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水中非均匀推移质输移研究
【摘要】:
天然河流的泥沙输移大多在浑水条件下进行,浑水条件与清水条件下的输沙机理存在一定差异。尤其对于较细颗粒泥沙,在研究推移质输移时,不能忽略它与悬移质的交换。鉴于问题的复杂性,迄今为止,处理推移质输移问题时考虑悬移质对其影响的研究甚少,故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近底泥沙交换三状态随机-力学模式,对浑水中非均匀推移质输移问题的研究作了初次尝试。主要在床沙与推移质交换的同时,考虑了床沙与推移质向悬移质的净交换。实质上是床沙、推移质和悬移质根据当地水流条件引起的比例再分配,趋向于泥沙交换平衡方向调整。
将表征悬沙特性的扬动概率β_k引入浑水条件输沙模型的构建中,从理论上建立了浑水中非均匀推移质分级输沙率公式,进而导出总输沙率及推移质级配的计算式。分级推移质公式体现了悬移质存在对于推移质数量的减少程度,此公式对清水条件下的输沙率估算仍然适用。
浑水条件下进行的推移质输移水槽试验结果和野外实测资料验证了理论公式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并进一步探求了输沙强度和水流强度的关系。在级配研究中发现,浑水条件下推移质级配可能发生“粗移”现象,该现象在清水条件下输沙时不可能发生。结果表明:在浑水中,以悬移质形式存在的砂质泥沙含量对有效估算推移质输沙率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在某粒级运动泥沙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因一部分沙粒悬浮于水体中,使得推移质数量相对减少。
|
|
|
|
1 |
买巨喆;王李平;;非均匀沙的运动特性与规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2 |
胡海明,李义天;非均匀沙的运动机理及输沙率计算方法的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6年03期 |
3 |
田永生;范中海;;典型推移质输沙率计算方法概述[J];东北水利水电;2007年11期 |
4 |
董占地;吉祖稳;胡海华;;怒江中游河段推移质输沙率计算公式的试验研究[J];泥沙研究;2010年05期 |
5 |
乐培九;王长海;;非均匀沙推移质输沙率的研究[J];水道港口;1991年01期 |
6 |
徐凤丽;牧振伟;郝瑞;;玛纳斯河总干渠推移质输沙率公式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
7 |
唐造造,方铎;非均匀沙起动的有关问题[J];四川水力发电;1997年01期 |
8 |
刘万利,陈立;北江清远河段推移质运动规律初步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3年01期 |
9 |
夏华永;廖世智;肖志建;;基于床面层能量平衡关系的推移质输沙率计算式[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
10 |
陆彦;陆永军;李寿千;;渗流边界上推移质输沙率[J];水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
11 |
吴宪生;非均匀沙的推移质输沙率[J];泥沙研究;1989年02期 |
12 |
陆永军,张华庆;非均匀沙推移质输沙率及其级配计算[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1年04期 |
13 |
魏丽;汪鹏;卢金友;;长江上游寸滩站卵石推移质输沙规律研究[J];人民长江;2010年15期 |
14 |
拾兵,曹叔尤,刘兴年;非均匀沙隐暴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其起动矢量式[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15 |
黄理军;张文萍;王辉;王东辉;;龙滩水电站推移质输沙率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12期 |
16 |
陆永军,张华庆;水库下游冲刷的数值模拟——模型的构造[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3年01期 |
17 |
乐培九;河床变形计算方法的若干改进[J];水道港口;2003年01期 |
18 |
韩其为,何明民;非均匀沙起动机理及起动流速[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6年03期 |
19 |
王士强,陈骥,惠遇甲;明槽水流的非均匀沙挟沙力研究[J];水利学报;1998年01期 |
20 |
孙志林,田林;非均匀沙分级推移质公式[J];水利学报;200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