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土地资源时空数据网格服务模型及其实现方法

滕龙妹  
【摘要】: 土地是人类生存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及时准确掌握各种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和空间分布,是政府和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土地资源信息已经渗透到土地利用、土地产权产籍、土地利用规划等各个土地业务管理之中,并且信息量还在不断增长。然而,土地资源的整体利用率较低,分布在各个单位、地区的不同节点上的数据与信息之间难以共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孤岛。 传统的分布式GIS技术体系在海量时空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操作等方面存在不足。网格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传统分布式GIS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利用网格技术把分布的硬件资源、数据资源、应用软件形成一个庞大的虚拟计算机来消除信息孤岛,对促进土地资源数据共享、集成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对网格、海量时空数据管理、土地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将GIS学科、计算机学科与土地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提出适合网格环境下土地资源管理的服务模型、管理模式、网格服务体系、应用模型等,为土地资源海量时空数据共享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首先,根据土地资源管理及数据内容的特点,结合资源体的概念,提出了土地资源体概念。在土地资源体概念的基础上,针对数据组织提出了土地资源时空数据服务模型。该模型采用虚拟时空数据服务器来组织各个类型的土地资源体,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文中重点探讨了该模型下的土地资源访问与组织机构模型和土地资源元数据模型。结合具体的土地资源管理业务需要,摸索了一套基于该模型的土地资源体多级变粒度数据组织管理模式。该模式对土地资源体横向按资源体、图库、图层集合、图层和地物等不同资源粒度,纵向按多级区域层次进行管理,并给出了该模式下的资源体的元数据组织、节点动态管理、元数据复制、资源体动态组合等技术实现。 其次,在开放式GIS网格服务体系(OG_2SA)的研究基础上,将土地资源时空数据服务模型扩展到OG_2SA下,提出了土地资源时空数据网格服务模型(LRSTD-GSM)。同时在研究土地资源数据的时空分区、逻辑分幅、土地资源体多粒度等特点基础上,设计了适合土地资源管理的网格时空数据库,并在网格时空数据库基础上给出了基于区域、任务、Agent、服务和数据5个层次的土地资源管理的应用模型及其实现。 最后,在土地资源管理的服务模型、管理模式、网格服务体系、应用模型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面向网格的土地资源管理与应用试验系统GridLandRSMgr。研究、测试与应用实例表明,LRSTD-GSM的设计思想的合理性和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世全;曹广阔;张立朝;;空间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国土资源;2006年01期
2 苏珍;吴克宁;吕巧灵;;统筹区域土地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年02期
3 王维国;;青藏高原土地污染状况及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23期
4 李润生;黄成辉;;“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测绘;2010年01期
5 梁智娇;蒋兰香;;长株潭土地资源保护的立法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06期
6 吴泽斌;刘卫东;;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区域经济补偿标准测算[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12期
7 刘娜;张雨姝;;保护开发区内农用耕地资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年03期
8 王先进;认清土地国情强化土地管理[J];中国科技论坛;1989年05期
9 刘助仁;国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保障[J];国土资源;2004年07期
10 耿玉广;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0期
11 周德睿;浅谈美国土地资源的严格保护和有效使用[J];国土资源导刊;2005年05期
12 吴隆杰;;基于生态足迹指数的中国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3 龙花楼;李秀彬;;美国土地管理政策演变及启示[J];河南国土资源;2006年11期
14 李淑彬;李国敏;;GIS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年31期
15 乔荣锋;高进云;张安录;;山地丘陵地区农地资源价值评估——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6年06期
16 吴郁玲;曲福田;;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7年06期
17 谭永忠,吴次芳,王庆日,周炼清,严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驱动下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5期
18 张定祥;李宪文;刘莉;;我国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与监测技术体系建设构想[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6年03期
19 万年庆;吴国玺;;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河南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20 李水童;司静波;;浅析面向科学发展观的土地资源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建设初探[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2 吴次芳;;中国大陆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政府管理机制探讨[A];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与土地使用管制——'98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商亚坤;李慧勤;;优化利用土地资源 构建和谐“国土”[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4 农宇;;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现状和展望[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6 陈常优;李汉敏;王辉;;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以商丘市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7 马佳;;枝江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情况及七星台镇中心村建设分析[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农宇;;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现状和展望[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陈美球;刘桃菊;;试论土地健康与土地利用安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刘红梅;王克强;;实施由土地基本生活保障向社会保险的过渡[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滕龙妹;土地资源时空数据网格服务模型及其实现方法[D];浙江大学;2008年
2 郧文聚;农用地分等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陈先伟;土地利用数据库综合的结构化模型和算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高丽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农用地分等整合方法及成果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莲;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公共性的丧失及其对策[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汉兵;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陈云川;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开发与实现[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原立峰;基于SuperMap的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系统的建设与开发[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5 黄灿;县域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6 刘超;土地资源管理中的资源实体互操作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潘网生;基于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西安市主要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D];长安大学;2008年
8 唐肇廷;大英县土地利用状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张景奇;辽东湾北岸岸线变迁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大为;基于WEB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佳丽;侯海生一行调研我市土地资源管理工作[N];定西日报;2007年
2 刘永喜;杞县严格规范土地资源管理[N];开封日报;2007年
3 蔡国兆;上海市房地局:商品房合同撤销率未见异常[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供稿;强化资源管理[N];经济日报;2006年
5 唐山市国土资源局 金凤广;用GIS将土地“管”起来[N];计算机世界;2003年
6 记者 张冬素;浙大成立公共管理学院[N];浙江日报;2005年
7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刘聚海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袁国华;LIS:国外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系统[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8 刘聚海、袁国华;LIS国外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系统[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9 记者 肖飞;土地资源管理应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5年
10 江东洲 刘昊;让土地资源管理成为经济发展亮点[N];科技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