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Caspase凋亡通路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的关联研究
【摘要】:
研究背景及目的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仍持续增加。据估计,2007年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数接近120万,死亡63万,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27%和28%。虽然我国属于结直肠癌的传统低发区,但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国家癌症数据库资料表明,结直肠癌是中国1991~2005年期间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第三大恶性肿瘤,仅次于肺癌、女性乳腺癌。
对结直肠癌的病因学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对于结直肠癌的形成和进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至少可以解释约70%的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饮食和生活方式被认为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尤为密切。然而接触同样的环境暴露,并不是每一个个体都会发病,由基因多态决定的个体肿瘤易感性的不同是导致结直肠癌发生的遗传基础。目前发现,许多肿瘤的发生并非单纯由细胞无限增殖所引起,细胞凋亡途径受阻或凋亡功能丧失已成为一些肿瘤发生的重要诱因,而由Caspase家族介导的凋亡是机体最主要的凋亡方式,可能成为影响结直肠癌易感性的潜在遗传因素。
因此,本次研究以我国结直肠癌高发区浙江省嘉善县为研究现场,开展以自然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通过传统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有机结合,全面分析影响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环境暴露因素和Caspase凋亡通路基因多态性,深入探讨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潜在交互作用,为结直肠癌的病因学研究提供流行病学线索,并为结直肠癌的人群防治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和方法
研究以浙江省嘉善县作为研究现场,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在2002-2008年间,根据嘉善县肿瘤登记所的监测资料收集结直肠癌存活病例498例,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健康人群中抽取无肿瘤患病史的嘉善县常住居民838例作为对照。现场调查阶段获取研究对象的调查问卷资料和血样;实验设计阶段以候选功能基因多态策略和Tag SNP策略综合筛选Caspase凋亡通路上的基因多态;实验检测阶段应用改良盐析法提取DNA,以PCR-RFLP法检测拟研究的基因多态;数据分析阶段,联合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叉生分析、分层分析、多因子降维分析、分类回归树分析等多种方法及模型,评估环境暴露、Caspase凋亡通路上基因多态的主效应、基因—基因、基因—环境联合效应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联。
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人口学特征分布均衡,肿瘤家族史在两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未发现饮酒相关变量与结直肠癌发病存在统计学关联。吸烟但不吸入烟雾者相比吸烟且吸入烟雾人群,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降低(OR=0.41,95%CI:0.24-0.70),但是非吸烟人群与烟雾吸入的吸烟人群相比结直肠癌的风险效应值无统计学意义(OR=1.22,95%CI:0.86-1.72)。随着平均吸烟量的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也相应增加。但是未发现累积吸烟量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饮茶对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呈保护性效应,其效应值为0.49(95%CI:0.36-0.66)。饮茶量的增加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P trend=0.05),年均饮茶量超过3kg的个体,其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可降低69%(OR=0.31,95%CI:0.18-0.54)。饮食也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存在显著关联,红肉摄入量大于19.45kg/年的个体,相比参照组小于等于4.2kg/年的个体,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可降低36%(OR=0.64,95%CI:0.45-0.91)。白肉的摄入量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呈反向关联,年摄入量大于2.4kg以上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红烧鱼的摄入则可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年摄入量超过7.2kg的个体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是参照组的1.64倍(95%CI:1.17-2.30)。
对Caspase凋亡通路相关基因多态与结直肠癌关联的主效应分析表明Caspase3 rs4647693 AA基因型对结直肠癌易感性具有保护效应,Caspase8 rs3769818和rs3834129两多态的单体型A-Ins可显著增加直肠癌的发病风险。以环境因素分层,发现在不饮酒人群中,Caspase8 rs3769818 GA携带者相比GG携带者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了32%(OR=1.32,95%CI:1.00-1.74);Caspase3rs4647693 AA携带者相比GG携带者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降低了58%(OR=0.42,95%CI:0.19-0.93);Caspase3 rs2696056 GC携带者较GG携带者则增加了42%(OR=1.42,95%CI:1.02-1.96)的发病风险。基因-基因的两因素交互分析结果表明Caspase8 rs3769818和Caspase3 rs4647693的多态基因型存在协同效应,但是交互效应值无统计学意义(OR=0.71,95%CI:0.44-1.15)。Caspase8 rs3769818 A等位基因和Caspase3 rs12108497 C等位基因者相比于同时携带Caspase8 rs3769818GG和Caspase3 rs12108497 C等位基因的个体,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45%(OR=1.45,95%CI:1.05-2.02),但是上述两多态的交互效应也无统计学意义(OR=0.67,95%CI:0.42-1.06)。
应用MDR和CART两种软件探索结直肠癌发生的基因-基因、基因-环境高阶交互效应模型,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居主导作用,Caspase凋亡通路上的低外显性基因多态对结直肠癌的发生贡献较小,它们可能以凋亡基因Caspase3-DNA修复基因PARP1-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21的协同作用模式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结论
环境因素特别是饮食是嘉善县居民结直肠癌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Caspase3 Tag SNP rs4647693通过隐性效应模式降低了个体对结直肠癌的遗传易感性。在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仍以环境暴露对结直肠癌发病风险起主导作用。研究结果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的流行病学研究予以验证。
|
|
|
|
1 |
吴慧民;范跃祖;刘文方;何向蕾;朱冠山;朱忠政;王爱忠;;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C-509T多态与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年35期 |
2 |
何湘帆;;手术前癌胚抗原水平:结直肠癌病人的一种预后试验[J];国际消化病杂志;1981年02期 |
3 |
曾琪华;;结直肠癌的病因[J];国际外科学杂志;1984年02期 |
4 |
;纤维不能防止结肠癌[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03期 |
5 |
陈华江!200003,王杰军!200003,何金!210002,贾绍昌!210002,刘会敏!210002,殷广福!21000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实用癌症杂志;2000年05期 |
6 |
周平红,姚礼庆,何国杰,李和平,秦新裕;微超声探头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
7 |
陈达民;老年多发性结直肠癌:手术与尸检病例的回顾性研究[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2年02期 |
8 |
李新宇,王杉,马向涛,叶颖江,崔志荣;细胞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年08期 |
9 |
陈坤,蒋沁婷,俞维萍,马新源,姚开颜,李其龙,郑树;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多态、饮食暴露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4年06期 |
10 |
Moore H.G.
,Shoup M.
,Riedel E.
,J.G.Guillem,李康;结直肠癌骨盆复发:切除可能性的决定因素[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5年04期 |
11 |
肖亮;施健;谢渭芬;;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在诊治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J];胃肠病学;2006年02期 |
12 |
宁泉波;蔡鹏;刘琪芳;;左半结直肠癌梗阻Ⅰ期切除吻合的临床应用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
13 |
;放弃对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年09期 |
14 |
肖俊;;一种实用的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07期 |
15 |
黄姗;易斌;胡俊波;;DNA修复基因XPC-PAT遗传多态与结直肠癌风险的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9年11期 |
16 |
P.J.Pickhardt;C.Hassan;S.Halligan;R.Marmo;丁静;;CT结肠成像和结肠镜检测结直肠癌的系统回顾与荟萃分析[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4期 |
17 |
武治津;;右结肠、左结肠和直肠癌的比较[J];国际外科学杂志;1987年04期 |
18 |
王振杰;;扩大性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果[J];国际肿瘤学杂志;1992年06期 |
19 |
李谋秋;肝转移的肝切除术[J];国际外科学杂志;1993年04期 |
20 |
Ballantyne G H;彭书华;;结直肠癌病人肝转移的外科治疗[J];国际肿瘤学杂志;199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