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营养盐变化的模拟研究
【摘要】:
从全球范围观测的SGD数据显示,在沿着全球大陆边缘的许多环境中,都有发生陆地到海洋的地下水渗漏。此外,SGD对许多近海海洋的环境条件也有重大影响。考虑到SGD对局部和全球范围海岸带在溶解物质和水上面的输入输出带来的环境效应,我们理应给予SGD更多的关注。然而我们回顾发现,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海岸带地区都严重地缺乏数据,特别是亚洲、非洲和南美洲,这使得全球范围内SGD的总模型建立变得举步维艰。SGD可能与海水或沉积组分所起的反应,这些反应可能使流体中的营养盐、C和金属元素大量增加,因而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为了给模型建立提供一些数据和技术上的支持,我们对浙江附近海岸带的SGD进行了室内模拟研究。我们的实验着眼于通过地下水与海水不同体积比混合过程、不同温度混合过程以及不同pH值混合过程来研究这个反应带来的可能影响。
本次实验取得了大量很有参考意义的数据,我们发现pH值对S、N、P有较大的影响,对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之间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关联。而温度会一定程度上影响pH值的大小,对营养盐的影响未发现有规律的联系。不同体积比的混合很好的模拟了SGD与海水的不同混合程度情况。
|
|
|
|
1 |
朱佛宏;海底热液和海水混合时磷与氢氧化铁的共同沉积[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08期 |
2 |
吴荣军,吕瑞华,朱明远,夏滨,胡正华;海水混合和层化对叶绿素a垂直分布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4年04期 |
3 |
刘广山;;海洋放射化学[J];化学进展;2011年07期 |
4 |
车忱;淡水湾告急 咸水鱼遭殃[J];海洋世界;2005年05期 |
5 |
陈松,林汝健,廖文卓;污水-海水混合过程中磷转移的动力学[J];海洋与湖沼;1993年01期 |
6 |
吴瑜端,郑志宏,王琰;污水海水混合中磷形态转化及其与中肋骨条藻生长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
7 |
崔玉珩;贻贝用作环境污染指标的研究文摘(续一)[J];海洋科学;1978年02期 |
8 |
陈松,廖文卓,黄自强;城市污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转移[J];台湾海峡;1994年03期 |
9 |
孙秉一,王永辰,张忠东;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水体中钙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4期 |
10 |
韩舞鹰,马克美;大亚湾海水混合交换特征[J];海洋科学;1991年02期 |
11 |
陈水土,阮五崎,张立平;九龙江口诸营养要素的化学特性及其入海通量估算[J];热带海洋学报;1985年04期 |
12 |
黄高凌,张勇,张杰;污水-海水混合体系中磷和有机物的吸附过程[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13 |
H.H.朱保夫;温、盐度不同的海水混合时的密度增大作用[J];海洋与湖沼;1959年02期 |
14 |
李法西;河口硅酸盐物理化学过程研究——Ⅳ、河口活性硅转移机理的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2期 |
15 |
李法西;河口硅酸盐物理化学过程研究——Ⅳ、河口活性硅转移机理的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0年01期 |
16 |
SusanE.Humphris,宋宏伟;海底下面的火山口[J];海洋地质动态;1999年11期 |
17 |
郭劳动,郭锦宝,李法西;河口硅酸盐物理化学过程研究——V.河口硅酸盐吸附形成自生矿的模拟实验[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3年02期 |
18 |
吴瑜端,曾继业,郑志宏,骆肖红;生活污水的肥度和河口港湾的富营养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9年05期 |
19 |
陈水土,阮五崎,郑瑞芝;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Ⅰ.水体中溶解态磷与颗粒态磷的含量、分布与转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3年01期 |
20 |
朱卓洪,李飞永,陈金斯;珠江河口微表层营养盐和有机物的含量分布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1993年Z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