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以两亲性聚膦腈为载体的阿霉素胶束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颜美秋  
【摘要】: 实验参考先前合成两亲性聚膦腈接枝共聚物的方法,使用三氯化铝作为催化剂,聚(二氯代膦腈)通过热开环反应聚合,通过两步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以聚膦腈为骨架,聚乙二醇(PEG)为亲水链段,色氨酸乙酯(EtTrp)为疏水链段的两亲性接枝共聚物。通过改变PEG和ErTrp的投料比,实验合成了三个具有不同亲疏水组成的两亲性聚膦腈接枝共聚物(PEG/EtTrp-PPPs)。采用红外光谱、~1H-NMR、紫外扫描光谱分别对合成的聚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两亲性接枝聚膦腈的亲疏水组成(EtTrp:PEG)分别为0.67∶1.33,0.99∶1.01和1.22∶0.78。实验采用芘荧光探针法、动态光散射仪(DLS)、透射电镜(TEM)研究了该系列共聚物的在水中的自组装情况。芘荧光探针法测得的共聚物的最低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0.158,0.033和0.02 g/L,对于不同EtTrp取代的共聚物,其CMC随着疏水链段EtTrp比例的增大而降低。粒径测定结果表明,该系列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胶束粒子粒径呈单分布状态,范围在20-40 nm内,TEM观察结果显示粒子呈球形。 利用上述合成的两亲性聚膦腈接枝共聚物(PEG/EtTrp-PPPs)为聚合物材料,阿霉素为模型药物,分别采用透析法和O/W乳化法制备阿霉素胶束。实验结果显示,该体系聚合物胶束用乳化法制备得到的载药量较高。实验对乳化法进行了优化,并且对载药过程中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投药量的增加,聚合物载药量也增加,但是到达一定比例后包封效率并没有随着增加,药物与聚合物材料质量比(DOX/polymer)为4∶10时,阿霉素的包封率达到最大值。三组不同亲疏水链段的聚合物对于阿霉素的负载都表现出相似的趋势。实验结合动态光散射仪(DLS)、透射电镜(TEM)对载药聚合物胶束的形态以及粒径分布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载药过程使聚合物胶束的粒径增大,而且随着载药量的增加,粒径增大明显。载药过程增加了胶束的稳定性,TEM观察呈分散较好的球状胶束。 本课题还对阿霉素聚合物胶束的体外释放特征进行了考察。分别选取不同pH(5.0,6.8,7.4,8.0)的磷酸缓冲盐溶液作为释放介质考察载药胶束在不同pH环境下的释放特征,并且对高、中、低不同载药量的阿霉素胶束体外释放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载药聚合物胶束在体外的释放具有pH依赖性,表现为较低pH情况下,聚合物胶束内部的阿霉素快速释放,累积释放百分率高;随着pH的升高,累积释放百分率逐渐降低。pH5.0,pH 6.8,pH 7.4以及pH 80的释放条件下,聚合物胶束在72 h内的累积释放百分率分别为59.2±2.0%,30.1±1.6%,23.4±1.3%和17.7±1.5%。这是由于在低pH下,内核中疏水性的阿霉素发生解离,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溶解度,促进阿霉素进一步地释放。对于抗肿瘤给药体系,这种pH敏感特性能够使药物更好地在肿瘤组织释放,发挥肿瘤抑制作用,而降低对正常细胞跟组织的毒副作用。实验还考察了高、中、低三种不同载药量的阿霉素聚合物胶束在pH 7.4下的释放,结果显示48 h内低载药量的阿霉素胶束累积释放百分率较高,为55.8%,而高载药量的阿霉素胶束累积释放较少,48 h累积释放百分率只有21.8%。不同亲疏水组成的聚合物材料制备得到的载药胶束体外释放有略微的差别,在pH 5.0和pH 7.4条件下,主要表现为:疏水性片段含量较高的PEG/EtTrp-PPP-3制备得到的阿霉素胶束较PEG/EtTrp-PPP-1和PEG/EtTrp-PPP-2制备得到的阿霉素胶束释放缓慢。 实验考察了两亲性聚膦腈接枝共聚物(PEG/EtTrp-PPPs)对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不同亲疏水组成的PEG/EtTrp-PPPs作用于Hela细胞48 h后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不同浓度的PEG/EtTrp-PPP-1与细胞作用24 h,48 h,72h后均没有表现出细胞生长抑制,细胞生长率均在90%以上。结果表明该系列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生物相容性好,对细胞生长没有影响。体外细胞毒性的实验结果表明,经过O/W乳化法将阿霉素包封在聚合物胶束后,阿霉素胶束仍然具有与游离药物阿霉素基本相同的体外细胞毒性,其细胞半数抑制率IC_(50)没有显著差别。阿霉素聚合物胶束的细胞毒性具有时间依赖性。Hela细胞以及HepG_2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都表明,阿霉素聚合物胶束的细胞毒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阿霉素聚合物胶束可以部分逆转阿霉素耐药株(MCF-7/ADM)的耐药性,游离阿霉素与阿霉素聚合物胶束的IC_(50)分别为11.51μg/mL和5.31μg/mL。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晓波,蔡美英,龚艳,张志荣,魏大鹏,王霞,黎光;阿霉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的初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1期
2 王勇;孙永海;张宏;刘建行;;阿霉素磁性明胶微球的制备及特性检测[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7年04期
3 龚兰新;魏翠梅;胡劲波;李启隆;;阿霉素在氧化铟锡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应用[J];分析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4 杨频,杨作银,杨斌盛;Ni~(2+)与阿霉素-小牛胸腺DNA配合物反应的研究[J];科学通报;1992年14期
5 黎维勇,宋波,陈华庭;新型阿霉素热敏脂质体的研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年05期
6 王勇;孙永海;刘建行;张宏;;阿霉素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对周围神经阻滞的实验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7 严惠芳;李炳生;张澄沪;陈幼鸿;陈秀华;;国产和进口阿霉素对L1210、HeLaS3及TCa 8113细胞株抗肿瘤效果的比较[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85年08期
8 冯敏,何品刚,杨玉林,方禹之;阿霉素的光谱电化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06期
9 李国华,李晨曦,刘晓航,郭贤权,陈友安,张晓敏,何炳林,丁钢,陆伟,于美丽;大孔吸附树脂对盐酸阿霉素吸附性能的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0年01期
10 刘树业,陈秀琴,张志友;血液和组织中抗癌药物阿霉素的紫外-HPLC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11 陈汝福,王捷,李志花,陈积圣;硬脂酸阿霉素纳米粒的制备及在抗肝癌中的应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年02期
12 卢来春;张蓉;张纲;黄林清;刘同华;;ADM-PLGA缓释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3期
13 马成,王彦广,陈耀祖;柔红霉素和阿霉素自旋标记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6期
14 张洪妍,沈朋,栾连军,程翼宇;一种测定MDR肿瘤细胞内外阿霉素浓度的方法[J];化学学报;2004年12期
15 张阳德,翟登高,龚连生,席浩,潘一峰,李浩,刘勤,黄林,吴泽建;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制备工艺的优化及缓释性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年08期
16 殷香保;黎洪浩;陈汝福;叶华;任山;王捷;区庆嘉;;聚乳酸阿霉素纳米微粒的制备及体内外释药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17 周维娜;李学明;丁丽燕;毛利娟;;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阿霉素隐形脂质体的处方工艺[J];华西药学杂志;2009年04期
18 吴景梅;邰燕芳;秦英月;;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霉素聚乳酸微球的含量[J];光谱实验室;2011年04期
19 赵志娟;丁红;谢茵;;肺靶向阿霉素微球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20 黄佳英;邱祖民;;阿霉素磁性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J];化工中间体;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祥;颜美秋;邱利焱;金一;朱康杰;;基于两亲聚膦腈的聚合物胶束的合成及其初步体外评价[A];“以岭医药杯”第八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婷媛;张强;;以整合素为靶向的新型聚合物胶束联合给药系统的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3 杨婷媛;张强;;以整合素为靶向的新型聚合物胶束联合给药系统的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徐细明;吴耀贵;戈伟;于皆平;;阿霉素对胃癌细胞蛋白激酶B表达的影响[A];第二届湖北省肿瘤靶向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选[C];2007年
5 杨莉;耿宝琴;;氨磷汀对阿霉素引起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神经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药理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何伟春;邢昌嬴;任胜利;郑东辉;钱军;姚春雷;赵秀芬;;霉酚酸酯及来氟米特对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杨文芝;;中药膏治疗阿霉素静滴局部外渗的疗效观察与护理[A];河南省外科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议资料汇编[C];2005年
8 李丽清;孙汉文;陈雪艳;;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阿霉素和丝裂霉素[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9 张引成;胡永升;李家伟;马冬;赵文清;;三叉神经痛306例治疗观察[A];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10 郑静;胡建达;黄毅;陈步远;;黄芩苷对耐阿霉素白血病细胞株HL-60/ADR增殖、凋亡的影响[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艺旻;几种阳离子卟啉的生物学活性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潘耀柱;抑制自噬增加阿霉素对骨髓瘤细胞的促凋亡活性[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3 郭春宝;转染多药耐药基因提高小鼠肝癌化疗疗效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4 张德宝;人骨肉瘤多药耐药细胞模型的建立及蛋白质组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艳秋;nephrin、α3/β1-integrin及α-actinin在阿霉素肾病蛋白尿产生中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6 郑联合;阿霉素联合微波诱导成骨肉瘤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蒋新宇;抗癌药物纳米粒载体系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8 郑程;以聚乙二醇为亲水链的两亲接枝聚膦腈的自组装及其药物传递系统[D];浙江大学;2009年
9 翟文龙;内质网应激诱导肝癌细胞对阿霉素耐药的机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赵玉勤;阿霉素与苏尼替尼引起的心脏毒性及ZMY对其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美秋;以两亲性聚膦腈为载体的阿霉素胶束的制备及体外评价[D];浙江大学;2007年
2 吴晓丽;含有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N,N二甲基丙烯酰胺)链段的两亲共聚膦腈胶束载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颜丽;转铁蛋白与阿霉素复合物的制备及其评价[D];暨南大学;2005年
4 刘金波;p53DNA-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和药物含量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翟登高;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的制备及物理性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李勇智;白血病血脂变化与低密度脂蛋白—阿霉素复合物的制备及作用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7 李珂;阿霉素—交联葡聚糖磁性复合微粒的制备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刘冰;阿霉素对大鼠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9 王阳威;胞质M-CSF通过PI3K诱导ABCG2的质膜转位介导MCF-7细胞对阿霉素耐药[D];南华大学;2011年
10 刘晖;阿霉素免疫脂质体对膀胱癌细胞的体外杀伤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兆东;海正阿霉素获COS注册[N];科技日报;2000年
2 明红;用阿霉素注射治三叉神经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3 谭勇;海正之道[N];医药经济报;2004年
4 记者 徐水元;【国内】化疗药物阿霉素有新突破[N];医药经济报;2009年
5 钱自亮;阿霉素可治顽固性疼痛[N];大众卫生报;2006年
6 金兆东;解读海正鱼论[N];科技日报;2003年
7 林峰;脂质体阿霉素新药临床研究立项863计划[N];科技日报;2005年
8 魏开敏;阿霉素对心脏毒性大[N];大众卫生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谭勇;白骅:吃一 抓二 想三[N];医药经济报;2002年
10 ;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在移植性肝癌模型中的磁靶向性[N];中国医药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