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

周燕  
【摘要】: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明末清初是一个辉煌的时期,东西方的认识和沟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耶稣会士则是成就这一辉煌的桥梁,但是,长期以来,许多人在言及此段时期耶稣会士的贡献时,总是把目光聚焦在罗明坚、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知名传教士身上,而忽略了许多对此段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有重要影响的普通传教士的研究。 李明(Louis Le Comte,1655-1728)是一位法国耶稣会士,1687年被路易十四以“国王数学家”身份与其余四位同伴派遣到中国,并卷入了与葡萄牙的保教权之争,1691年被迫返回法国。1696年,为了替耶稣会士的“适应政策”辩护,他著《中国近事报道》,在欧洲掀起了一场“中国礼仪之争”的大辩论。1700年,《中国近事报道》遭到巴黎索邦神学院的贬责,被列为禁书。但是,《中国近事报道》虽然是为“适应政策”辩护而著,它也是一本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是17世纪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总结。由于该书对中国丰富的报道,使它成为18世纪欧洲人,特别是启蒙思想家们了解中国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并且对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伏尔泰、魁奈、莱布尼茨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又重要影响的耶稣会士及其著作,中外学者都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而李明和他的《中国近事报道》又是这段历史重要的部分,所以很多人虽然只是简单提及,也出现不少错误,这对于我们正确、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显然是无益的。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研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一、李明作为“国王数学家”来华背景、来华经历。二、李明《中国近事报道》的内容分析,主要通过与早期传教士著作的比较研究,展现出欧洲人在认识中国的渐进过程和李明此书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三、礼仪之争的背景和李明为礼仪之争所作的辩护,体现李明在礼仪之争中的作用。四、李明《中国近事报道》对启蒙思想家们的具体影响,由此体现出他在影响启蒙思想家的“传教士”集体中的个人作用。 本文属于个案研究,希望通过对传教士个体深入细致地研究,推进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深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孟雪;柏应理和《中国哲学家孔子》[J];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03期
2 王雪;从“方土地”看基督教传华的切入点[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马冬秀;赵敏;;清初在华耶稣会士眼中的中国妇女形象[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李晟文;;1949年前徐州的加拿大法裔耶稣会士及相关资料评介(二)[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徐明德;;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6 谢必震;;福安教士掀起的教廷风波[J];文史知识;1995年04期
7 孙丽莹;柏应理与中西文化交流[J];世界历史;2000年04期
8 胡晓彤;明代来华耶稣会士通晓汉语的原因及影响[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非飞;;利玛窦:塑造理想中国[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07期
10 杨志文;;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J];青年文学家;2010年19期
11 陈伟明;近年明清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述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12期
12 张国刚,吴莉苇;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13 吴莉苇;明清传教士对《山海经》的解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03期
14 李辉;;耶稣会士来了[J];创新科技;2008年06期
15 卞浩宇;严佳;;从《葡汉词典》到《西儒耳目资》——来华耶稣会士与早期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演变[J];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16 黄启臣;明代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文化效应[J];史学集刊;1994年02期
17 戚印平;远东耶稣会士关于易服问题的争议及其文化意义[J];浙江学刊;2003年03期
18 刘昭瑞;;上川岛方济各·沙勿略墓园散记[J];寻根;2006年06期
19 吴莉苇;;欧洲近代早期的中国地图所见之欧人中国地理观[J];世界历史;2008年06期
20 刘丽霞;;近代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及影响[J];河北学刊;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静寰;;耶稣会教育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冬加勇;;How to improve vocabulary teaching[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3 黄佳;;詹森派视野中的“利玛窦规矩”——以《耶稣会士的实用伦理学》第二卷为中心[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晟文;;1918~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稣会士在徐州传教过程初探[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主要参考文献[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6 耿昇;;从方济各·沙勿略客死上川到耶稣会士大举入华[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7 张西平;;来华耶稣会士与欧洲汉学的兴起——简论卜弥格与基歇尔《中国图说》的关系(摘要)[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增编)[C];2006年
8 康志杰;;西域之逸民 中国之高士——评欧洲奇人毕方济[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9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10 诸惠芳;;外国教育史研究成果巡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燕;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赵岩;明清西洋风绘画研究(1579-1840)[D];东南大学;2006年
3 刘绪义;先秦诸子发生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5 郑群;《诗经》与周代婚姻礼俗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6 王国英;权力·话语·政治文化[D];浙江大学;2008年
7 周新民;“人”的出场与嬗变—近20年来中国小说中的人的话语研究[D];武汉大学;2002年
8 刘亚轩;清初来华传教士马国贤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王贵生;还原闻一多:人格塑模与文化自觉[D];兰州大学;2009年
10 刘骋;宣传学视野中的左翼文学[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俊雄;耶稣会东亚系统中澳门圣保禄教堂的建立[D];南京大学;2011年
2 郭琳;试论我国教育出版社的现状、困境及应变的策略[D];河南大学;2003年
3 陈鑫磊;鼎革之变中朱明政权与耶稣会士的军事政治合作[D];宁波大学;2011年
4 苏新红;晚明士大夫对耶稣会士交往态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黄琦峰;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李明[D];浙江大学;2007年
6 周小燕;上海徐家汇教堂区研究(1608-1949)[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骆安生;高一志在明末中国的传教活动与文化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魏央;论传教士对中国明末清初时期科技发展的影响[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9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芳;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中的回译问题[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郭珊;中小学教材出版招标揭晓[N];南方日报;2006年
2 王东;出版培训到海外[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杨晓芳;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4 记者 古隆媛;向四川“农村书社”捐书120万元码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5 马云;擅用高考试题汇编成书 权利人告出版社侵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商报记者 渠竞帆;巴诺的卫冕之旅[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五月;中学教材暴利引发教学无序[N];消费日报;2005年
8 本版编辑 记者 梁苹;出版者的光荣与梦想[N];中国妇女报;2006年
9 续鸿明武慧芳;图书印数:一个细节显现行规缺失[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陈小平实习生 王丹;开启书中的“黄金屋”[N];河南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