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不整合的发现对阿尔金断裂研究的启示
【摘要】:阿尔金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的边界断裂,同时也是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边界,新生代阿尔金断裂的活动控制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的盆地填充和早期构造带的形态。针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靠近阿尔金山的沉积层序和构造活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必定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阿尔金断裂带的研究和认识。
本文根据“盆山耦合”的思想,从柴达木盆地受阿尔金构造活动制约这一特征出发,利用逆向推理的思路,利用盆地记录来反演造山带的大地构造过程,力图重建新生代阿尔金断裂的阶段性过程和重要的构造演化特征。
在综合利用实测地面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发现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的新生代层序内部存在着两个重要的,与阿尔金断裂的活动性相关的角度不整合面,它们分别位为上、下干柴沟组之间和上、下油砂山组之间。通过综合完成的多条位于阿尔金山南侧的区域剖面、不同时期的沉积相和古构造分析的研究,证实了这两期不整合的平、剖面分布,为在空间上论证新生代阿尔金断裂的影响范围,以及其时间上的阶段性活动特征提供了依据。
研究指出,新生代早期的阿尔金断裂带以形成大范围的古隆起为标志,隆起区遭受剥蚀,从而产生了上、下干柴沟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晚期古隆起活动的继续、挤压应力的聚集,导致现今意义上的阿尔金断裂的发育,断裂让挤压应力获得释放,构造隆升速率开始降低,甚至停止,其结果导致新沉积地层的超覆进积和上、下油砂山组之间角度不整合面的产生。两期不整合仅局限于阿尔金山断裂南侧,呈带状分布。
基于以上研究思想的形成,完成了阿尔金断裂带新生代的多阶段、不同性质的构造演化模型,来说明这一综合的构造演化历史。渐新世晚期开始,阿尔金地区开始大范围隆升;至中新世中期,隆升速率减小,阿尔金断裂带开始大规模走滑活动;之后,持续发生多期走滑活动。
这些研究为研究阿尔金断裂新生代的活动时间与活动性质以及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演化提供了新的限定,从盆地构造变形和沉积记录的角度探讨造山带演化,为阿尔金与柴达木地区盆山耦合研究提供了新例证。
|
|
|
|
1 |
应绍奋;陈克造;鍾富道;张彭熹;;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纪构造[J];中国地质;1957年12期 |
2 |
刘俊来,潘宏勋,任收麦,葛肖虹,叶惠文;阿尔金断裂双层花状构造的厘定[J];地质科学;2003年01期 |
3 |
葛肖虹,张梅生,刘永江,叶慧文,石采东;阿尔金断裂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J];现代地质;1998年03期 |
4 |
袁四化;刘永江;葛肖虹;吴光大;胡勇;郭新转;李伟民;;青藏高原北缘的隆升时期——来自阿尔金山和柴达木盆地的证据[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8年05期 |
5 |
熊熊;王继业;滕吉文;;阿尔金断裂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滑移速率及构造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06年03期 |
6 |
彭树森;“阿尔金断裂及其邻近地区地壳形变的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已经实施[J];内陆地震;1994年03期 |
7 |
李海兵,杨经绥;青藏高原北部白垩纪隆升的证据[J];地学前缘;2004年04期 |
8 |
王启亮;员孟超;王海生;;太原掀斜构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西北地质;2010年03期 |
9 |
付建龙,于升松,李世金
,任海燕;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田卤水资源可利用性分析[J];盐湖研究;2005年03期 |
10 |
郭峰;陈世悦;袁文芳;王德海;;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组沉积相及储层分布[J];新疆地质;2006年01期 |
11 |
李丽;蒋荣宝;祁万修;吴益平;杨屹;李学智;陈正乐;陈宣华;王小凤;任小娟;;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力学学报;2008年01期 |
12 |
崔军文,张晓卫,李朋武;阿尔金断裂:几何学、性质和生长方式[J];地球学报;2002年06期 |
13 |
任收麦,葛肖虹,刘永江,常丽华,吴光大,袁四化;晚白垩世以来沿阿尔金断裂带的阶段性走滑隆升[J];地质通报;2004年Z2期 |
14 |
张治洮;;阿尔金断裂的地质特征[J];西北地质科学;1985年09期 |
15 |
刘伟;徐春华;宋明水;李学田;雷敏;徐佑德;邱连贵;江来利;杜森官;储东如;;试论合肥盆地燕山运动古城幕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安徽地质;2004年01期 |
16 |
万天丰;;中国大陆早古生代构造演化[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
17 |
高军平;彭杨宏;宋春晖;袁万明;李生喜;;柴达木盆地新生界碎屑锆石FT年龄对蚀源区的约束[J];世界地质;2009年02期 |
18 |
周勇,潘裕生;茫崖-肃北段阿尔金断裂右旋走滑运动的确定[J];地质科学;1998年01期 |
19 |
计凤桔,郑荣章,李建平,徐锡伟,王峰;阿尔金断裂沿线阶地黄土堆积的TL年代与古气候变迁的关系[J];核技术;2003年01期 |
20 |
任收麦,葛肖虹,刘永江;阿尔金断裂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