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前缘相储层物性特征及调整方法研究
【摘要】:
我国大多数主力油田都属于陆相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如大庆的喇嘛甸、萨尔图和杏树岗等油田,这些油田基本上均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尤其是以河流相发育为主的主力油层综合含水已达到90%以上,由于多油层砂岩油田存在层间的非均质性,油田的剩余油潜力主要集中在以三角洲前缘相发育为主的薄、差油层中,因此研究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储层的物性参数解释方法,深化其沉积模式及沉积特征的认识,进而落实油田开发调整潜力,优化调整挖潜方式,对提高老油田最终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庆长垣高台子油层是大庆油田主要的储集层之一,亦是大庆油田主要的储量构成部分。其中,萨尔图油田南二、三区高台子油层以三角洲外前缘亚相沉积储层发育为主,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近些年以来,产油量递减速度有所加快。因此本论文选择萨尔图油田南二、三区高台子油层的三角洲外前缘亚相沉积储层的物性特征开展研究工作。
在研究工作中,针对三角洲外前缘相沉积储层孔隙结构复杂以及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较差的实际,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已不适合该类储层的物性参数预测,研究应用了高精度显微数字图像定量分析技术,确定了孔隙结构特点与孔、渗、饱的定量关系,建立了测井曲线参数与孔、渗、饱关系模型。同时,针对目前油田广泛采用的DLS数字化测井系列,研究应用了序参量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DLS数字化测井系列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的解释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测井曲线矢量化反演技术,利用密闭取心资料、测井曲线资料,结合室内实验进行油层性质、开发规律的研究,通过精细地质解剖研究油层沉积背景、沉积环境、沉积特征,应用动静态资料、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油层动用状况,在开展相应加密调整现场试验的基础上,研究其开发调整方式,使该地区油田开发效果得到不断改善,有效指导了该类储层今后的调整挖潜。
|
|
|
|
1 |
李洁;陈洪德;侯中健;向芳;陈安清;;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下石盒子组盒8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8年01期 |
2 |
付艳;;胜坨油田二区东二段砂岩油藏地质特征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8期 |
3 |
何宝珍,晁吉祥;西北地区石炭纪古地理轮廓及沉积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2年02期 |
4 |
赵希涛;;中国贝壳堤发育及其对海岸线变迁的反映[J];地理科学;1986年04期 |
5 |
林桦;流体饱和砂岩在高压下的物性参数[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3期 |
6 |
赵江天,杨逢清;甘肃夏河麻隆沟二叠纪毛毛隆组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J];沉积学报;1992年01期 |
7 |
鲍永恩,黄水光;辽河口海口沉积特征及潮滩动态预测[J];沉积学报;1993年02期 |
8 |
孙少华,张琴华,秦清香,魏洲龄;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类型及其沉积特征[J];地质论评;1994年01期 |
9 |
张应波,张骥东;利用储层物性参数预测油气[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9年01期 |
10 |
王嘹亮;易海;姚永坚;冯志强;金华锋;陈强;;南黄海海域晚古生代一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J];南海地质研究;2002年00期 |
11 |
赵宝光;云南西部新生代盆地沉积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J];四川地质学报;2003年04期 |
12 |
赵宝光,陈友良,姚毅峰,陈志国,杜小林;滇西新生代盆地沉积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J];铀矿地质;2003年06期 |
13 |
陈文华,彭和清;江西晚三叠世安源煤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4期 |
14 |
朱筱敏,张强,吕雪雁,孙超;塔里木盆地塔北与塔中地区东河砂岩段沉积特征对比[J];中国地质;2005年04期 |
15 |
张小青,伊海生,朱迎堂;羌塘盆地双湖地区白云岩储集层特征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16 |
张成;李春柏;楚美娟;史淑玲;;乌尔逊凹陷下白垩统高频层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J];沉积学报;2005年04期 |
17 |
王树寅;;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气田沉积特征测井分析[J];测井技术;2006年02期 |
18 |
苏瑞其;;浅析福建省天湖山煤田德化煤矿区的找煤方向[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5期 |
19 |
李晓晖;;井网加密前后储层特征分析及方法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8期 |
20 |
梁娟;李春初;王世俊;;珠江磨刀门河口底质沉积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J];海洋通报;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