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AlO_4(M=Sr,Ca;R=La,Nd,Sm,Y)微波介质陶瓷的基础问题及其改性
【摘要】:
系统地研究了属于14/mmm空间群的MRAlO_4(M=Sr,Ca;R=La,Nd,Sm,Y)基微波介质陶瓷的制备、结构、微波介电性能及其随成分与结构变化的规律,并基于上述规律对CaSmAlO_4基陶瓷进行了改性,取得如下主要结论与成果:
建立了一套包括开腔法和闭腔法的微波介电性能的测量评价系统。对复介电常数的数值计算的算法进行了改进,大幅度提高了计算效率,从而间接地提高了计算精度,并利用改进算法拓展了闭腔法的应用范围。
通过XRD全谱拟合对MRAlO_4(M=Sr,Ca;R=La,Nd,Sm,Y)陶瓷的晶体结构进行精修。AlO_6八面体和(M,R)P_9十二面体在c轴方向分别受到强烈拉伸和强烈压缩,而在ab平面内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层间尺寸失配和层间极化是造成多面体畸变的两个主要原因,它们可以分别用结构许容因子和氧八面体畸变程度(或者(M,R)O_9中心阳离子与O(2a)原子面的距离)来衡量。随着结构许容因子的减小,(M,R)O。的畸变加剧,而AlO_6的畸变基本保持不变。根据键价理论的分析,SrYAlO_4的不稳定性和CaLaAlO_4的亚稳定性分别是由共同占据A位的两种阳离子的离子半径相差太大和离子价态相差太大造成的。
为了从极性声子模的角度理解MRAlO_4(M=Sr,Ca;R=La,Nd,Sm,Y)陶瓷的微波介电响应的本质,测量了MRAlO_4陶瓷50~4000cm~(-1)范围内的红外反射光谱,利用K-K关系、经典谐振子模型对红外数据进行分析,并将红外数据外推到微波频段以估计本征微波介电损耗。(M,R)-AlO_6沿着ab平面的弯曲振动模和沿着c轴的伸缩振动模是对微波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起主要贡献的两个模式。(M,R)O_9十二面体的畸变极大地影响了这两个模式的色散参数,从而决定了极化率和本证损耗,这就是MRAlO_4实测的极化率大幅度偏离氧化物加和法则得到的预测值以及MRAlO_4的Qf计算值随着结构许容因子的减小而减小的原因。减小本征介电损耗的关键是减小(M,R)O_9十二面体的畸变。Qf计算值大大高于实测值,表明通过优化微结构还能大幅度减小非本征损耗。
通过改变CaO、Sm_2O_3和Al_2O_3的配比,研究了CaSmAlO_4基陶瓷的相组成及其对微结构和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在(2+2x)CaO~(1-x)Sm_2O_3~Al_2O_3(x=-0.10,-0.05,0,0.05,0.10,0.20)陶瓷中,当x>0时检测到Ca_3Al_2O_6和CaO第二相,而当x≤0时则是SmAlO_3和Sm_2O_3第二相。在(2+2x)CaO·Sm_2O_3·Al_2O_3(x=-0.02,-0.01,0,0.02,0.04)陶瓷中,当x>0时检测到CaSmAl_3O_7、CaO和Sm_2O_3第二相,而当x≤0时,检测到SmAlO_3第二相。Ca_3Al_2O_6和SmAlO_3第二相会大幅度降低体系的Qf值,而CaSmAl_3O_7、CaO和Sm_2O_3第二相对体系的Qf值的不利影响很小甚至有利于Qf值的提高。在(2+2x)CaO·Sm_2O_3·Al_2O_3(x=0.02,0.03,0.04)陶瓷中获得了优异的微波介电性能:ε_r=19,Qf=120,000~125,300GHz,τ_f=-10~-9ppm/℃。
通过Ca/Ti协同置换对CaSmAlO_4进行改性,得到了Ca_(1+x)Sm_(1-x)Al_(1-x)Ti_xO_4(0≤x≤0.4)陶瓷。对于Ca_(1+x)Sm_(1-x)Al_(1-x)Ti_xO_4主相而言,随着x的增大,晶胞参数a和c分别线性地增大和减小;(Al,Ti)O_6八面体的畸变略有减小,而(M,R)O_9十二面体的畸变逐渐加大,后者是晶胞参数c减小的原因。Ca_(1+x)Sm_(1-x)Al_(1-x)Ti_xO_4陶瓷具有良好的微波介电性能,尤其是当0.06≤x≤0.2时(ε_r≈20,Qf=96,500~118,700GHz,τ_f=-8~2ppm/℃)。当x=0时检测到了少量的SmAlO_3第二相,而当x≥0.15时检测到了微量的CaTiO_3第二相;在x=0和0.02成分点1500℃烧结的样品中观察到晶粒的异常长大。抑制这些微结构的产生有助于改善体系的微波介电性能。适当加入过量的CaO,Ca_(1+x)Sm_(1-x)Al_(1-x)Ti_xO_4基陶瓷的微波介电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当x=0.15时,实现了极其优异的微波介电性能(ε_r=20.2,Qf=100,000GHz和τ_f=0.5 ppm/℃)。
|
|
|
|
1 |
王浩,陈文,刘涛;(1-y)Ca_(1-x)La_(2x/3)TiO_3-yCa(Mg_(1/3)Nb_(2/3))O_3复合微波介质陶瓷的研究[J];陶瓷学报;2004年01期 |
2 |
赵莉;沈春英;丘泰;;MgTiO_3基微波介质陶瓷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0年04期 |
3 |
姚国光;裴翠锦;刘鹏;;(Mg_(4-x)Li_(2x))(Nb_(1.92)V_(0.08))O_9陶瓷微波介电性能[J];硅酸盐通报;2007年06期 |
4 |
司敏杰;李谦;黄金亮;;(Ba_(1-y)Sr_y)_(6-3x)Sm_(8+2x)Ti_(18)O_(54)微波介质陶瓷的结构及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06年01期 |
5 |
胡动力;曾令可;刘平安;税安泽;王慧;刘艳春;李谦;;Pr_2O_3取代Sm_2O_3对CLST微波介质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J];陶瓷学报;2006年01期 |
6 |
孙慧萍,张启龙,杨辉,邹佳丽,尤原;ZnO和Na_2O对CaO-B_2O_3-SiO_2介电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陶瓷学报;2004年01期 |
7 |
喻佑华;王相惠;周川钧;杨俊瑞;张岚;宗瑞;;添加Ta_2O_5对锂铌钛系微波介质陶瓷性能的影响[J];中国陶瓷;2011年08期 |
8 |
孙慧萍,张启龙,杨辉,王信权,陆德龙;烧结助剂对CaO-B_2O_3-SiO_2介电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04年05期 |
9 |
姚国光;;Mg_4(Ta_(1-x)V_x)_2O_9陶瓷的烧结特性和微波介电性能[J];功能材料;2008年02期 |
10 |
熊钢;周东祥;龚树萍;;Ca[(Li_(1/3)Nb_(2/3))_(0.95)Zr_(0.15-x)Ti_x]O_(3+δ)陶瓷的微波介电性能[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02期 |
11 |
陈国华;戚冰;;掺杂Ca~(2+)和Mg~(2+)对SBN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2 |
黄现礼;由佰玲;宋英;王福平;;微波介质陶瓷的介电损耗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7年04期 |
13 |
姚国光;刘鹏;;V~(5+)取代对Mg_4(SbNb_(1-x)V_x)O_9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J];无机材料学报;2008年05期 |
14 |
王颖;黄金亮;顾永军;李谦;;BaCu(B_2O_5)助烧剂对CaO-Li_2O-Sm_2O_3-TiO_2微波介质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英文)[J];硅酸盐学报;2008年12期 |
15 |
王应;黄金亮;杨留栓;顾永军;李谦;;BaCu(B_2O_5)掺杂对0.4CaTiO_3-0.6(Li_(1/2)Nd_(1/2))TiO_3陶瓷烧结和介电性能的影响[J];中国陶瓷;2010年09期 |
16 |
陈尚坤,杨辉,王家邦,张启龙;Ba_4(Nd_(0.85)Bi_(0.15))_(28/3)Ti_(18)O_(54)陶瓷低温化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
17 |
石锋;;(Ba_(1-x)Sr_x)(Zn_(1/3)Nb_(2/3))O_3微波介质陶瓷微结构对介电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9年03期 |
18 |
李谦,黄金亮,龙永强,司敏杰;Sr/Pr取代对BST微波介质陶瓷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
19 |
娄广辉;张伟伟;吴宏江;;微波介质陶瓷的研究进展及其粉末合成方法[J];现代技术陶瓷;2008年03期 |
20 |
胡景川;邓昭平;杨敬义;刘青;陈建利;;预烧温度对CaO-Li_2O-Sm_2O_3-TiO_2微波介质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