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多孔介质内超绝热燃烧及硫化氢高温裂解制氢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凌忠钱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凸现。与传统的预混燃烧相比,多孔介质内预混燃烧由于多孔介质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蓄热性能,能够提高燃烧热效率、燃烧低热值燃料废气、扩展可燃极限、降低污染物排放,是比较先进的燃烧方式。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307007)的资助下采用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多孔介质内预混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多孔介质能够实现超绝热燃烧的优点来处理硫化氢这种强污染性气体同时获得氢气和硫磺,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首先,利用自行设计建造的多孔燃烧反应器对多孔介质内的火焰传播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发现预混气体能够在多孔介质形成稳定传播的燃烧波,较高的化学当量比和较大的孔隙率条件下的燃烧波传播速度也较快,燃烧波的传播速度为10~(-3)cm/s的数量级。多孔介质内的超绝热燃烧只可能在燃烧波传播方向和气流方向一致时发生,否则只能发生亚绝热燃烧。贫燃条件下发生超绝热燃烧的化学当量比的下限和上限分别为0.4和0.7,富燃条件下发生超绝热燃烧的下限为1.5。超绝热燃烧时NOx排放量很低,基本保持在10ppm的量级。 其次,采用了计算流体力学与详细化学反应机理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了多孔介质内的甲烷超绝热燃烧,并在甲烷富余的情况下裂解制取氢气。通过大量的数值试验,获得了直径为3mmAl_2O_3小球堆积而成的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吻合良好,在Φ=1.5时没能发生超绝热燃烧,模拟温度比绝热燃烧温度低140K左右,而其他三个工况中的模拟温度超过了绝热燃烧温度,在Φ=2.0时超过绝热燃烧温度100K,在Φ=2.2时竟然超过绝热燃烧温度有360K之多,形成了超绝热燃烧。H_2和CO的总摩尔浓度可达23%,试验测量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相比偏低。 论文通过试验和动力学研究,研究了硫化氢在不同停留时间、不同反应温度下的裂解转化率。研究发现,硫化氢的热分解需要很高的温度环境,在温度低于850℃时,硫化氢几乎不发生热分解。温度越高、停留时间越长和初始硫化氢的体积浓度越低,硫化氢能够获得转化率就越高。此外,通过硫化氢超绝热部分氧化制氢热力学模拟,发现在一定的化学当量比下,低浓度的硫化氢/空气的混和气组合,比高浓度的硫化氢/氧气的混和气组合更容易达到超绝热燃烧,氧化剂中氧气的含量对其最终分解平衡极限没有影响,氢气的产出率随着氧气浓度的提高其变化也并不是很明显,选用氧化剂时空气的效果比氧气更好。在化学当量比特别是在Φ>6时,可以得到较多的H_2和较低的SO_2排放。 最后,论文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利用多孔介质内超绝热燃烧,实现硫化氢高温裂解制取氢气。研究发现,氢气的产量在化学当量比为2.5时最大,为2.08%。多孔介质超绝热燃烧能够为硫化氢高温裂解提供高温环境。数值模拟利用CFD所得的稳定温度场作为初始温度输入,采用CHEMKIN的PREMIX软件包并且考虑了管内H_2S燃烧和裂解的复杂化学反应机理,来模拟硫化氢的裂解制氢,模拟结果和试验比较吻合良好。为进一步实现多孔介质超绝热燃烧的应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靖周,李立国,孙仁洽;水平空腔多孔介质自然对流各向异性和非达西效应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6年01期
2 雷树业,郑贯宇;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三参数渗流模型研究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3 杜建华,王补宣;带内热源多孔介质中的受迫对流换热[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9年01期
4 张志军,杜建华,王补宣;多孔介质强迫对流传热中粘性耗散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8期
5 杨臣;杨昆;刘伟;;采用多孔介质和肋片复合传热强化的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6期
6 吴效楠;扈显琦;祁强;;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条件研究进展[J];河北化工;2010年06期
7 常仕维;关于土建织物渗透特性的探讨[J];产业用纺织品;1988年02期
8 路勇,咸海峰,刘伟军;多孔介质干燥过程传热传质分析[J];电机与控制学报;1994年03期
9 蔡睿贤,张娜;多孔介质快速干燥过程热质耦合方程的代数显式解析解[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2期
10 秦宣云;崔彩虹;谷成玲;郑洲顺;;双重分形多孔介质孔隙率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11 夏泳;叶慧群;许友生;宋付权;;X射线成像辅助多孔介质内渗流烘干仿真实验[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12 史玉凤;刘红;孙文策;;多孔介质有效导热系数的实验与模拟[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1年03期
13 孙茜;;多孔介质燃烧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节能;2011年04期
14 沙金煊;;多孔介质中的管涌研究[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1981年03期
15 曾康一,门福录;关于多孔介质中渗流的基本规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0年03期
16 陈宝明,王补宣,方肇洪;多孔介质自然对流中温度梯度与浓度梯度的相互耦合[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5年02期
17 张浙,刘伟,王崇琦,程尚模;高Dα数封闭腔内非饱和多孔介质的自然对流[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11期
18 李俊明,王补宣;多孔介质内受迫对流凝结时两相共存区的非达西模型[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6年01期
19 刘伟,王崇琦,杨金宝,张浙;非饱和多孔介质热湿传输的一般数学模型[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20 雷树业,杨荣贵,杜建华;非饱和含湿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的渗流模型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李英;董凤兰;;多孔介质中泡沫的产生和运移[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郭尚平;于大森;吴万娣;;生物脏器的孔隙率[A];全国第一届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81年
3 张德会;李健康;;多孔介质渗透率在金属成矿学研究中的意义[A];固体地球系统复杂性与地质过程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谭文长;;黏弹性流体在多孔介质内的自然对流[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5 李丽;陶果;戴世坤;;弹性波对多孔介质电导率的瞬态影响[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陈瑜;蔡庆东;;基于树网格的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及其在渗流等问题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7 刘雪梅;许友生;;格子Boltzman方法研究竖直多孔介质板内混合对流传热传质问题[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郭尚平;于大森;吴万娣;;生物脏器多孔介质的孔径分布和比面[A];全国第一届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81年
9 陈益峰;周创兵;井兰如;;THM耦合条件下多孔介质的多相流传输过程[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郁伯铭;;分形渗透率模型对于多孔介质的应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荣伏梅;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多孔介质REV尺度的流动与强化传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纪朝凤;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缔合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3 邓洋波;多孔介质内往复流动下超绝热燃烧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李守德;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在多孔介质渗流问题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史玉凤;多孔介质对太阳池性能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杨满平;油气储层多孔介质的变形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7 凌忠钱;多孔介质内超绝热燃烧及硫化氢高温裂解制氢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8年
8 刘慧;多孔介质内预混气体燃烧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9 郭霄怡;分数阶微积分在量子力学和非牛顿流体力学研究中的某些应用[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李宾飞;氮气泡沫调驱技术及其适应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世虎;往复流动下预混合气体在多孔介质中超绝热燃烧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景贵成;低渗透油藏多孔介质特征及模拟[D];大庆石油学院;2002年
3 李昊;往复式多孔介质燃烧器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刘雅宁;热气机回热器内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王强;基于ANSYS的多孔介质中流动、传热与应力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冲;多孔介质流中Coriolis力对对流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7 兰万里;充满多孔介质的Rivlin-Ericksen流体中浓度扩散对对流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8 刘艳军;考虑毛细压差后多孔介质渗透率的分形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宋波;多孔介质三维重建及流体动画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张斌;分形多孔介质中幂律型流体的渗透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刘相东;多孔介质干燥理论与应用并行[N];中国化工报;2007年
2 饶文涛;多孔介质燃烧新技术及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3 饶文涛;新一代燃烧技术——多孔介质燃烧[N];中国冶金报;2009年
4 特约记者  王振江 马立玫 盛玉奎;华北采油五厂稠油油藏实现规模化开采[N];中国石油报;2006年
5 尹万珠;森林与水的关系:缝隙现象和合力水运动(上)[N];科技日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任荃;“绿色”头脑左右创新行动[N];文汇报;2009年
7 尹万珠;森林与水的关系:改良沙化土壤[N];科技日报;2002年
8 王红;精馏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优势凸显[N];中国化工报;2003年
9 齐欣;特色:立校之本[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2003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荣誉简介(之一)[N];科技日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