制作用,从而导致了水葫芦不同部位发酵产氢能力的差异。在实验室三角烧瓶的实验基础上,采用5L容积的发酵罐进行了水葫芦发酵产氢的中小规模实验研究。 最后合成GenBank中登录的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铁氢酶序列,通过质粒将氢酶植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中,实现了氢酶在Escherichia coli BL21中的表达,并研究重组后的E.coli BL21的产氢特性。基因改造后的E.coli BL21最大氢气产气量提升了0.5mol/mol葡萄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康铸慧,王磊,郑广宏,周琪;微生物产氢研究的进展[J];工业微生物;2005年02期
2 张军合;张全国;尤希凤;刘振波;;环流型光生物反应器光合产氢运行条件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3 李建昌;刘士清;张无敌;官会林;尹芳;孙可伟;;发酵产氢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可再生能源;2006年04期
4 曹东福;黄兵;张续春;;利用有机质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与应用前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5 汤桂兰;孙振钧;李玉英;;微生物发酵法制氢与产氢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6 靳孝庆;徐昊;沈磊;何冰芳;;Clostridium papyrosolvens厌氧发酵产氢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年01期
7 谢斌飞;程军;周俊虎;宋文路;刘建忠;岑可法;;马铃薯发酵产氢的菌株培养基改良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8 韩静;肖伟;王娜;王红;肇莹;杨涛;;高温产氢菌的一种简单筛选法[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01期
9 张茂林;李领川;沈晓武;樊耀亭;侯红卫;任保增;;玉米芯糖化水解及发酵法生物产氢[J];化工学报;2009年02期
10 才金玲;王广策;李延川;朱大玲;潘光华;;潮间带暗发酵产氢菌群富集和产氢过程分析[J];科学通报;2009年11期
11 宗文明;于瑞嵩;樊美珍;周志华;;一株嗜温高效产氢细菌Clostridium sp.08-1的分离鉴定与产氢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年05期
12 刘合钦;徐莉;周翔南;付强;闫云君;;产氢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氢特性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10期
13 宋佳秀;任南琪;张永明;陈瑛;;产氢反应器内两种发酵类型细菌的种群结构与发酵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14 王磊;谢丽;罗刚;周琪;;反应器类型对生物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年02期
15 荆艳艳;张全国;李刚;赵源亮;张相锋;马志勇;;高粱秸秆光合产氢体系粘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J];太阳能学报;2012年09期
16 屈佳玉;;厌氧发酵产氢的研究进展[J];北方环境;2013年01期
17 李永峰;许丽英;宫曼丽;任南琪;;一株发酵产氢细菌对戊糖的氢气转换及产氢机理[J];化工学报;2004年S1期
18 许丽英;任南琪;王兴祖;李永锋;张颖;徐慧;陈冠雄;;产氢新种Ethanoligenens harbinese B49的氮素营养与代谢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年02期
19 易艾琼;;有机垃圾厌氧发酵产氢技术研究进展[J];上海化工;2007年09期
20 易艾琼;;有机垃圾厌氧发酵产氢技术研究进展[J];宁波化工;2007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黄晓婷;吴畏;;利用厨余进行厌氧发酵产氢的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2 赫倚风;郭婕;周彩虹;张志萍;王毅;张全国;;光合产氢过程中微生物代谢热实验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任南琪;林明;马汐平;王爱杰;李建政;;一株厌氧高效产氢细菌的筛选及其耐酸性的研究[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李永峰;李鹏;李建政;;高效产氢细菌的分离鉴定与产氢作用[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旭;马春红;李晓煜;何晓棣;甄占萍;吴哲;王立安;贾银锁;;利用农林废弃物发酵产氢的研究[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全国;雷廷宙;尤希凤;杨群发;原玉丰;张军合;;影响天然混合红螺菌产氢因素的实验研究[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永峰;陈晟;史乃鉴;王远强;;产氢微生物培养特性及其扩大培养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媛媛;张衍林;晏水平;周洪亮;李武;;两相联合厌氧发酵产氢气—甲烷的工艺参数验证[A];2011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王相晶;任南琪;李建政;张颖;陈兆波;郭婉茜;李永锋;;影响发酵细菌B49产氢因子研究[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郑国香;任南琪;钟溢键;李小玲;吴川福;周湘良;;碳源、氮源及碳/氮比值对发酵产氢细菌RF-9产氢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明;光合细菌利用低分子有机酸产氢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刘洪艳;厌氧发酵产氢菌筛选及产氢菌突变体库构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3 曹广丽;高效利用玉米秸秆的产氢菌种及其产氢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陈瑛;发酵产氢菌株与混合培养系统种群生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戚峰;生物质高效水解及发酵产氢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宋朝霞;秸秆类生物质暗发酵产氢关键参数优化及其机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7 牛坤;Klebsiella pneumoniae ECU-15菌株暗发酵产氢过程分析及其利用木质纤维素水解液的实验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冰峰;光发酵细菌的选育及其与暗发酵细菌耦合产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许继飞;同步代谢秸秆木糖和葡萄糖的产氢新菌种及其产氢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素兰;光合产氢菌群生长动力学与系统温度场特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颖;暗发酵细菌与光发酵细菌两步法联合产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韩博;产氢细菌Ethanoligenens harbinense R3的发酵产氢基质与效能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3 安静;光源和光谱对光合产氢菌群产氢工艺影响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4 邓文武;外加电场辅助质子传递供类球红细菌光合产氢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张娜;产氢菌的分离鉴定及产氢条件的优化[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秀菊;脱氢酶与产氢微生物之间关系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马生华;发酵产氢菌的分离及其产氢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卢怡;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发酵产氢潜力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玉山;细菌产氢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10 马欢;脱氢酶在生物质发酵产氢过程中的规律与作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