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掺杂MgCl_2载体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及其催化乙烯、丙烯聚合的研究

陈永平  
【摘要】: 本文分别采用共球磨以及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MgF_2/MgCl_2和AlCl_3/MgCl_2两个系列的掺杂载体,然后应用此载体制备了相应系列的TiCl_4负载催化剂,并研究了:(1)各催化剂分别催化乙烯、丙烯均聚以及乙烯/1-己烯共聚反应的规律;(2)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反应中,活性中心的变化规律;(3)不同催化剂所得乙己共聚物序列结构的变化规律等。 通过对MgF_2/MgCl_2/TiCl_4掺杂负载催化剂的XRD分析可知,催化剂中有MgF_2衍射峰出现,并随掺杂量增加而增强,表明MgF_2是以微晶的形式存在于MgCl_2晶体之中。在XRD曲线中还出现了一些不属于MgF_2和MgCl_2的新衍射峰,表明掺杂MgF_2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MgCl_2的晶体结构。 采用MgF_2掺杂MgCl_2负载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反应时,掺杂MgF_2的催化剂与未掺杂催化剂相比,催化活性有明显的提高,而且以TEA为助催化剂体系催化乙烯聚合反应的活性要高于TBA体系。但是用纯的MgF_2作为载体的催化剂仅能负载上很少量的钛,而且对乙烯聚合没有活性,说明MgF_2是一种惰性载体,不能单独作为TiCl_4的载体。掺杂MgF_2对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布的影响较小,对聚乙烯的GPC曲线进行Flory最可几分布函数的分峰拟合结果表明,掺杂MgF_2对催化剂活性中心种类数没有影响。 将MgF_2掺杂MgCl_2负载催化剂用于催化丙烯聚合反应时发现,掺杂催化剂也能够较大幅度提高丙烯聚合的活性,而且以纯MgF_2为载体的负载催化剂对丙烯聚合也没有活性。当无内给电子体时,MgF_2掺杂量较大时(≥17.0wt.%),能够增加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种类数,而且增加的主要是无规活性中心。但是在有内给电子体时,掺杂MgF_2对催化剂活性中心种类数没有影响。 采用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MgCl_2/AlCl_3-EtOH醇合物载体,然后以此载体制备了TiCl_4负载催化剂。通过对催化剂的XRD分析发现,催化剂中并未出现AlCl_3的衍射峰,表明催化剂中不含有AlCl_3微晶,而且AlCl_3在MgCl_2晶体中达到分子水平的分散,有可能形成了AlCl_3/MgCl_2固溶体。 在AlCl_3掺杂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反应中,掺杂AlCl_3对乙烯聚合反应活性的提高并不是很显著,但是以纯AlCl_3为载体的催化剂对乙烯聚合反应表现出了相当高的反应活性,可以达到1320gPE/(gTi·h),表明对于TiCl_4来说,AlCl_3也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载体。掺杂AlCl_3对聚乙烯分子量分布的影响很大,随催化剂中AlCl_3掺杂量的提高,所得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布显著增宽。因此通过改变催化剂中AlCl_3的含量,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调节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布。导致PE分子量分布变宽的主要原因是:掺杂AlCl_3能够增加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种类数。 在AlCl_3掺杂催化剂催化丙烯聚合反应中,掺杂MCl_3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丙烯聚合活性,但是以纯AlCl_3为载体的催化剂对丙烯聚合反应却没有活性。另外,随AlCl_3掺杂量的提高,所得聚丙烯的等规度呈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掺杂AlCl_3对聚丙烯分子量分布的影响非常小,随AlCl_3掺杂量的改变,PP的分子量分布基本保持不变。 分别采用MgCl_2/TiCl_4和MgCl_2/AlCl_3/TiCl_4两种催化剂催化乙烯和1-己烯共聚反应时发现:两种催化剂都具有比较显著的共单体效应,共聚时掺杂催化剂的活性明显较高;掺杂AlCl_3、以TBA为助催化剂以及不使用外给电子体时,都有利于提高共聚物中共单体的含量;TBA体系更倾向于无规共聚,而TEA体系则更倾向于嵌段共聚,TBA体系所得共聚物中乙烯链段的序列长度小于TEA体系;掺杂AlCl_3同样使共聚物中乙烯链段的序列长度下降。 本论文的丰要创新点: 1、采用共球磨或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两个系列的掺杂MgCl_2负载催化剂(TiCl_4/MgCl_2/MgF_2和TiCl_4/MgCl_2/AlCl_3),用XRD等方法研究了掺杂催化剂的结构,发现在MgF_2掺杂催化剂中,MgF_2以微晶的形式存在,而且能够改变MgCl_2的晶体结构,并能较大幅度提高乙烯和丙烯聚合的反应活性;在AlCl_3掺杂催化剂中,AlCl_3能够以分了水平分散在MgCl_2晶体中,并可能形成了AlCl_3/MgCl_2固溶体。 2、MgF_2掺杂的TiCl_4/MgCl_2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乙烯和丙烯聚合的活性,但对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分布影响较小。 3、制备了不同掺杂量的MgCl_2/AlCl_3/TiCl_4催化剂,发现掺入AlCl_3对乙烯、丙烯聚合活性的影响较小,但使活性中心分布增宽(高低分子量部分均相对增加)。而且掺杂催化剂可制备等规度低于30%的低等规PP。发现纯的AlCl_3也可负载TiCl_4,所得催化剂表现出一定的活性,所得聚乙烯的MWD呈多峰形态,分布极宽。用多个Flory分布可很好拟合这种特殊的多峰型MWD,说明分峰拟合的方法合理。 4、MgCl_2/AlCl_3/TiCl_4催化剂催化乙烯和1-己烯共聚合时,表现出较强的共聚能力,且共聚物的序列分布比较无规,但组成分布改变不明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颖;段纪东;张洪波;刘跃;;烯烃催化聚合反应中的区位选择性和Mulliken位置电荷[J];高分子通报;2011年05期
2 ;中国专利[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0年06期
3 宋晓军;;反应器系统和使用该反应器系统的方法[J];齐鲁石油化工;2011年03期
4 ;精细石油化工2010年 27卷 1~6期分类索引[J];精细石油化工;2010年06期
5 ;最新专利文摘[J];石油化工;2011年04期
6 闫新华;谷巨明;石艳;李瑛琦;赵敏坚;付志峰;;镍的二亚胺催化剂的负载化及其催化乙烯的聚合[J];化工进展;2011年09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芳;徐启;陈圆圆;;新型单芴钪烷基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催化各种烯烃聚合和共聚合反应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汤光荣;金国新;;有机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以及烯烃可控聚合反应[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3 李悦生;;杂配非茂钛催化剂引发烯烃活性聚合反应[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悦生;;新型非茂钒催化烯烃配位聚合反应[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5 曹胜先;;茂金属催化烯烃聚合工艺新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学全;;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烯烃、双烯烃聚合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应用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齐长河;张所波;;高活性、高稳定性的[P,O]双齿配体钛、锆烯烃聚合催化剂[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张传辉;董金勇;;烷基锌对茂金属催化体系烯烃聚合反应的影响[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9 齐长河;张所波;;含膦类钛、锆配合物及其催化烯烃聚合[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曹丽辉;那丽华;张春雨;蔡洪光;张学全;;钒系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的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平;掺杂MgCl_2载体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及其催化乙烯、丙烯聚合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王文钦;新型聚苯乙烯负载茂锆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申艳霞;钯催化氧气氧化带吸电子基团烯烃的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伟;新型非桥联茂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其烯烃聚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董晓臣;茂锆和复合载体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聂玉静;钛锆双核茂金属和非茂钛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乙烯及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D];浙江大学;2007年
7 陈凤太;含苯氧基/氮杂环配体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烯烃聚合反应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肖婷婷;限制几何构型茂金属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催化烯烃聚合反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王永霞;几类重要化学反应的微观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程正载;桥连茂金属和FI型钛化合物催化烯烃聚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红;硅桥联稀土—过渡金属异核茂金属催化烯烃聚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张艳荣;新型含苯胺基侧链的限制几何构型茂金属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催化烯烃聚合反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赵慧坤;超高分子量聚合物的合成与开发[D];新疆大学;2005年
4 董海临;亚胺类金属(钛、锆、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催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5 韩哲;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的烯烃聚合反应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龚道军;含吡咯基团配体的钛(IV)及其稀土(III)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能表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07年
7 刘永明;后过渡金属络合物双-(β-酮胺)镍(Ⅱ)催化烯烃聚合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宋东坡;中性镍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杨敏;单活性中心非茂催化剂的合成及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10 曲敏;TiCl_4/Al(C_2H_5)_2Cl催化剂催化烯烃齐聚制备润滑油基础油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苟爱仙;石化院烯烃聚合方法获专利[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叶迎春;南化机攻克煤化工装备关键技术[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叶文峰 梁晓云 郭彦来;如松之盛 似兰之馨[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特约记者 姚耀富;让塑料世界精彩纷呈[N];中国化工报;2011年
5 华理;我国聚烯烃纳米复合材料有望取代进口[N];中国石化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王春 实习生 张蓉;化学,我选择我喜欢[N];科技日报;2005年
7 本报通讯员 杨龙 本报记者 吴向勇;大平台 大煤炭[N];中国煤炭报;2005年
8 记者 黄基尧;5莞籍院士家乡留“像”[N];东莞日报;2008年
9 史红;挑起新型聚烯烃催化剂研制的大梁[N];中国石化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叶迎春 通讯员 张星光;煤化工设备制造尽在掌握[N];中国石化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