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1,2,4-苯并三嗪-1,4-二氧化物及其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姜发琴  
【摘要】: 实体瘤乏氧是引起肿瘤耐药、复发、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原因。尽管乏氧引起肿瘤治疗的困难,但实体瘤乏氧的生理特征,也为设计新型抗肿瘤药提供了一个重要靶点,近年发展的以肿瘤乏氧为作用靶点的药物主要是生物还原药物,包括:硝基芳香类化合物、醌类、氮氧化物类及金属络合物。其中,氮氧化物类生物还原药物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如苯并三嗪-1,4-二氧化物、喹喔啉-1,4-二氧化物和吩嗪-5,10-二氧化物。 苯并三嗪-1,4-二氧化物中的替拉扎明(Tirapazamine,TPZ),化学名:3-氨基-苯并三嗪-1,4-二氧化物,是第一个进入临床研究的氮氧化物类生物还原药物,目前已进入临床Ⅱ和Ⅲ期研究。单独或与其它放疗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肿瘤,替拉扎明虽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乏氧选择性,但其体内扩散能力较差,影响了在作用部位的有效浓度,毒副作用较大而限制了其使用剂量。 本课题从改善替拉扎明药效学性质出发,通过在其3位氨基上引入一些小的亲脂性基团如烷基、环烷基和取代芳基以增加分子的脂溶性,在苯环上引入供电子基和吸电子基以改善物理化学性质,期望从中找到高效低毒的生物还原化合物。根据这一设计思想,本文设计、合成了34个替拉扎明类似物,初步药理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绝大多数表现出了比替拉扎明高的细胞毒活性和乏氧选择性,其结构与活性之间存在以下规律:3位氨基单取代是活性必须的,芳基的引入有利于提高活性,苯并三嗪部分苯环上吸电子基的引入有利于提高细胞毒活性,给电子基的引入有利于增加乏氧选择性。在此基础上,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p53调节和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途径是引起细胞凋亡产生活性的原因。同时,研究了代表化合物亲脂性的保留指数RI与细胞毒IC_(50)或乏氧选择性(HCR)之间的关系,发现其有明显的相关性。 在此研究基础上,我们以喹喔啉-1,4-二氧化物为母体化合物,在喹喔啉2位引入既有吸电子效应又有共轭效应的取代苯基,在3位引入硫醚、亚砜基、砜基或氨烷基等药效团,在2位苯环上和喹喔啉母核上引入供电子基和吸电子基团,期望得到一类新的高效的乏氧选择性的抗肿瘤化合物,设计、合成了73个化合物,并在多种人肿瘤细胞株上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显示:3-硫代喹喔啉-1,4-二氧化物中近1/2的化合物在常氧和乏氧下具有强而广谱的抗肿瘤活性,可望成为一类新的双功能的抗肿瘤化合物。3-胺代喹喔啉-1,4-二氧化物只有少数有细胞毒活性和乏氧选择性。代表化合物161在人类白血病K562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在乏氧环境下,该化合物能通过增加P38、Bax的表达和降低HIF-1α蛋白的表达,促使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诱导细胞凋亡而产生抗肿瘤活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津军;;警惕厨房中的杀手——空气污染[J];食品与健康;1999年10期
2 余志林;杨乐华;廖雍玲;田国彬;吴道溪;;某民用起爆器材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年07期
3 段良松;艾健康;张红梅;欧社祥;曹继东;陈贤柏;李爱军;;郴州某乳化炸药生产线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1年06期
4 ;雪天的健康话题[J];大家健康;2010年02期
5 尹计秋;于昆;滕文锋;;高职空气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年07期
6 黄其春;;肿瘤内科治疗增敏剂的研究进展[J];内科;2011年05期
7 宗斌;谢峻;徐标;;过表达Syndecan-4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年06期
8 小曹;;食品污染与危害[J];食品与健康;2001年12期
9 孙伟;李伟;耿敬东;谢峰;;宁夏火力发电厂职业病危害现状分析与评价[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古卓良;傅小英;金丽;周国华;;环保型药品快检反应器的研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1年04期
11 俞太念;;某工业炉生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1年16期
12 曹贤文;杨金星;王多多;董吉良;;某节能型套筒石灰窑生产线职业病危害评价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年08期
13 王江恺;刘建利;;钩藤属植物中吲哚生物碱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1年04期
14 李晓愚;刘方欣;任庆兰;李少林;;RNAi沉默HIF-1α对人宫颈癌细胞株辐射敏感性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6期
15 湛达河;胡建兵;达世俭;翁洁;;高流量吸氧对20例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增敏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3期
16 兰川;李飞;冯华;;高压氧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年08期
17 Tapas Kumar Sur;Biswajit Auddy;Dipankar Bhattacharyya;;印度草药方Body Revival对人类血小板聚集及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英文)[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年07期
18 阴海静;王素华;白钢;;基于风险评估的某煤基合成油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1年14期
19 盖晓惠;高献书;刘惠明;周志国;张戈妹;贾喜堂;万钧;;外照射配合~(252)锎中子射线腔内照射治疗食管癌的临床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1年04期
20 刘娟;路欣欣;孟慧;;瓜氨酸的药理作用及生产方法的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业新;张昭良;王仲鹏;郭秋楠;魏少杰;;NOx/O_2气氛下钾对镁铝水滑石复合氧化物催化碳烟燃烧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丁光辉;蒋晓原;;氮氧化物(NO_x)催化还原研究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毛泽民;刘子健;;氮氧化物监测仪器主要部件功能研究[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康丽;严河清;白延利;王鄂凤;;氮氧化物电化学传感器[A];第八届全国气湿敏传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景华;银燕;肖辉;陈魁;匡顺四;吴志会;;石家庄大气氮氧化物的监测与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岳茂兴;夏亚东;黄韶清;魏荣贵;高维谊;马华松;何跃忠;;氮氧化物致急性化学中毒性肺水肿19例的临床救治[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王圣;朱法华;;我国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控制技术与对策[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8 王仲鹏;张志翔;张海蓉;陈铭夏;上官文峰;;Cu取代对类水滑石同时催化去除PM和NOx性能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9 杨帅;应启戛;张振东;姚喜贵;帕丽达;程道来;;柴油机EGR系统电控单元的设计与应用[A];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侯建鹏;徐国胜;赵瑞琴;何健;;固定源氮氧化物脱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发琴;1,2,4-苯并三嗪-1,4-二氧化物及其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王悦;L-OHP及HIF-1α阻断对宫颈癌放疗增敏作用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黄黎黎;雷公藤红素通过HIF-1α-Sema4D信号通路对乏氧诱导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黄黎黎;雷公藤红素通过HIF-1α-Sema4D信号通路对乏氧诱导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杨艳明;乏氧/辐射双敏感启动子介导shTRAIL联合放射治疗肺癌的体外抑瘤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徐鸥;喉鳞癌微环境乏氧的客观评估及有效改善乏氧对喉鳞癌化疗抵抗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7 高春涛;胰腺癌细胞乏氧环境下Kit配基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功能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8 刘延国;乏氧树突状细胞诱导T细胞发生Th2优势应答的机制探讨[D];山东大学;2012年
9 任晓莉;常压湿法治理化学工业中氮氧化物废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潘维;超细煤粉再燃机理及改造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超;活性炭治理烟气中氮氧化物的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2 刘月生;氨法脱硫监测系统的设计及脱硝问题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3 于姗姗;Ce-HY与MoO_3/HZSM-5催化剂上乙炔选择催化还原NO_x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王崇;锆基催化剂上乙炔选择催化还原NO_x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冀宏;去除氮氧化物复合吸附剂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6 高彦杰;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7 毛宇杰;钒钛系SCR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及脱硝性能的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8 郭瑞莉;活性半焦用于烟气脱硫脱硝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程琪;等离子体辅助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10 王艳玲;NO直接分解Cu-ZSM-5/CaH_2复合催化剂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玮英;控制氮氧化物还碧水蓝天[N];中国企业报;2009年
2 李北陵;控制氮氧化物是挑战也是机遇[N];中国工业报;2010年
3 全球环境政策研究组供稿;控制氮氧化物欧美有何良策?[N];中国环境报;2010年
4 江苏科行集团董事长 刘怀平;水泥窑氮氧化物治理技术与装备[N];中国建材报;2011年
5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严刚蒋 春来;“十二五”氮氧化物减排思路与技术路线[N];中国环境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刘秀凤;氮氧化物减排需破哪些难题?[N];中国环境报;2011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李莉 范圣楠 记者 闫艳 高杰;氮氧化物减排稳步推进[N];中国环境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于平 通讯员 李云飞;坚决完成氮氧化物减排任务[N];中国环境报;2011年
9 北京理工大学 葛蕴珊;如何减排机动车氮氧化物?[N];中国环境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李禾;氮氧化物:空气中的“新”威胁[N];科技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