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

李芬  
【摘要】: 劳动力空间流动与区域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迄今国内外围绕这个论题的研究成果,大多都有个或明或暗的假定条件,即假定流动劳动力之间没有任何差异。现实世界并非如此,现实世界中,流动劳动力的异质性是个普遍现象,流动劳动力之间不仅存在性别、年龄、体力与智力等差异,而且存在文化程度、劳动技能乃至观念等差异,后者无疑会引出流动劳动力的制度约束以致区域流动模式的差异,进而通过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化影响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本文目的,就在于引入流动劳动力的异质性条件,就劳动力流动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这样一种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在于,通过构建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地区收入差距的空间均衡模型,系统地梳理出两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以便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从劳动力流动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内生关系入手,可望就有关的政府政策措施提出若干评判。 理论分析构成本文的基础部分,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以及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本文构建了一个反映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地区收入差距三个变量之间内生关系的模型。由于引入流动劳动力的异质性,模型修正了以往关于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的空间均衡条件,并由此引出地区收入差距论题。借助于这个模型,本文对以下几个变量的关系做了理论分析:首先是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晚争市场以及人力资本的外部性,高技能劳动力流动所引致的集聚向心力大于低技能劳动力流动。当运输成本不断下降时,高技能劳动力流动可率先获得集聚的动力,产业向某个地区集聚起来,这时集聚地区工资水平不断上升,市场容量不断增大,产业集聚水平提高,形成核心—外围的稳定均衡。随着运输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低技能劳动力流动也可引发产业集聚效应;其次是产业集聚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关系。对不同均衡状态的福利分析表明,核心地区收入水平高于外围地区,核心与外围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当运输成本下降时,产业布局由最初的均匀对称分布向完全集聚演变,这种空间均衡状态的变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基本保持一致。而在完全集聚的核心—外围结构中,核心地区由于可享有多样化的工业消费品以及低运输成本,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外围地区,核心与外围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最后分析了异质劳动力的流动性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关系。如果限制低技能劳动力区域流动,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动将促进地区产业集聚,同时这种局部集聚将扩大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如果限制高技能劳动力区域流动,低技能劳动力流动仅能导致较低水平的产业集聚,但是可以缓解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实证研究利用中国的省域数据主要考察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地区收入差距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首先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所引致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分解成两种易于检验的关联效应——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具体地说就是检验劳动力迁移是否受地区市场容量的影响、地区异质性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是否由该地区市场容量所决定,地区市场容量可通过市场潜力指数反映。其次,通过纵向考察我国近年来工业集聚以及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对产业集聚与地区收入差距进行相关性分析。 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劳动力流动受到地区市场潜力以及地区高技能劳动力存量的双重影响,市场潜力指数越大、高技能劳动力存量越大的地区,劳动力迁入的概率越高,从而证实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存在前向关联效应;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的后向关联效应也得到证实,而且这种效应有逐步增强的趋势。市场潜力指数越大、需求越高的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也越高。与低技能劳动力相比,高技能劳动力工资水平与地区市场潜力的关联效应更强;我国工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程度不断加深,同时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有逐步扩大之势,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是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差距,产业集聚程度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表现为显著的相关性。 最后对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地区收入变化的前景作出判断,并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奚瑜,李兴听;中、日经济高速发展初期劳动力流动成因比较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2 肖锋;何秀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劳动力流动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季明;;我国现阶段必须让劳动力采取商品的形式合理流动[J];经济问题探索;1987年03期
4 曹新;;我国劳动力总供求的宏观平衡和宏观调节[J];甘肃理论学刊;1989年04期
5 王朝云;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动态和预期经济效应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01期
6 石林;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人力资本障碍分析[J];开发研究;2005年03期
7 管晓明;;劳动者技能、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再分配[J];财经科学;2006年02期
8 钟笑寒;;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异[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9 吴继煜;;劳动力流动视角的人力资本效应认知[J];西北人口;2006年06期
10 张顺;;家庭、区域风险与农村劳动力流动[J];统计与决策;2007年02期
11 姚旦杰;;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5期
12 刘晓英;;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深层原因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3 严维石;;跨专业流动中人力资本投资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2期
14 刘占高;张杰;;论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北方经济;2009年10期
15 马志雄;陈风波;蔡博淳;;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来自广东161个农户的问卷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16 杨胜君;;借鉴刘易斯理论模式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17 陈帅帅;;劳动力流动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9期
18 丁榕芳;;浅议劳动力的合理流动[J];经济问题探索;1987年07期
19 谢晓凌;;劳动力流动:应该打破劳动者三种身份界限[J];前线;1993年06期
20 赵树凯;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就业[J];当代亚太;199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一鸣;李萍;;劳动力流动与二元经济收入差距变迁——一个动态化模型及其在中国的检验与修正[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2 王小鲁;;区域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劳动力流动[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4 敖荣军;;劳动力区际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研究综述[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5 周重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扩大的悖论——基于两种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吴克明;;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上升[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周晓津;;中国改革与城乡剩余劳动力:1978-2007[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孙博;;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敖荣军;;制造业集中、劳动力流动与中部地区的边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李燕凌;;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流动解释——基于35个村庄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芬;异质性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D];浙江大学;2008年
2 李琴;临时劳动力流动全球性法律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4 王东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转移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5 朱云章;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徐林清;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7 于铭;中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8 宋瑜;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梁阳;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迁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李丽辉;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流动的效应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莹;劳动力流动与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李天国;九十年代后日本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变动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3 马辉;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4 周梅娟;威海市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徐蓓;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小霞;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长效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王春超;中国农户就业决策与劳动力流动:一个新的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9 郭薇;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刘红光;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区域经济影响巨大[N];中国财经报;2007年
2 盛来运;农村劳动力流动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N];中国信息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包庆;缓解“民工荒”优化劳动力流动[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4 王传东本报记者 杨颖辉;流动:呼唤一体化劳动力市场[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5 夏彬华 徐建;破解劳动力供需“两难”[N];安徽日报;2006年
6 宋蕾王羚;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7 黄惠民;人力资源市场由分而合[N];组织人事报;2008年
8 林嵬 杨三军 齐海山;“有限剩余“引发民工荒蔓延[N];经理日报;2005年
9 鄂尔多斯市第二次农牧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鄂尔多斯市统计局;鄂尔多斯市第二次农牧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10 本报评论员 黄晓慧;利用泛珠合作平台 推进劳动力统一市场[N];亚太经济时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