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有机荧光小分子、寡聚物和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及光电性能

赵祖金  
【摘要】: 有机电致发光被普遍认为是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新一代平板显示领技术,设计合成能满足商业化需求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正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本论文对于一系列具有强荧光化合物的设计、合成、表征以及在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进行了描述,同时也对化合物的荧光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这些化合物基于芘、芴、咔唑、蒽,用三键构建,通过Pd/Cu催化的Sonogashira反应合成,主要可分为有机小分子、寡聚物和树枝状大分子三类。 论文首先描述了一系列利用芘,芴和咔唑为结构单元的小分子荧光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进行了介绍。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具有强烈的蓝色荧光特性,很高的荧光量子效率和很好的热稳定性,能通过简单的旋转制膜方法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作为蓝色电致发光材料的可能。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一系列线性寡聚物的合成、表征以及在电致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进行了描述。这些寡聚物包括芘修饰的寡聚芴、芘修饰的寡聚咔唑以及蒽芴交替寡聚物,它们具有确定的化学结构和很好的纯度,对于它们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荧光构效关系和相应聚合物的光电性能。通过对芘修饰的寡聚芴和寡聚咔唑的研究,我们发现芘基团的引入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化合物的荧光量子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对芘引入位置的调控,可以改变化合物的荧光发射波长,显示出蓝色或绿色的荧光。同时它们也表现出很好的电致发光特性,特别是芘修饰的寡聚咔唑,可以同时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和空穴传输材料。蒽芴交替的寡聚物显示很强的黄色荧光,利用它们制成掺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相当优越的性能,最大流明效率为10.69±0.27 cd/A,此时亮度为1400 cd/m~2。同时器件的亮度也非常高,当电压为7V时,这个器件的最大亮度可达22037 cd/m~2;器件的启动电压则很低,为3.1 V;这表明它们是一类很有应用前景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文章进一步讨论了一系列中间含有芴的咔唑衍生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这些化合物在溶液中表现出很强的蓝色荧光特性,具有较高的量子效率,同时化合物具有很高玻璃态转化温度和热分解温度。这些化合物不仅具有很好的空穴传输性能,有趣的是在低电压下,它们呈现蓝色的电致发光,但是当电压逐渐升高时,化合物的电致发光谱图变宽,覆盖几乎整个可见光区,显示白光发射。在合适电压下,实现很纯的白光发射,色坐标为(0.33,0.33),这对于单组分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来说,色度是很纯的。通过研究认为这个白光是由于激基复合物(excimer)和电子异构体(electromer)共同发光所导致的。 最后文章介绍了一系列以芘为核的树枝状荧光大分子的合成与性能表征,以及它们优良的电致发光性能。在合成树枝状大分子之前,首先对树枝状大分子的分支进行了合成与性能研究。实验表明这类分支具有很强的蓝色发光性能,光致荧光量子效率接近于1。进一步地,利用这类分支作为结构单元来构建树枝装大分子,所得化合物的分子量最大在两万以上,所得化合物都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良好的溶解性以及优良的成膜性。利用这些大分子所制成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优越,如在电压为16 V时,最大发光亮度达5590 cd/m~2;在电压为8.6 V时,流明效率为2.67 cd/A,这在文献报道的基于树枝状大分子构建的电致发光器件中是性能最好的。最后利用氟原子对这类树枝状大分子的外围进行了修饰,所得一个分子具有很有趣的纳米纤维状自组装性能。同时电致发光器件中的性能显示由于吸电子的氟原子的引入使化合物的电子和空穴得到了一定的平衡,器件的性能有所提高,启动电压明显下降。同时发现器件的制作条件,对于器件的条率有很大的影响,简单的旋涂转速的调节,就可以大大改善器件的性能。 文章做了大量的合成工作,合成了中间体和最终化合物共144个,其中新化合物120个,大大丰富了有机光电材料这一领域。许多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光致荧光和电致荧光特性,具有作为电致发光材料的应用前景和市场开发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其震,殷晓颖,李爱香,王艳;一代碳硅烷树枝状大分子钯配合物的液晶性[J];化学学报;2005年10期
2 王俊,万家齐,李杰,李翠勤;树枝状大分子聚酰胺胺对布洛芬的增溶性能研究[J];应用化工;2004年03期
3 于志军,张其震,周其凤;新型树枝状硅碳烷液晶大分子的合成与表征[J];现代化工;2003年03期
4 王俊,李杰,李翠勤,张淑芬,杨锦宗;聚酰胺-胺型树枝状大分子~1H和~(13)C-NMR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5 陈永明,夏丁,刘卫宏,陈传福,习复;端基为烯丙基修饰的树枝状聚醚的合成[J];高分子学报;1996年04期
6 刘安军;强西怀;田灵;胡智锋;章川波;;异氰酸酯型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及应用[J];现代化工;2006年10期
7 孙万虹;莫尊理;陈红;;不同引发核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J];化学通报;2007年04期
8 邸晓贺;李翠勤;张会平;王俊;;己二胺为核酯为端基的半代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J];合成化学;2007年05期
9 徐冬梅,张可达,宁春花,朱秀林;树枝状多氨基大分子环氧树脂固化剂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4年03期
10 徐冬梅,张可达,徐颖,朱秀林;树枝状多氨基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合成及其固化行为[J];应用化学;2004年07期
11 李春芳;李东祥;王瑛;冯圣玉;;外层氨基化的碳硅烷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与表征[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6期
12 王坚;程树军;龚飞荣;;树枝状大分子改性聚乙二醇生物材料的制备与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09期
13 杜宝吉;佘希林;杨光明;;以树枝状大分子为模板制备纳米粒子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0年S2期
14 韩巧荣,丁马太,夏海平;树枝状大分子PAMAM-DSCL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5年10期
15 施泽华;舒鑫;谌东中;;树枝状大分子液晶的分子设计及其自组织超结构[J];化学进展;2009年Z2期
16 陈兴娟;朴玉;;硅胶表面接枝手性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与表征[J];合成化学;2009年06期
17 刘虎;朱严瑾;易昌凤;徐祖顺;;原子转移自由基溶液聚合制备聚合物纳米粒子[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11期
18 孙金余;王溪溪;;三嗪树枝状1,4,5,8-萘酰亚胺化合物的合成和荧光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3期
19 王俊,刘伟华,李翠勤,葛腾杰,杨锦宗;自组装聚酰胺-胺大分子对甲基橙相转移行为的影响[J];应用化学;2005年06期
20 孙文艳;冯圣玉;;树枝状大分子在药物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科技;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有青;唐建斌;隋梅花;;树枝状大分子的高效合成及其作为药物载体材料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郝璐;潘英明;高寻;詹庄平;;含噁唑、噻唑环寡聚物光电材料的合成[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3 许文娟;马廷春;刘淑娟;赵强;黄维;;含有机硼单元的铱配合物寡聚物的合成及其氟离子识别性能的研究[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4 刘波;杨洁;杨淼;王永亮;张子健;韩耀坤;郑萍;王维;;杂多酸-树枝状大分子杂化化合物的合成及凝胶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李智;贺光瑞;万相见;王菲;龙官奎;陈永胜;;D-A-D体系的寡聚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陈枫;戴道兴;杨晋涛;费正东;钟明强;;树枝状大分子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成型加工中应用[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郝伟琼;段学欣;金柳欣;于伟;王维;;刚性聚苯甲亚胺树枝片的超分子液晶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唐国栋;叶锋;陈思;王旭;;收敛法合成POSS基聚赖氨酸树枝状大分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严军林;刘静;景萍;孙源慧;何盼丽;晏妮;高迪;房喻;;以胆固醇为侧链含二茂铁结构的新型寡聚物的合成及其特异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王龙刚;张娟;林伟锋;王震;陈圣福;;抗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祖金;有机荧光小分子、寡聚物和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及光电性能[D];浙江大学;2008年
2 牛余忠;官能化含硅树枝状大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张春婷;微波辅助合成硅胶键合树枝状大分子及其用于生物固定化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4 蒋志韬;有机功能小分子、寡聚物和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李善锋;铒、镱掺杂硼硅酸盐玻璃的光学特性[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徐斌;二苯乙烯基衍生物的光物理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赵华平;吲哚[3,2-b]咔唑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半导体性能[D];山东大学;2007年
8 万俊华;基于电子给体—电子受体结构的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光电性能及其分子聚集体结构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冀海英;新型联芳共轭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沈群;四芳基硅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力;基于甘油、羟基乙酸及乳酸的树枝状聚酯体系的合成和表征[D];湘潭大学;2010年
2 宁春花;以EDA和TMPTA为原料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应用[D];苏州大学;2003年
3 徐建明;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自组装及其原位改性PMMA[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4 周云国;树枝状大分子在聚合物超临界CO_2发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5 贾辉;树状大分子原油破乳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6 贺月娇;表面修饰N型多孔硅的光致荧光特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肖淑娟;富硅二氧化硅薄膜的光致荧光特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翠勤;树枝状丙烯酸酯的分子设计与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9 段淑卿;富硅氧化硅和ZnO掺Er薄膜的制备及光学特性[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10 赵哲辉;席夫碱及其锌配合物的合成和发光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晓苏;新光导技术使太阳能电池更廉价[N];中国能源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