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水稻(Oryza sativa L.)钾高效营养的生理机制研究

贾彦博  
【摘要】: 钾是植物生长三要素之一。随着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不断提高,作物对钾素的需要量也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土壤普遍缺钾,尤其是在水稻生产体系中,约有70%以上的稻田处于钾素亏缺状态,土壤低钾胁迫已成为水稻高产优质的主要限制因素。水稻适应低钾胁迫的能力存在显著基因型差异,探讨水稻适应低钾的根际土壤化学、根系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提出钾高效水稻基因型筛选和鉴定的性状指标,对于拓展植物营养学的研究领域,挖掘具有特异性能的水稻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大田试验筛选出的钾效率不同的水稻基因型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稻适应低钾胁迫的大田响应以及根系的形态学及生理学特征;根系分泌物的组成特性以及对矿物钾的活化机制;通过研究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钾敏感和钝感突变体株系的差异,为今后水稻钾高效分子生物学研究打下基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钾水平对8个水稻品种钾素吸收利用和稻谷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供钾水平下,水稻的稻谷产量、钾利用效率和各生育期地上部钾积累都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低钾胁迫显著降低水稻的稻谷产量和各生育期地上部钾积累量,显著提高水稻的钾利用效率。相关性分析表明,低钾胁迫下水稻生育前期(秧苗期+分蘖期)地上部钾积累量以及生育中期(抽穗期)地上部钾积累量与稻谷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正常供钾条件下水稻生育前期地上部钾积累量与稻谷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筛选和培育具有较高钾利用效率和在生育前期具有较强钾素积累特性的水稻基因型可能是缓解南方水稻土钾素严重缺乏的有效途径之一。 2.在低钾条件下,水稻根重和根体积显著降低,但钾高效基因型的降幅小于钾低效基因型;适度低钾条件下,水稻根重和根体积呈增大趋势,且钾高效基因型的增幅大于钾低效基因型。但钾高效基因型根系总表面积、细根数大于钾低效基因型。钾高效水稻基因型根系吸收钾的K_m值、C_(min)值和β值都小于钾低效基因型,而I_(max)值在不同钾效率基因型间无规律性变化,说明水稻对低钾胁迫的适应性与根系对K~+的亲和力、生长介质中临界K~+浓度有关,而与水稻吸钾的最大速率无关。 3.通过比较水稻钾低效基因型铜梁火种(TLHZ)和钾高效基因型HA-881043(HA)缺钾条件下的叶绿体结构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在低钾胁迫下降低,其中钾低效基因型比钾高效基因型降低的幅度要大,但胞间CO_2浓度(Ci)在两个基因型之间却是相反的趋势;这说明钾低效基因型的光合能力降低主要是由于抑制了光化学活性。叶绿素荧光测定结果表明:缺钾条件下,两水稻基因型的初始荧光(Fo)、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比(Fv/Fm)以及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两水稻基因型的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比(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以及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与对照相比均有所下降,其中钾低效基因型(TLHZ)的降幅更大。说明缺钾对水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与其钾敏感性密切相关,F_v/F_m、qP、φPSⅡ和ETR四个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作为耐缺钾水稻品种快速筛选的参考指标。TEM分析结果表明:在缺钾处理条件下,钾低效基因型(HA-881043)比钾高效基因型(TLHZ)叶绿体结构受到更严重的破坏。 4.采用营养液培养试验研究了低钾(-K)、正常供钾(CK)条件下钾高效基因型HA-881043和钾低效基因型铜梁火种的根系K~+吸收动力学参数,抗氧化酶活性,根系显微结构及对钾的吸收、积累差异。试验结果表明,2个基因型在耐低钾胁迫能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对于对照(正常供钾),在低钾(-K)时,高效基因型HA-881043植株根系生物量极显著高于低效基因型铜梁火种,其根系MDA、Pro、SOD活性,及根系活力也明显高于低效基因型铜梁火种,这一规律也在根系显微结构中体现出来。表明根系MDA、Pro、SOD等抗氧化酶活性及根系活力可以作为比较水稻品种在耐低钾胁迫能力方面差异的评价指标之一。 5.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钾效率水稻基因型在不同的供钾水平下根系分泌物的组成特征以及对矿物钾的释放能力差异。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的供钾条件下,两种水稻种植前后根际土壤中不同形态钾的亏缺程度。结果表明,根系分泌物对含钾矿物中的钾具有明显的释放作用,其中钾素利用高效型水稻根系分泌物的释钾能力高于低效型,且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含量与释钾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基因型有机酸的分泌能力大小是造成土壤钾吸收利用差异的重要机理之一。 6.从以粳稻日本晴为受体构建的经农杆菌介导的T-DNA插入水稻突变体库中获得了2个突变体株系,通过缺钾(5mg/kg)营养液培养筛选发现,两个水稻突变体株系对钾的利用效率不同,表型上与亲本有显著差异。通过PCR检测和潮霉素抗性分析表明:两个株系及其后代钾高效和低效的T3代不同单株与T2代都缺失分子标记Hyg,证明其性状与T-DNA插入突变无关。分析不同突变体株系在低钾条件下的根系形态和生理学机制,表明高效突变体株系相对于野生型有更强的钾积累能力,具有更发达的根系和完整的显微结构;而低效突变体株系则不具有这些特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绍华;杨玲;李建君;单提波;;水稻落粒性的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2 孙公臣;赵庆雷;陈峰;张士永;朱文银;朱其松;杨连群;;几个水稻品种的耐盐性鉴定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3 祝莉莉;胡亮;杜波;;受褐飞虱诱导的水稻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4 杨翠红;江锦祥;王育城;贺远东;江新晓;;少免耕栽培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5 李伯欣;徐培智;周柏权;黄旭;游奕来;甘道建;;适宜于改良后酸性田和反酸性田的水稻品种筛选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6 ;信息集锦[J];中国稻米;2011年04期
7 陈友德;李友荣;陈祖武;魏子生;;湖南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稻曲病抗性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8 施根发;;浅析水稻倒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2期
9 吕云生;吕海波;;控制无效分蘖防止水稻倒伏[J];农村科学实验;2011年08期
10 王直华;郭税;徐年丰;包玉清;陈东海;于成宝;张春雷;;不同移栽规格对建三江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2011年08期
11 罗勤权;;水稻机械穴直播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6期
12 马永光;于翠梅;杨巍;徐振峰;;水稻农杆菌转化体系中共培养方法的优化[J];园艺与种苗;2011年04期
13 杨梅;熊立仲;;水稻干旱诱导型启动子Oshox24P的分离与鉴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14 任冬梅;;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J];吉林农业;2011年07期
15 谢成林;张菊芳;;不同稻作方式对淮稻13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16 潘圣刚;黄胜奇;江洋;蔡明历;曹凑贵;唐湘如;黎国喜;;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年03期
17 靳春鹏;孙庚;刘金亮;李桂华;张世宏;潘洪玉;;吉林省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1年03期
18 辛明月;殷红;张涛;张美玲;;基于高光谱遥感的水稻冠层吸收光合有效辐射的估算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11年04期
19 孙大元;肖武名;杨祁云;王慧;郭涛;刘永柱;张建国;朱小源;陈志强;;空间诱变水稻DH104的稻瘟病抗性分析及抗病基因定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0 崔晶;楠谷彰人;松江勇次;森田茂纪;;中日合作水稻品质·食味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北方水稻;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基洪;;水稻与菰属间性状转移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岑贞陆;黄思良;孙恢鸿;谢玲;晏卫红;文霞;;国外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性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第五卷)[C];2003年
3 陈志德;仲维功;杨杰;王才林;王军;张永春;周益军;;不同水稻品种对Cd、As和Hg胁迫的响应特性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钱俊朝;罗琼;王云月;卢建欢;罗燕;;水稻品种合系41与阿庐糯混合间栽基因流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梁书剑;张萌;史金明;关双红;孙野青;;DNA甲基化与空间辐射引起基因组不稳定的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6 郑桂萍;郭晓红;陈书强;王伯伦;;抗旱系数在水稻食味品质上的应用[A];2004中国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周彤;王磊;程兆榜;陈洁;范永坚;周益军;;一个与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郑燕梅;张锦花;刘玉芹;方珊如;陈福如;赵明富;;抗病品种Dacca6与杂交稻亲本的稻瘟病联合抗病性分析[A];2008年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周毅;汪建飞;乔晶晶;杨兴敏;丁风香;彭瑞瑞;马彦;;苗期水稻叶片伸长生长、光合和耗水特性对铵、硝态氮及其交替营养的短期响应[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齐永文;张洪亮;张冬玲;王美兴;孙俊立;魏兴华;裘宗恩;汤圣祥;曹永生;王象坤;李自超;;中国水稻选育品种微卫星和形态遗传多样性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彦博;水稻(Oryza sativa L.)钾高效营养的生理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李中阳;铜、镉胁迫下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及稻米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王为木;水稻适应土壤低钾营养胁迫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化党领;不同基因型小麦钾效率差异及生理机制[D];河南农业大学;2003年
5 任仲海;水稻耐盐相关QTL,SKC1的定位、克隆及功能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6 黄东益;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鉴定与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7 吴青松;水稻幼苗硅素吸收能力的遗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王云生;水稻bsl基因的功能及其在杂交水稻混播制种中的应用[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9 滕中华;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下水稻生理适应特性与稻米品质形成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任鄄胜;水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分析及抗稻瘟病候选基因克隆[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建;几种电泳技术在水稻品种鉴定上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2 骆剑峰;1,2,4-三氯苯和萘对水稻的伤害及耐性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3 孙立宏;水稻品种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4 吴碧球;环境因素对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的影响及其稳定性分析[D];广西大学;2005年
5 李培德;水稻氮高效有关性状QTLs定位及不同基因型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06年
6 宋欣欣;低氮水平下诱导的水稻DNA甲基化变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于国辉;水稻纹枯病抗性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8 殷春渊;水稻品种不同生育类型氮素吸收利用与精确定量施氮参数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9 揭厚胜;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特性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10 刘炜;干旱胁迫诱导的水稻基因组胞嘧啶甲基化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德杏 徐瑜;浅谈我省水稻品种推广问题与对策[N];海南农垦报;2009年
2 ;严光彬:选择水稻品种把握四原则[N];吉林农村报;2009年
3 谭立云;我省优质水稻品种丰富[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9年
4 记者 洪琦 张瑛;“宁粳43号”优质水稻品种全国获大奖[N];宁夏日报;2009年
5 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耿月明;水稻品种启动产业化开发[N];湖北日报;2009年
6 记者 黎攀;三方共同推进水稻品种研究及推广工作[N];广西日报;2009年
7 记者 李丽芳;广西推进水稻品种研究及推广工作[N];农民日报;2009年
8 严光彬;选择水稻品种要点[N];吉林农村报;2009年
9 马景勇;选择水稻品种注意事项[N];吉林农村报;2010年
10 记者 周月光;29个水稻品种将退出市场[N];海南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