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储层沉积微相自动识别及建模技术研究
【摘要】:
大庆油田长垣发育有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该套油层为松辽盆地北部大型河流一三角洲沉积,储层沉积厚度约500米,以砂泥岩互层沉积为主,具有层数多、单层厚度薄,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严重的特点。1964年油田投入开发,采用水驱和聚驱开发,目前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为了进一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开展沉积储层确定性地质建模技术研究。本文以大庆油田长垣萨、葡、高油层区域地质特征为基础,根据裸眼井测井原理,采用分形理论、差分法、小波变换、神经网络等方法,对测井曲线进行“解释”,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划分沉积单元界限和识别沉积微相,并建立数据库,为储层确定性建模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国内外地质建模技术的调研,研究出适合本地区储层确定性地质建模技术,在该技术中提出了纵向非均匀网格技术解决了储层建模的纵向非均值性问题,与解决储层平面分布的不均匀性的相控技术相结合,建立储层空间数据体,该地质模型能够精细刻画储层非均质性的空间变化特征,将储层确定性地质建模技术应用于油田调整挖潜,取得了好的效果,为指导油田开发,提高油田开发水平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
|
|
|
1 |
郝雁;张德民;仲向云;范萍;;河控三角洲储层沉积特征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7期 |
2 |
高大成;李瑞;;测井储层沉积相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08期 |
3 |
李树晶;钟建文;肖福平;董旭峰;刘明波;陈广;欧阳文生;;裂谷盆地储层沉积的断—坳分异[J];资源与产业;2008年06期 |
4 |
夏文杰,李秀华,崔春龙;云南思茅—景谷地区中生界储集层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
5 |
丘东洲;油气沉积学原理及其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1992年01期 |
6 |
侯国伟,王振奇,于兴河,张昌民,樊中海,孙尚如,赵庆;赵凹油田安棚深层系沉积体系研究[J];河南石油;2004年02期 |
7 |
;碎屑岩储层沉积特征研究[J];国外测井技术;2004年01期 |
8 |
A·I.Best
,唐朗青,张鸾清
,张柏林;储层沉积岩地震波速度及衰减与岩石物性间的关系[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1995年01期 |
9 |
Suzanne M.Rogers,熊海河;俄克拉荷马中北部密西西比矸石储层沉积和成岩作用[J];海洋石油;2001年02期 |
10 |
赵澄林,刘孟慧;内蒙阿南凹陷中生代储层沉积特征和地质模式[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
11 |
德勒达尔,任军民;准噶尔盆地卡因迪克侏罗系齐古组储层沉积特征[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12 |
刘建新;雍学善;吴会良;刘军迎;张继娟;郭旋;;苏里格气田盒8段地震多技术储层沉积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7年02期 |
13 |
王立锋;马光克;周家雄;刘薇薇;隋波;;东方气田储层非均质性描述[J];天然气工业;2009年01期 |
14 |
杜睿山;尚福华;李阳;;基于多Agent社会模型在油田储层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
15 |
代金友;铁文斌;蒋盘良;;靖边气田碳酸盐岩储层沉积-成岩演化模式[J];科技导报;2010年11期 |
16 |
王冰;;苏里格气田盒8储层沉积物物源方向探讨[J];石油化工应用;2010年11期 |
17 |
张雪峰;濮城油田东西区储层沉积微相[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8 |
张世民;利用顺序指示建模技术研究储层沉积微相[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19 |
张建林;吴胜和;;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T71块深水浊积扇相控孔隙度建模方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20 |
陈子炓,寿建峰,张惠良,沈安江,斯春松,王少依,皮学军,蔡振忠,徐峰;库车坳陷吐格尔明下侏罗统阿合组储层沉积非均质性[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