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带气旋引起的海上大风预报研究
【摘要】:
首先论文研究了浙北沿海由温带气旋(包括江淮气旋、东海气旋和黄海气旋)引起的海上大风的发生规律和气候特征,首次得到了气旋大风发生的年际、月季变化特征和气旋大风风向、大风日数变化规律,从而为海上气旋大风预报提供了气候背景资料。
其次,对发生在2005年4月9日和2006年6月1日的两次气旋发展引起的海上大风个例进行诊断分析,探讨了气旋发展的天气学成因,并总结出一些预报指标。通过模拟2006年6月1日东海气旋的发展过程,揭示了气旋入海后发展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潜热释放是引起气旋发展的最重要原因;高空槽、暖平流则为气旋发展提供了大尺度环境,它们主要通过正涡度平流、暖湿平流来激发潜热释放和维持气旋发展。
再通过对1990年1月1日至2000年1月1日十年天气图的普查,结合以往气旋预报的经验,将气旋分为江淮气旋、东海气旋和黄海气旋三型,其下又分若干亚型,通过对气旋发展的前24小时天气形势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气旋发展经验预报模型,为气旋大风预报奠定基础。
然后根据天气学和t统计量分析,认为与气旋大风关系密切的物理量主要有低层850hPa的锋区、地面的气压梯度、高低层风切变、中低层的温度露点差和涡度、500hPa温度值与高度值偏差等,所以主要从这些物理量中选取预报因子,包括3个时次,总共13个预报因子。采用反向传播人工神经元网络,利用选取的预报因子,经过样本训练,最后建立气旋大风预报模型。
最后,将上述气旋大风预报模型,分别作为集成预报中的一个成员,与我国T213、美国GFS、日本GPV和欧洲中心ECMWF数值产品一起构成了气旋大风预报模型,即通过集成预报的方法实现了主客观预报的结合。整个系统采用人机交互方式,为开展气旋大风专题预报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从而为海上大风决策服务、减灾防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
|
|
|
1 |
闫丽凤;杨志利;孙兴池;;GRAPES模式对“0703”强风暴潮的数值模拟分析[J];海洋预报;2008年04期 |
2 |
袁卓建,D.R.Johnson;热带和温带气旋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J];广东气象;1998年02期 |
3 |
M.A.Shapiro;芳子;;温带气旋概念模式的最新进展[J];气象科技;1992年03期 |
4 |
张礼平;最优化技术在集成预报中的应用[J];热带气象学报;1995年02期 |
5 |
吳伯雄;刘長盛;;东亞气旋活动的統計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8年02期 |
6 |
郭佩芳,王华,施平;温带气旋浪断面结构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4年03期 |
7 |
黄玉俊,黄运丰,廖彩荣;暴雨的集成预报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4年05期 |
8 |
周家斌,张海福,杨桂英,彭瑶;制作汛期降水集成预报的分区权重法[J];应用气象学报;1999年04期 |
9 |
侯淑梅,孙忠欣,郑丽娜,王晖;东营市7月份暴雨集成预报系统[J];气象;2001年09期 |
10 |
狄利华;姚学祥;解以扬;寿绍文;吕江津;孟冬梅;;冷空气入侵对0509号台风“麦莎”变性的作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11 |
宋家喜;北大西洋强温带气旋活动的环流形势及其天气特征[J];海洋预报;1986年02期 |
12 |
李鑫;张金善;章卫胜;;风暴潮耦合数值模式在渤海海域中的应用[J];水运工程;2009年10期 |
13 |
李鑫;章卫胜;张金善;孔俊;;一次典型寒潮风暴潮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
14 |
李建云,丁裕国,史久恩;台风路径预报集成方法的一个试验[J];热带气象学报;1998年03期 |
15 |
朱跃健;管兆勇;王盘兴;;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集成预报介绍[J];气象教育与科技;1998年03期 |
16 |
郝家学,张经珍,李建明,孙秀忠;东营市城市空气质量集成预报研究[J];山东气象;2005年01期 |
17 |
晃淑懿,金荣花,李月安;夏季副高数值产品的集成预报研究[J];气象科学;1997年04期 |
18 |
徐虹;西安市降水概率集成预报方法[J];陕西气象;1998年02期 |
19 |
魏凤英;全国夏季降水区域动态权重集成预报试验[J];应用气象学报;1999年04期 |
20 |
斯公望;温带气旋降水的中尺度组织和结构[J];气象;198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