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电子电器废弃物拆解地区土壤污染的生态毒理学诊断

沈超峰  
【摘要】: 当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成为全球电子电器废弃物的处置中心。原始粗放的拆解方式导致这些地区的土壤环境遭受多种重金属、有机物的严重污染,是研究土壤复合污染的极好案例。单纯依靠对少数已知污染物的浓度分析,已不能满足全面诊断土壤污染及评价土壤健康状况的要求。本研究以我国典型电子电器废弃物拆解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化学分析—成组生物测试/生物标志物/生态毒性测试”的土壤污染生态毒理诊断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采用化学测试方法对278km~2区域表层土壤样品进行典型污染物浓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已经受到重金属及有毒有机物的严重污染,甄选出优先重金属污染物Cd、Cu及Zn、Hg,有机污染物PCBs、PCDD/Fs、PAHs。源解析表明与不当拆解直接相关,地统计分析表明污染物存在扩散趋势。 对土壤的生物急性毒性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拆解地区土壤对植物、土壤无脊椎动物、微生物具有显著的急性毒性效应。白菜根伸长抑制、蚯蚓体重抑制均与土壤Cu污染相关。基于不同溶剂温和提取的淡水发光菌方法可以有效检测土壤不同极性污染物的急性毒性,评价污染物的迁移风险。微生物-植物-无脊椎动物的成组急性毒性检测体系可以更为全面诊断土壤急性毒性效应。 离体EROD筛选结果表明拆解区土壤具有很高的芳烃受体效应。生物检测与化学分析结合的方法对芳烃受体效应的贡献物进行甄选发现,拆解点附近土壤芳烃受体效应的主要贡献物是PCBs,而拆解区一般农田土壤中芳烃受体效应则由PCDD/Fs、PCBs与PAHs共同贡献。特异生物标志物结合化学检测的方法可以较好诊断土壤芳烃类污染。 离体SOS/umu测试筛选结果表明拆解区土壤具有较高的遗传毒性效应,蚯蚓活体彗星试验、蚕豆根尖微核试验进一步验证了结果。PCBs可能是土壤疏水性组分遗传毒性的主要贡献者,而蚯蚓活体暴露遗传毒性效应的主要胁迫因子可能为Cd。微生物-植物-无脊椎动物的遗传毒性检测体系可以更为全面诊断土壤遗传毒性效应。 以上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土壤污染生态毒理诊断技术体系可以有效地评价土壤复合污染及土壤整体健康质量状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功;外国公司从电子垃圾中“抠钱”[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1期
2 李晓辉,田霞;电子垃圾的再生利用与产业化运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09期
3 林穗;;电子垃圾何去何从[J];环境;2005年03期
4 雷志华;;电子垃圾中心,中毒的中国[J];资源再生;2007年12期
5 赵肖峰;广东电子垃圾里淘“金”[J];再生资源研究;2001年01期
6 王永贤,周凤;电子垃圾现状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4年04期
7 姜宾延,吴彩斌;电子垃圾的危害及其机械处理技术现状[J];再生资源研究;2005年03期
8 陈韩晖;给电子垃圾找个归宿[J];沿海环境;2002年06期
9 于吉钦;于兆丽;于兆涛;;浅析“电子垃圾”的危害及处置[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3期
10 ;电子垃圾的危害[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9年01期
11 武增华,刘金权,王艳兰,王立新;电子垃圾资源化中管理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03年07期
12 杨子江;电子垃圾的资源化研究[J];节能与环保;2003年10期
13 何阳葵;循环经济:电子垃圾治理之路[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4 张旭明;国外电子垃圾处理政策及启示[J];世界环境;2004年06期
15 ;环保杀手——危险的电子垃圾[J];数字生活;2005年11期
16 ;“电子垃圾”免费回收制度是否符合中国现状[J];办公自动化;2009年15期
17 ;北海市兴建电子垃圾处理厂[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3年05期
18 ;环球了望[J];再生资源研究;2004年05期
19 ;电子垃圾简单的产业链[J];中国科技信息;2004年06期
20 白玲;绿色和平;李甦;;贵屿 电子垃圾第一镇[J];文明;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建华;;我国土壤修复的研究现状[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2 聂俊杰;汪立今;;膨润土的性质及其在土壤环境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汪海珍;徐建民;谢正苗;叶庆富;;甲磺隆除草剂在土壤环境中残留与危害[A];土壤化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会议指南与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张从;;农村面源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对策[A];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1年
5 廖金凤;;土壤环境对作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微量元素研究和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陆琴;梅祖明;潘金华;;上海某厂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估[A];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论文集(1995—2005)[C];1995年
7 陈为京;陈建爱;王未名;;木霉对土壤环境适应性分析[A];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瑞琴;;甘肃部分特色农产品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污染现状[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9 李明思;邢海峰;蓝明菊;;节水灌溉技术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A];现代农业工程与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10 董铁有;王莉莉;孙云;;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土壤环境现状及对策[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超峰;电子电器废弃物拆解地区土壤污染的生态毒理学诊断[D];浙江大学;2008年
2 张雅春;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在土壤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3 吴库生;电子垃圾拆解区新生儿多溴联苯醚(PBDEs)暴露与不良出生结局及相关影响因素[D];汕头大学;2010年
4 张国红;施肥水平对日光温室番茄生育和土壤环境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谢忠雷;茶园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因素与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铝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1998年
6 滕彦国;攀枝花地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研究[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7 马静;废弃电子电器拆解地环境中持久性有毒卤代烃的分布特征及对人体暴露的评估[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齐代华;九寨沟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环境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居颖;电子垃圾污染对当地居民内分泌干扰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胡健;贵阳市大气—水体—土壤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倩;中国电子垃圾回收体系建立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许静;我国电子垃圾回收处理法律制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张春梅;电子垃圾中金属元素的资源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任春玲;中药添加剂对有机肉鸡健康与土壤环境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郭勇勇;电子垃圾拆解区重金属及多环芳烃宫内暴露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D];汕头大学;2010年
6 张燕;电子垃圾污染防治责任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7 李锋丽;水体和土壤环境中四溴双酚A的分析方法[D];山东大学;2012年
8 阎昱希;防治电子垃圾污染的立法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琼;煤矸石对周边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10 宋博;开封市土壤动物及其对土壤污染的响应[D];河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萍 施 蓉;我国电子垃圾高峰来临[N];中国质量报;2004年
2 戴德凤;加州拟征收“电子垃圾回收费”[N];光明日报;2002年
3 欣 辛;欧盟环保添新规 征收电子垃圾费[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4 徐亚东;狙击电子垃圾[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郄建荣;电子垃圾走私亟待依法遏制[N];法制日报;2003年
6 卢德坤;从电子垃圾中“抠钱”[N];国际商报;2003年
7 雪洁;电子垃圾谁来买单[N];吉林日报;2004年
8 赵永新;应对电子垃圾挑战[N];人民日报;2003年
9 王莹;广东贵屿:为电子垃圾污染敲响警钟[N];人民日报;2004年
10 省政协委员 肖林久;告别电子垃圾无监管时代[N];友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