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泡流现象的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机理研究
【摘要】:流体中物体超高速运动的微观机理是现代科技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无论在军事还是在民用技术中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特别是超空泡现象的研究,对水下航行体的减阻效应和超高速鱼雷的设计至关重要,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因此本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高速流体的汽液相变与界面现象研究》(20473073)的资助。
本论文运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微观体系条件下流体分子与固体壁面高速相对运动过程中流体流粒子的分布规律、状态性质、界面现象和摩擦情况等,特别是对开放体系超空泡现象的计算机模拟的实现,对超空泡流动中分子运动规律的观察和微观机理的探讨,为真实环境中物体超高速运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为了逐步深入研究不同体系不同条件下的流动,我们模拟了从简单窄孔到开放体系,从简单分子到甲烷和水等真实流体,从单系统到复合系统等模型,应用NEMD方法计算了流体压力、密度、速度、界面张力、摩擦系数等物理化学性质,通过对流场细节的观察,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高速流动现象的形成机理,并与宏观流体力学理论进行了关联。
为了验证分子动力学模拟程序和所建分子模型,本工作首先利用所建立的NEMD模型,代入平衡流动条件,模拟了宏量条件下甲烷的PVT关系,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值或文献模拟值都能较好地吻合,说明本工作的模拟方法和设置基本正确。随后,对微孔无阻碍流进行了非平衡模拟,获得了符合宏观水动力学的模拟结果,验证了模拟程序与模型在非平衡流动模拟中的可行性。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定阻碍物模型,模拟计算了受限于窄缝孔中甲烷流体在160K温度、不同力场作用以及不同阻碍物条件下的阻碍流流场细节。模拟结果发现在高速条件下阻碍流会在流经阻碍物时形成高密区和低密区,同时引发相应的压力变化。流速对低密区形成有重要影响;阻碍物前端形态会影响流体两相形成和前端压力梯度,因此钝头阻碍物与其他流线形阻碍物相比将受到更大的压差阻力,但对两相界面表面张力影响不大;增加阻碍物长度或外力场强度会增大两相间表面张力。同时流动中观察到的摆动波现象符合Rayleigh-Taylor理论,表明该模型可以作为数值模拟的补充,研究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
为了将流体模型应用到更有实际意义的超空泡流动模拟中,本工作引入了新的开放体系模型。通过将EMD模拟体系与NEMD模拟体系结合,模拟系统由硅酸盐狭缝孔扩展到开放体系,壁面限制作用被消除,外加力场改为恒流速流动,使得流体更为贴近真实流动状念。通过引入局部空化数σ_l概念,模拟体系被划分为多个独立方格,以观察超空泡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因素对超空泡现象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微观条件下,空泡流的传统判据空化数σ<0.1仍然成立。产生低局部空化数的σ_l区域与实际上的空泡发生区域在空间上并不重叠;低σ_l区域可以引起微小气泡的形成,虽然并不足以成为气化核,但也能给流体带来周期性的密度降;当低σ_l区域在运动速度方向上的尺度达到2流体分子直径时,可以在其后方形成稳定的超空泡;水下物体运动速度是引起超空泡的决定因素。
在以上模拟工作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了水分子的超空泡模拟,试图进一步挖掘该模型的实用价值。应用SPC/E水分子模型,模拟并研究了不同空化器设置和不同运动速度下,超空泡流动的密度分布、局部空化数分布、空泡含气百分比和表面摩擦系数,并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统计结果表明,平头空化器在相同流速条件下较为容易产生优良超空泡,空泡内含气百分比较高,能进一步降低壁面摩擦力。空化器外形对减阻效应有很大影响;超空泡现象可以降低航行体50%-90%的表面摩擦力。同时通过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
本论文完成了既定的研究目标,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更加复杂和更加实际的空泡流体系,以及为研究流体复杂流动状态的微观机理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
|
|
|
|
1 |
顾巍,何友声,胡天群;小攻角水翼空泡流瞬态与周期现象试验[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8期 |
2 |
何友声,刘桦,赵岗;二维空泡流的脉动性态研究[J];力学学报;1997年01期 |
3 |
顾巍,何友声;空泡流非稳态现象的流动控制[J];力学学报;2001年01期 |
4 |
顾巍,何友声,胡天群;轴对称体空泡流的噪声特性与空泡界面瞬态特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8期 |
5 |
张宇文,王育才,党建军,邓飞,袁绪龙,陈伟政;细长体空泡流型试验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4年03期 |
6 |
徐伯勋;空泡绕流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1980年04期 |
7 |
刘桦,何友声,赵岗;轴对称空泡流的脉动性态研究[J];力学季刊;1997年02期 |
8 |
刘桦,刘庆华,胡天群;带空泡轴对称细长体水动力脉动的实验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4年06期 |
9 |
傅慧萍,鲁传敬,吴磊;回转体空泡流特性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5年01期 |
10 |
黄建波,潘森森;二维非恒定空化流的数学模型[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1年02期 |
11 |
郭俊克;;关于用扰动速度图法求解对称楔超空泡绕流的一个注记[J];应用力学学报;1990年03期 |
12 |
金大桥;王聪;魏英杰;邢彦江;邹振祝;;水下圆柱体带空泡轴向绕流研究(英文)[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
13 |
何晓晖;李志刚;程建生;魏锋利;;粘性流中二维水翼局部空泡流的数值模拟[J];舰船科学技术;2007年01期 |
14 |
汤福坤;空泡流线化理论中的扰动速度图法[J];应用力学学报;1986年04期 |
15 |
陈瑛;鲁传敬;吴磊;;三维小空化数空泡流数值方法[J];计算物理;2008年02期 |
16 |
陈鑫;鲁传敬;吴磊;;通气空泡流的多相流模型与数值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5年S1期 |
17 |
刘登成;洪方文;;三维水翼云空泡非定常特性数值分析及试验验证[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0年06期 |
18 |
叶元培;王道增;单雪雄;高卫国;;空泡流粘性效应研究[J];实验力学;1988年04期 |
19 |
顾巍,何友声,胡天群;空泡尾流场中的速度脉动与子波分析[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1年02期 |
20 |
郭建红;鲁传敬;陈瑛;潘展程;;基于高阶和高分辨率格式的自然空泡流数值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