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蝶蛹金小蜂毒液分子特性及其调控寄主分子机理的研究

朱家颖  
【摘要】: 寄生蜂携带毒液、多分DNA病毒、类病毒颗粒、畸形细胞等寄生因子,以抑制寄主细胞或体液免疫,以及调控寄主生长发育来保证其后代在寄主体内或体外成功发育。这些寄生因子因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若能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以这些活性物质为资源研制新型生防制剂或转基因作物,将为害虫生物防治开辟新的途径。为此,寄生蜂与寄主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是昆虫生理生化和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些研究旨在揭示寄生蜂寄生因子的本质及其调控寄主的机制,为这些资源的利用奠定基础。目前,对多分DNA病毒和类病毒颗粒生化与分子特性的研究已相当多,如近10种寄生蜂携带的多分DNA病毒已得到全基因组测序,从中获得了众多基因资源。然而,就毒液而言,现仅有为数不多的组分被鉴定。在寄生蜂调控寄主的机制方面,很大程度上仅是生理生化层面的研究,很少有寄生蜂调控寄主分子机制的研究。此外,在寄生蜂与寄主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中,涉及的寄生蜂主要限于茧蜂科Braconidae和姬蜂科Ichneumonidae,且多限于卵-幼虫期或幼虫期寄生蜂。有鉴于此,本研究以菜粉蝶Pieris rapae(鳞翅目Lepidoptera:粉蝶科Pieridae)的蛹期优势内寄生蜂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膜翅目Hymenoptera:金小蜂科Pteromalidae)(仅携带毒液一种寄生因子)为研究对象,在本实验室对蝶蛹金小蜂毒液生化特性及其调控寄主生理生化机制有过较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蝶蛹金小蜂毒液分子特性及其调控寄主分子机理的研究。 1蝶蛹金小蜂毒液分子特性 (1)蝶蛹金小蜂毒器官形态结构。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研究了蝶蛹金小蜂毒器官形态结构,并利用电泳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了毒液在毒器官中的合成。蝶蛹金小蜂毒器官由毒腺和毒囊构成,并附着有杜氏腺。毒腺由基膜层、分泌细胞层、导管细胞层和内膜层组成。基膜层和内膜层,薄而光滑。分泌细胞层,毒腺组织的主要部分,分泌细胞内含粗糙型内质网、分泌囊泡、末端附器、分泌颗粒、液泡等细胞器,其末端附器有导管和毒腺腔体连通,用于收集毒腺分泌物。导管细胞层,导管细胞内细胞器种类较少,仅有分泌囊泡,细胞核比分泌细胞的细胞核小了很多。毒囊由肌肉鞘层、上皮细胞层和内膜层由外向内依次排列组成。肌肉鞘层,肌纤丝纵向有序排列,不交错。上皮细胞层,其细胞核大而长形。内膜层,薄,均匀而光滑。电泳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和毒囊一样,毒腺中也存在毒液蛋白,毒液主要在毒腺中合成,最后贮存在毒囊中。 (2)蝶蛹金小蜂毒液蛋白质组学分析。双向电泳结果显示,蝶蛹金小蜂毒液中主要有55个蛋白质点,等电点集中在4-7之间,分子量主要在25-66.2 kDa之间。所有蛋白质点经质谱鉴定,获得了钙网蛋白、精氨酸激酶、丝氨酸蛋白酶、热激蛋白70等4个毒液蛋白。 (3)蝶蛹金小蜂毒器官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序列分析。文库原始滴度为1.6×10~6cfu,重组率为90.65%,外源插入片段在0.5-2.5 kb之间。对文库进行小规模随机测序,共得到256条高质量序列,其中仅有72条序列得到基因注释,说明蝶蛹金小蜂毒器官中的大部分基因为新基因。经EST分析,获得了蝶蛹金小蜂毒液酸性磷酸酶和丝氨酸蛋白酶的部分基因序列。另外,还获得一个病毒结构蛋白基因,开放阅读框(ORF)为2619 bp,编码873 aa,预测分子量为97.6 kDa,由分子量为28 kDa、31 kDa、28 kDa和9.6 kDa的4个衣壳蛋白组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病毒与Black queen cell virus的进化程度最近,属于具致病性的双顺反子病毒科Dicistroviridae,蟋蟀麻痹病毒属Cripavirus。 (4)蝶蛹金小蜂毒液钙网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分析。该毒液蛋白基因全长为1685 bp,ORF为1212 bp,编码404 aa,预测分子量为42.57 kDa,pI为4.31,与菜粉蝶微红盘绒茧蜂Cotesia rubecula毒液钙网蛋白的相似性为69%。 (5)蝶蛹金小蜂毒液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该毒液蛋白基因全长为1828 bp,ORF为1068 bp,编码356 aa,预测分子量为39.9 kDa,pI为8.89,与背湾沟蛛蜂Cyphononyxdorsalis毒液精氨酸激酶的相似性高达92%。利用pET-32a表达载体,成功对该毒液蛋白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 (6)蝶蛹金小蜂毒液酸性磷酸酶基因的克隆及分析。克隆到该蜂毒液酸性磷酸酶基因全长为1378 bp,ORF为1215 bp,编码405 aa,预测分子量为39.9 kDa,pI为8.89,与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vitripennis、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酸性磷酸酶相似性分别为88%、41%、31%、30%和29%。以p-NPP(p-pnitrophenyl phosphate,p-NPP)为底物分析蝶蛹金小蜂毒液酸性磷酸酶生化特性,明确其最适pH和温度分别为4.8和45℃,酶活性能被NaF抑制。在毒腺分泌细胞中,酸性磷酸酶分布在细胞核和分泌囊泡上。RT-PCR分析表明,蝶蛹金小蜂毒液酸性磷酸酶基因在毒器官中的转录具有时相性。该毒液蛋白在毒器官内的含量也随发育时间变化而改变,并与其基因转录模式一致。 (7)蝶蛹金小蜂毒液碱性磷酸酶基因的克隆及分析。利用5-溴-4-氯-3-吲哚基-磷酸盐和氮蓝四唑染色方法,在蝶蛹金小蜂毒器官中发现有碱性磷酸酶存在。超微结构研究也发现碱性磷酸酶分布在毒腺分泌细胞的细胞核和分泌囊泡上。以p-NPP(p-pnitrophenylphosphate,p-NPP)为底物分析蝶蛹金小蜂毒液碱性磷酸酶生化特性,发现温度和二价金属离子都能影响其酶活性。克隆得到蝶蛹金小蜂毒液碱性磷酸酶基因全长为2645 bp,ORF为1623 bp,编码541 aa,预测分子量为59.83 kDa,pI为6.98,与丽蛹集金小蜂、意大利蜜蜂、赤拟谷盗、埃及伊蚊和黑腹果蝇碱性磷酸酶的相似性分别为91%、66%、48%、48%和46%。RT-PCR分析表明,蝶蛹金小蜂毒液酸性磷酸酶在毒器官中的转录具有时相性。该毒液蛋白在毒器官内的含量也随发育时间变化而改变,并与与其基因转录模式一致。2蝶蛹金小蜂调控寄主菜粉蝶的分子机理 (1)蝶蛹金小蜂寄生对菜粉蝶血浆蛋白质组分的影响。通过双向电泳研究发现,菜粉蝶蛹被蝶蛹金小蜂寄生24 h后,其血浆中7个蛋白质点发生了差异表达,这些差异蛋白质点经质谱鉴定,为类似丝氨酸蛋白酶同源蛋白、烯醇化酶、成虫盘生长因子、胆素结合蛋白、鸟氨酸脱羧酶、维甲酸结合蛋白以及一未知功能蛋白,它们为与免疫、细胞骨架、解毒和能量代谢相关蛋白。依据质谱获得的肽段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并结合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类似丝氨酸蛋白酶同源蛋白、烯醇化酶和胆素结合蛋白的全长基因。RT-PCR分析表明,蝶蛹金小蜂寄生能导致菜粉蝶类似丝氨酸蛋白酶同源蛋白和胆素结合蛋白基因在蛹脂肪体中的转录水平升高,而对烯醇化酶和成虫盘生长因子蛹脂肪体中的转录水平无影响。 (2)蝶蛹金小蜂寄生对菜粉蝶贮藏蛋白基因的转录调控。克隆了菜粉蝶贮藏蛋白基因,并研究了蝶蛹金小蜂寄生对其转录水平的影响。菜粉蝶贮藏蛋白基因全长为2270 bp,ORF为2121 bp,编码707 aa,预测分子量约83 kDa,pI 6.13。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有一16 aa的信号肽,2个保守的贮藏蛋白家族结构域。分子进化分析表明,克隆到的菜粉蝶贮藏蛋白基因属芳基贮藏蛋白。依据氨基酸组成,克隆到的菜粉蝶贮藏蛋白甲硫氨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1.42%和18.82%,属芳基贮藏蛋白的范围。RT-PCR分析表明,蝶蛹金小蜂寄生能引起菜粉蝶芳基贮藏蛋白基因在蛹脂肪体中的转录水平升高。 (3)蝶蛹金小蜂寄生对菜粉蝶钙网蛋白基因的转录调控。克隆了菜粉蝶钙网蛋白基因,并研究了蝶蛹金小蜂寄生对其转录水平的影响。菜粉蝶钙网蛋白基因全长1816 bp,ORF为1194 bp,编码398 aa,预测分子量为45.75 kDa,pI 4.4。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可分为N、P、C 3个区域,3个区域的特性与其它物种钙网蛋白相似,与意大利蜜蜂、冈比亚按蚊Anopheles gambiae和黑腹果蝇的相似性分别为74%、70%和69%。RT-PCR分析表明,蝶蛹金蜂寄生能抑制钙网蛋白基因在菜粉蝶蛹血细胞中的转录水平。 (4)蝶蛹金小蜂寄生对菜粉蝶血细胞骨架相关蛋白基因的转录调控。克隆了菜粉蝶肌动蛋白、肌动蛋白解聚因子及微管蛋白基因,并研究了蝶蛹金小蜂寄生对其转录水平的影响。菜粉蝶肌动蛋白基因ORF为1131 bp,编码377 aa,预测分子量为41.78 kDa,pI为5.29,与其它昆虫肌动蛋白的相似性非常高,在90%以上。氨基酸组成特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克隆到的菜粉蝶肌动蛋白基因属细胞质型肌动蛋白。菜粉蝶肌动蛋白解聚因子基因全长为1243 bp,ORF为447 bp,编码149 aa,预测分子量为16.97 kDa,pI为7.11,与家蚕Bombyx mori、赤拟谷盗、意大利蜜蜂和桑粉介壳虫Maconellicoccus hirsutus肌动蛋白解聚因子的相似性分别为97%、87%、89%和72%。菜粉蝶微管蛋白基因全长为1757bp,ORF为1344 bp,编码448 aa,预测分子量为50.38 kDa,pI为4.86,与家蚕β型微管蛋白1、2、3和4的相似性分别为97%、97%、87%和93%。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克隆到的菜粉蝶微管蛋白基因属β型微管蛋白。RT-PCR分析表明,蝶蛹金蜂寄生能抑制肌动蛋白、肌动蛋白解聚因子及微管蛋白基因在菜粉蝶蛹血细胞中的转录水平。 (5)蝶蛹金小蜂毒液对寄主菜粉蝶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结合寄生和毒液离体注射的方法,以未寄生和注射PBS为对照,测定菜粉蝶蛹血淋巴内保幼激素滴度、保幼激素酯酶活性和蜕皮激素滴度在处理后72 h内的变化。结果显示,寄生或注射毒液寄主蛹血淋巴的保幼激素(仅检测到Ⅲ型)滴度在24-72 h内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处理12 h后保幼激素滴度激急上升;保幼激素酯酶活性在未寄生或注射PBS的蛹血淋巴中分别于6-48 h和12-36 h显著高于处理组,且其活性分别在12 h和24 h达到最大值;与处理组相比,蜕皮激素滴度在未寄生或注射PBS的蛹血淋巴中,12-36 h之间快速上升,在36 h达到峰值,然后下降,但48 h以前其滴度均高于处理组,并在24-48 h与处理组呈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蝶蛹金小蜂毒液能够扰乱其寄主菜粉蝶蛹的激素分泌系统。 (6)蝶蛹金小蜂寄生对柑桔凤蝶血浆蛋白质组分的影响。通过双向电泳研究发现,柑桔凤蝶蛹被蝶蛹金小蜂寄生24 h后,其血浆中有16个蛋白质点发生了差异表达。其中8个蛋白点表达量上调,5个蛋白点表达量下降,1个蛋白质点消失,2个蛋白质点新出现。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经质谱鉴定,为与细胞或体液免疫、解毒及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 通过较系统的研究,本论文取得了下列创新性成果:明确了蝶蛹金小蜂毒器官的显微和超微形态结构,鉴定出蛹期或金小蜂科寄生蜂毒液中有钙网蛋白、精氨酸激酶、丝氨酸蛋白酶、热激蛋白70、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等组分,克隆了钙网蛋白精氨酸激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等4个毒液蛋白基因,并明确了酸性和碱性磷酸酶基因的组织定位、生化特性和表达时相;在寄生蜂毒器官中发现了1种致病性微小RNA新病毒;发现以毒液为单一寄生因子的寄生蜂寄生能引起寄主免疫、解毒和能量代谢的相关蛋白差异表达,其中与营养代谢相关的芳基贮藏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上升,而与细胞免疫相关的钙网蛋白、肌动蛋白、肌动蛋白解聚因子及微管蛋白的转录水平下降;发现寄生蜂毒液能扰乱寄主的内分泌系统。这些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寄生蜂与寄主互作的分子机制,对开辟利用寄生蜂毒液控制害虫的新途径有指导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蔡峻;吕慧平;叶恭银;胡萃;;快速评价内寄生蜂雌蜂携带因子生理活性的简易方法[J];植物保护学报;2002年01期
2 蔡峻,叶恭银,胡萃;蝶蛹金小蜂寄生对菜粉蝶体液免疫反应的影响(英文)[J];Entomologia Sinica;2001年04期
3 袁德成;;本期重点推介[J];昆虫学报;2010年08期
4 何继龙;南京地区菜粉蝶Pieris rapae Linné寄生蜂考查[J];昆虫学报;1962年01期
5 朱家颖;叶恭银;方琦;李艳敏;胡萃;;蝶蛹金小蜂寄生对菜粉蝶血细胞骨架相关蛋白基因的转录调控[J];昆虫学报;2010年08期
6 陆宇涵;;捉菜粉碟[J];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2012年11期
7 蔡峻;叶恭银;胡萃;;寄生对菜粉蝶蛹血淋巴中血细胞和可溶性蛋白组份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00年02期
8 肖生麟;蝶蛹金小蜂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的初步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84年02期
9 张忠,叶恭银,胡萃;两种金小蜂毒液对菜粉蝶蛹血细胞延展、存活及包囊作用的影响[J];昆虫学报;2004年05期
10 吴玛莉;朱家颖;胡萃;叶恭银;;蝶蛹金小蜂毒液蛋白不同提取分离方法的比较[J];昆虫学报;2008年11期
11 郭慧芳,方继朝,谢艳飞,杜正文;不同稻螟发生区螟卵寄生蜂的自然寄生作用[J];中国生物防治;2002年01期
12 胡萃;俞伯良;;蝶蛹金小蜂散放试验[J];昆虫天敌;1987年04期
13 张晓燕;翟一凡;林清彩;孙玉霞;李强;陶玫;周仙红;李丽莉;于毅;;寄生蜂对稻飞虱控害作用研究进展[J];环境昆虫学报;2014年06期
14 潘健,陈学新;两种小菜蛾寄生蜂毒液器官超微结构的比较[J];电子显微学报;2003年04期
15 毛嘉正;;菜粉蝶的发生及防治[J];新农村;2006年07期
16 夏诗洋;孟玲;李保平;;低温对蝶蛹金小蜂卵成熟及其数量动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04期
17 陆宇涵;;捉菜粉蝶[J];小学生作文选刊;2013年07期
18 史树森;臧连生;刘同先;阮长春;孙光芝;;寄生蜂取食寄主特性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作用[J];昆虫学报;2009年04期
19 江婷;付道猛;吴珍平;查本虎;张万娜;肖海军;;蝶蛹金小蜂对黑纹粉蝶蛹的寄生产卵习性[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8年02期
20 韩国栋;苏杰;李勤;李婷;张建萍;;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寄生蜂种类及发生规律[J];新疆农业科学;201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诗洋;李保平;孟玲;;蝶蛹金小蜂体型大小对交配行为的影响[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2 陈学新;白素芬;郦卫弟;符文俊;程家安;何俊华;;小菜蛾3种主要寄生蜂的寄生因子研究[A];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忠;叶恭银;胡萃;;寄生蜂毒液性质与功能的研究进展[A];昆虫学创新与发展——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蒋明星;祝增荣;程家安;;寄生蜂对二化螟的控制作用及其生境相关性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赵修复;;我国寄生蜂分类研究概要[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6 唐柳青;;寄生蜂寄主非适应性研究进展[A];华中三省(河南、湖北、湖南)昆虫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方海;陈慧卿;张琼秀;刘永平;;寄生蜂畸形细胞所分泌蛋白质的主要特点及功能[A];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高德三;杨瑞生;;天幕毛虫卵寄生蜂保护利用的初步研究[A];中国蚕学会第五次全国桑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洪健;何黎平;;寄生蜂触角的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技术[A];第三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林明辉;骆雪莲;黄静;马沛沛;;應用寄生蜂防治椰心葉甲初報[A];第八届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家颖;蝶蛹金小蜂毒液分子特性及其调控寄主分子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王磊;蝶蛹金小蜂毒液蛋白质组与四个毒液蛋白生理功能的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3 朱宇;蝶蛹金小蜂寄生对寄主转录组的影响及三种毒蛋白分子特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4 吴秀花;小麦、麦茎蜂及其寄生蜂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飞;蝶蛹金小蜂体内2种新型RNA病毒的鉴定及其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17年
6 张毅波;烟粉虱优势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的生防潜力评估[D];西南大学;2014年
7 董胜张;蝶蛹金小蜂卵黄发生与卵子发生的生理与分子基础[D];浙江大学;2007年
8 吴玛莉;蝶蛹金小蜂毒液的生理功能及活性成分分离纯化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方琦;蝶蛹金小蜂毒液抑制菜粉蝶蛹免疫反应的分子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沈淑铃;CitAP2.10和CitMYC3对甜橙果实特征芳香物质瓦伦烯合成的转录调控[D];浙江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洋;蝶蛹金小蜂两个蛋白酶抑制剂的基因克隆与表达模式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2 张晓岚;菜粉蝶蛹质量对蝶蛹金小蜂产卵决策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闫旭;寄生蜂防治落叶松食芽蛾种群模型稳定性分析与数值模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4 姚志文;麦田空僵蚜中蚜虫及其寄生蜂种类的分子鉴定[D];江西农业大学;2017年
5 轩景丽;寄主致死型寄生蜂—潜蝇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的种间竞争作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6 郁小宁;多粘类芽孢杆菌SC2菌株msmR1的转录调控作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7 魏欣悦;利用CRISPR/Cas9技术转变内源性WT1亚型导致其下游基因表达谱变化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8年
8 张萍;猪miR-122的靶基因鉴定、转录调控及其对PCV2复制的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9 李龙;猪ANK1基因启动子活性与转录调控及多态性分析[D];广西大学;2017年
10 郭克;Pur α与Egr1对Aβ前体蛋白(APP)的转录调控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单憬岗 通讯员 慕立忠;我省释放1.7亿头寄生蜂[N];海南日报;2011年
2 刘共华;卵寄生蜂传递病毒杀害虫[N];陕西科技报;2006年
3 胡希义;如何防治菜粉蝶[N];河北农民报;2015年
4 记者 赵春晖 王文;新疆扩编“寄生蜂军团”守护天山野果林[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5 郑庆伟;菜粉蝶的防治[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6 记者 牛金辉;寄生蜂资源研究推动新疆农林业可持续发展[N];新疆科技报(汉);2014年
7 ;菜粉蝶[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5年
8 赵汉斌;蜈蚣毒液的秘密破解[N];科技日报;2018年
9 编译 王金元;先有蛇还是先有毒液[N];北京科技报;2005年
10 本报评论员 杨于泽;从艺者岂能浸泡在毒液里[N];长江日报;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