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凝聚法制备聚电解质微胶囊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
微胶囊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纺织、粘合剂及农业等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微胶囊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基于层层自组装的聚电解质中空微胶囊以其结构的易调控性、尺寸与壁厚的均一性等特性而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改变微胶囊的结构或引入功能性组份,还可获得具有各种功能的层层组装聚电解质微胶囊。但层层组装法制备微胶囊也存在着过程较长、耗时较多的问题。本文着眼于在保持自组装微胶囊优点的前提下开发简便快捷制备聚电解质微胶囊的方法,并通过引入功能性聚电解质或改进制备过程的方法赋予其新的功能。
首先,针对层层组装制备微胶囊低效耗时的缺点,采用聚电解质凝聚法制备了聚电解质复合物微胶囊。用聚苯乙烯磺酸钠(PSS)掺杂的碳酸钙微粒(CaCO_3(PSS))为模板,在其表面仅组装一层聚烯丙基胺盐酸盐(PAH)后,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使碳酸钙溶解即可直接得到聚电解质复合物微胶囊。根据紫外、扫描力显微镜、拉曼光谱、ζ-电位的测试结果提出了形成这种微胶囊的机理。微胶囊内没有PSS残留,形成的囊壁为无规的聚电解质复合物结构。与层层组装微胶囊相比,聚电解质复合物微胶囊有较好的热尺寸稳定性,但渗透压法测得该微胶囊的弹性模量为140MPa,仅为层层组装微囊的一半。在CaCO_3(PSS)微粒表面组装一层聚烯丙基胺接枝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聚物(PAH-g-PNIPAAm)后制得了含PNIPAAm的聚电解质复合物微胶囊。与普通聚电解质微胶囊的释放情况不同,该微胶囊在温度高于PNIPAAm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后释放速率出现下降。
与层层自组装微胶囊相比,这种复合物微胶囊力学强度较低,针对这一缺点采用戊二醛(GA)进行交联制备了交联的聚电解质复合物微胶囊。紫外-可见光谱证明PAH和GA的反应在开始阶段非常迅速,之后反应速度逐渐降低。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可以控制微胶囊的交联程度。交联后的微胶囊碱稳定性明显增强。GA交联2h后微胶囊囊壁的弹性模量为200MPa,比交联前(140MPa)增加约1.4倍。而且交联后微胶囊对大分子的通透性降低。
最后,在掺杂PSS的CaCO_3模板上组装一层PAH后用GA交联,在PAH/EDTA混合溶液中去核可获得内部填充PSS的微胶囊。制备得到的内部含有PSS的微胶囊可以根据分子的电荷对其进行筛分:阻隔带负电的探针分子的渗透,而强烈地吸引带正电荷探针。这种对电荷的选择性非常敏感,对标记了少量带电染料分子的葡聚糖同样可以进行筛选。用PAH-g-PNIPAAm代替PAH制备了同样具有电荷选择性通透性能的含PAH-g-PNIPAAm的微胶囊。载药试验表明该微胶囊的释放量先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温度高于PNIPAAm的LCST后释放量却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
|
|
|
1 |
王承南,钟海雁,谢碧霞;油茶籽油微胶囊凝聚法工艺技术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2 |
李伟;刘彩凤;张兴祥;;相变材料微/纳胶囊的研制及其在红外隐身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05期 |
3 |
闫向阳,李光水,雍国平;凝聚法制备薄荷脑微胶囊技术研究[J];食品科学;2005年03期 |
4 |
王显伦;凝聚法制备微胶囊技术研究[J];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
5 |
甘景镉;;光敏性液晶微胶囊[J];影像材料;1980年06期 |
6 |
陈洪燕;赵勇;宋延林;江雷;;多流体复合电喷技术制备多组分微胶囊[J];科学通报;2008年15期 |
7 |
李彦杰,刘雄,阚健全,陈宗道;鱼油微胶囊技术研究[J];粮食与油脂;2004年04期 |
8 |
梁振鹏,王朝阳,孙启龙,童真;LbL层层纳米自组装法制备新型微胶囊[J];化学进展;2004年04期 |
9 |
邢福保,成国祥,杨炳兴;微囊化制备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J];保鲜与加工;2005年06期 |
10 |
公维光,高玉杰;微胶囊的造纸应用与研究进展[J];天津造纸;2002年02期 |
11 |
沈巧生;;微胶囊包埋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科技;1990年01期 |
12 |
杨伟伟,骆广生,龚行楚,汪家鼎;溶剂微胶囊——现代萃取技术发展的核心之一[J];化工进展;2004年01期 |
13 |
刘建辉,闫小平;花椒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的研究[J];中国调味品;1997年06期 |
14 |
刘殿林,崔宏宇;微胶囊技术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天津农业科学;1999年04期 |
15 |
王瑛;傅师申;;芳香纤维的制备及其应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0年05期 |
16 |
董春玲,冷延国,缪进康,黄明智;明胶—壳聚糖微胶囊化过程的研究[J];明胶科学与技术;1999年02期 |
17 |
钱蕾,陈水林;压敏显色微胶囊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5期 |
18 |
王毓明;微胶囊技术[J];化学教育;1999年04期 |
19 |
徐成安;原位聚合法制备压敏显色微胶囊[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4年10期 |
20 |
赵红磊;田丰伟;陈卫;张灏;赵建新;;压力喷雾法制备嗜酸乳杆菌微胶囊的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