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超细煤粉再燃和深度空气分级技术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斯东波  
【摘要】: 氮氧化物(NO_x)是电站燃煤锅炉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为了满足国家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如何有效降低我国大批燃煤锅炉的氮氧化物排放是当前能源环保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超细煤粉再燃和空气分级是两种典型的炉内燃烧脱硝技术,具有脱硝率较高,经济性较好的特点。其中超细煤粉再燃技术可以取得50%以上的脱硝效率,而且可以避免飞灰含碳量的升高;而燃用烟煤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锅炉在使用深度空气分级技术时可以将NO_x排放降低到350mg/Nm~3以下。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就是围绕这两种脱硝技术来展开。 本文结合国家863子课题“利用超细煤粉再燃降低煤粉炉NO_x排放”,在一台200MW四角切圆燃烧煤粉锅炉上进行了超细煤粉再燃的工程示范。针对该机组采用中储式制粉系统的特点,采用三次风中的超细煤粉来实施再燃,并引入再循环烟气来降低三次风的含氧量。通过现场变工况调试试验,研究了各种主要因素对NO_x排放和锅炉运行的影响,主要包括燃尽风风速、制粉系统投运方式、是否投用烟气再循环、炉内整体氧量、入炉煤粉整体细度和三次风带粉量等。现场的长期运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中的超细煤粉再燃系统在最佳运行条件下可以获得约40%的稳定脱硝效果,真正实现连续运行过程中的低NO_x排放,同时保证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现场未能达到预期50%以上的脱硝率水平,主要是由于受现场实际条件的限制,三次风带粉率偏低且再燃区的停留时间不足。 现场试验获得的数据十分有限,对炉内的燃烧和污染物生成情况缺乏全面的了解。本文借助数值模拟技术并结合现场试验数据对三次风再燃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通过对不同三次风带粉率工况下炉内流动、燃烧和污染物生成过程的综合数值模拟,分析了三次风带粉率对炉内燃烧的影响,主要包括炉内气相温度场和煤粉颗粒燃尽情况的变化,并预测了三次风带粉率增大后可以获得的脱硝效果。此外还通过数值模拟预测了OFA喷口高度提高以后的脱硝率和炉内燃烧状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通过提高OFA喷口高度将再燃区停留时间增加到0.5s以后,在20%的三次风带粉率下,本文的三次风再燃系统可以达到56%的脱硝率。 采用LNCFS燃烧系统的百万千瓦单炉膛双切圆燃烧锅炉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锅炉技术。该型锅炉在炉内组织双切圆燃烧方式,并通过紧凑燃尽风(CCOFA)和分离燃尽风(SOFA)以及偏置二次风(CFS)来实现炉内纵向和水平方向的深度空气分级。本文通过冷态模化试验研究了其内部独特的空气动力场结构。试验过程中发现,在各角配风均匀的情况下,炉内形成了明显的双切圆流场,且左右侧炉膛内的气流切圆不会相互干扰,并各自体现出LNCFS燃烧系统的空气动力场特点;而如果某一侧炉膛的四角燃烧器出现配风不均匀的现象,两侧的切圆都将发生偏移,这不仅不利于炉内的稳定燃烧,还将影响到低NO_x燃烧的效果;通过SOFA风反切可以有效降低炉膛上部的扭转残余,但也容易引起炉内气流的反向旋转,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需要选择合理的反切层数和反切角度以获得更合适的反向旋转动量。 本文提出了将燃尽风分级送入炉内的设想,其目的就是避免大量空气一次性进入炉内引起氧浓度过高,防止焦炭氮的集中氧化。本文以采用低NO_x同轴燃烧系统(LNCFS)的百万千瓦单炉膛双切圆燃烧锅炉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几种多级SOFA风方案,并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其可行性。根据模拟结果得出,将SOFA风分成多级送入炉内可以避免SOFA风集中送入时焦炭氮的大量氧化,从而较为明显的降低第一级SOFA风加入后NO_x浓度的反弹幅度,而炉膛出口处最终的NO_x浓度还决定于后续几级燃尽风加入后NO_x浓度的上升情况;为了在炉膛出口获得更低的NO_x排放,要让尽可能多的焦炭氮在氧量相对较低的第一、二级燃尽区内析出并完成转化过程。多级SOFA风方案只是一种设想,而本文的这一部分工作可以认为是对这种方案的初步探索,若要将其投入实际运用,必须在有效性和可行性方面进行更为严格的论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斯东波;池作和;黄郁明;应明良;李剑;李风瑞;方磊;蔡尚齐;戚亮;;200MW煤粉锅炉实施超细煤粉再燃的试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年26期
2 刘冬冬;王威威;;电站燃煤锅炉采用空气分级燃烧数值模拟的研究[J];吉林电力;2011年04期
3 王景瑛;;燃用烟煤时以内部燃烧压低氮氧化物的一些方法[J];天津电力技术;1995年04期
4 豆海建;陈作炳;黄继全;;分解炉内无烟煤燃烧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5 吕宜男;;海流和风暴潮数值模拟及软件问世[J];航海;1990年02期
6 陈坚强;赫新;张毅锋;邓小刚;;跨大气层飞行器RCS干扰数值模拟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6年02期
7 孙亮;徐林生;;观音庙隧道进口小净距段动态施工的数值模拟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8期
8 任玲;刘天新;张崇炜;褚恩义;马爱武;;桥带电阻的数值模拟研究[J];战术导弹技术;2006年03期
9 张心凤;詹杰民;;黄茅海水域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5期
10 史宏达;范天会;韩桂萍;;东营港扩建工程码头船舶靠离泊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1 马哲树;胡振;姚寿广;;文丘利油燃烧器内外部流场的冷热态数值模拟[J];舰船科学技术;2007年05期
12 张德圣;林舸;;预应力锚索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及发展动态[J];人民珠江;2007年05期
13 戎贵文;魏文礼;严建军;;溃坝洪水演进数值模拟研究[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8年03期
14 李彦波;林新波;韩成军;;板料液压成形的数值模拟研究[J];模具制造;2009年07期
15 彭珍珍;赵恒文;郭聪聪;汪文生;曾德全;;双曲面搅拌机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19期
16 梁俊宇;康顺;马丽;;矩形弯曲冷却孔绕流的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2期
17 金红杰;吴恒安;王秀喜;;螺杆泵腔室液压分布数值模拟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0年01期
18 刘国伟;董芃;钱玉芬;康兴;;自然循环热水锅炉射流装置的数值模拟研究[J];工业锅炉;2010年01期
19 赵永芬;谢朝新;李先利;杜建民;熊敏;;水力旋流器流场研究进展[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0 张明进;伍文俊;;浅谈数值模拟技术在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中的应用[J];水道港口;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星源;刘鹏;牛涛;王新光;董永胜;;等离子点火技术在LNASB旋流燃烧器上的应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余德平;管路平;查树贵;徐颖;;复杂介质地震波场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严珍珍;张怀;杨长春;石耀霖;;汶川大地震地震波传播的谱元法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易淑群;张明辉;颜开;;模型入水初期弹道数值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艾明;刘学炎;熊鳌魁;;二维不同溃坝方式的数值模拟[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叶勇;孙开锋;董良国;;溶洞反射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缪国军;;利用WRF对兰州冬季大气边界层的数值模拟[A];平安浙江气象保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梁爱民;张庆红;李秀连;申红喜;刘开宇;;北京地区冬季平流雾数值模拟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航空气象探测、预报、预警技术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彭娅玲;张志国;汪礼;戴玛丽;;非稳态NACA翼型绕流兴波的数值模拟研究[A];2007年船舶力学学术会议暨《船舶力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杨金凤;符永正;周传辉;;一个中型会议室空气龄和舒适度的数值模拟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斯东波;超细煤粉再燃和深度空气分级技术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8年
2 潘维;超细煤粉再燃机理及改造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朴香花;大连湾海域氨氮、磷酸盐及藻类生长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赵治国;燃油喷雾与多孔介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内燃机中应用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孙茂盛;泡沫流体冲砂洗井数值模拟研究及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唐军;近岸波浪场的缓坡模型数值模拟及波流场中污染物输运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7 刘洁;天山上地幔对流与造山运动数值模拟[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8 赵云鹏;深水重力式网箱水动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赵铮;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爆炸压实和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张敦福;无网格GALERKIN方法及裂纹扩展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欢;浓淡燃烧过程中NO_x形成的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马兵;汽车尾气氮氧化物催化还原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月生;氨法脱硫监测系统的设计及脱硝问题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4 于姗姗;Ce-HY与MoO_3/HZSM-5催化剂上乙炔选择催化还原NO_x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王崇;锆基催化剂上乙炔选择催化还原NO_x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杨超;活性炭治理烟气中氮氧化物的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7 冀宏;去除氮氧化物复合吸附剂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8 高彦杰;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9 彪仿俊;建筑物表面风荷载的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张观瑞;老采空区建筑地基稳定性分析的数值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杜悦英;狙击氮氧化物[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禾;空气达标却不见蓝天谁是祸首?[N];科技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刘晓星;氮氧化物将进一步得到控制[N];中国环境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武卫政;要想空气更好扩展减排指标[N];人民日报;2010年
5 记者 杨君;氮氧化物成为“十二五”减排硬指标[N];东营日报;2011年
6 记者 林琳 通讯员 李静;我省需削减氨氮9.8% 氮氧化物9.9%[N];陕西日报;2011年
7 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 温源远 程天金;瑞典氮氧化物减排有何高招?[N];中国环境报;2011年
8 本报见习记者 丁士能 记者 文雯;氮氧化物控制标准怎样制定?[N];中国环境报;2009年
9 记者 李平;“十二五”采取四大措施减排氮氧化物[N];中国矿业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桂运安;机动车何时斩去“黑尾巴”?[N];安徽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