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疗效观察
【摘要】: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规范治疗时间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及观察两性霉素B(AmB)鞘内注射对脑脊液新型隐球菌转阴所需的时间,探讨治疗疗程及鞘内注射对疾病预后的影响。
【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脑脊液新型隐球菌培养转阴时间,进一步分析鞘内注射与非鞘内注射的疗效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来描述,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鞘内注射病例(11例)新型隐球菌转阴时间为(22.73±10.02)d,非鞘内注射病例(13例)新型隐球菌转阴时间为(19.69±8.40)d,两组无统计学意义。在评价疗程对疾病预后影响的分析中,抗真菌治疗2周的有效率为45.8%;治疗6周的有效率达100%,治愈率0;治疗结束(3~4个月)时有效率100%,治愈率20%。
【研究结论】
1鞘内注射未能明显缩短隐球菌脑膜炎脑脊液新型隐球菌转阴时间
2规范足疗程抗真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
|
|
|
1 |
胡泳涛;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8例临床分析[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5期 |
2 |
郭志勇,周亮;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2例临床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3 |
贾向东,白少莲,彭奕冰;1例新型隐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感染致新生儿脑炎[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
4 |
袁劲松,盛裕芬;脑脊液和血液中同时检出新型隐球菌1例报告[J];江西医学检验;2003年04期 |
5 |
李安生;;印度的新型隐球菌格特变种[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3年06期 |
6 |
汤丽娅,梁笑芳;新型隐球菌脑部感染2例[J];华夏医学;1994年02期 |
7 |
魏仁国;李小平;;小脑孤立性新型隐球菌肉芽肿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
8 |
李竹青,邵经政,廖万清,李淑琴,孔宪涛,谢映华;中国致病性新型隐球菌血清型的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87年01期 |
9 |
郭宁如;;非洲布隆迪地方与艾滋病相关的隐球菌患者室内分离出新型隐球菌[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0年03期 |
10 |
陈健,郭华,刘捷,王成有,何强;小脑新型隐球菌肉芽肿一例报告[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年04期 |
11 |
龙丰,张永信,李民,章强强,王家俊;248株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对四种抗真菌药的敏感性[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2年05期 |
12 |
王莉,郑锐,前崎繁文,河野茂;新的唑类抗真菌药BMS-207147体内和体外的抗新型隐球菌活性[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2年09期 |
13 |
张明,宋俊峰;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观察[J];河南医药信息;2003年02期 |
14 |
江佩芳,朱涛;Ommaya囊脑室植入术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一例[J];中华儿科杂志;2005年06期 |
15 |
董鹤娟,刘欣荣,敖敏;脑脊液培养检出新型隐球菌一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年10期 |
16 |
辛榕;郭德玉;;几种显示新型隐球菌的组织病理学染色方法的应用比较[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7期 |
17 |
申屠瑾;朱秋琴;张志雄;;中西医结合治愈新型隐球菌变种S_(8012)引起的脑膜炎[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年02期 |
18 |
张国驰;;新型隐球菌第2荚膜基因——CAP64是其毒力基础[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97年02期 |
19 |
莫凡,林英堂;隐球菌性脑膜炎42例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1年01期 |
20 |
钟剑烽;艾滋病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