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GHz微波对X射线和阿霉素致淋巴细胞DNA损伤修复及对蛋白表达的影响
【摘要】:
背景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大量普及和应用,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生活环境中手机微波辐射可能产生的有害健康效应。经体内体外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手机微波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细胞遗传物质,故而近年来对于微波遗传毒性的主要研究内容已由其直接遗传毒性转向促遗传毒性,但结果并不一致,且大多研究并未继续观察微波对诱变剂致遗传物质损伤后的修复过程的影响。本实验室前期实验发现微波能改变紫外线C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后修复曲线,结合已有报道,推测微波可能影响特定的DNA修复通路。
目的观察体外实验1.8 GHz微波辐射是否会影响X射线和阿霉素所诱发的DNA损伤及其修复过程,同时观察1.8 GHz微波辐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DNA修复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及其他生理功能相关蛋白表达的改变。
方法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实验辐照1.8 GHz微波(SAR=2 W/kg、间断辐照,5 min开/10 min关)24h后暴露X射线(0.25,0.5,1.0 and 2.0 Gy),并在暴露X射线后0、15、45、90、150、240 min用彗星试验检测暴露细胞的DNA损伤。
人B淋巴母细胞体外实验以5种联合暴露方式辐照1.8 GHz微波(SAR=2W/kg、间断辐照,5 min开/10 min关,2h)和阿霉素(剂量为0μg/ml、0.05μg/ml、0.075μg/ml、0.10μg/ml、0.15μg/ml和0.20μg/ml,2h),并在阿霉素暴露后的0h,6h,12h,18 h和24 h用彗星试验检测细胞的DNA损伤。
用高通量蛋白芯片筛检经1.8 GHz微波(SAR= 2 W/kg、间断辐照,5 min开/10 min关)辐照24 h后人B淋巴母细胞功能蛋白表达的改变,对检测的结果用Western Blot试验进行验证。
结果体外试验表明1.8 GHz微波辐照(SAR= 2 W/kg、间断辐照,5min开/10min关),暴露2h和24h均不能明显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人B淋巴母细胞的DNA损伤(P0.05)。
1.8 GHz (SAR= 2 W/kg,间断辐照,5 min开/10 min关,24 h)微波辐照对不同剂量X射线(0、0.25、0.5、1.0、2.0 Gy)所诱发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及其损伤后修复曲线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
1.8 GHz微波(SAR= 2W/kg、间断辐照,5 min开/10 min关,预辐照2h+联合辐照2h)对不同浓度(0、0.05、0.075、0.10、0.15、0.20μg/ml)阿霉素所诱发的人B淋巴母细胞DNA的损伤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但在4个阿霉素浓度组(0.075、0.10、0.15、0.20μg/ml)中,E-E-E联合暴露组(辐照微波2h后同时暴露微波和阿霉素,并于阿霉素暴露后再辐照微波6h,12h,18h和24 h)于阿霉素暴露后6h和12 h DNA损伤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的的DNA损伤值(P0.05或P0.01)。
经1.8 GHz微波(SAR= 2 W/kg、间断辐照,5 min开/10 min关,24 h)辐照的人B淋巴母细胞中,PMCA4、RPA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7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身高(P0.05),。
结论虽然体外试验1.8 GHz微波辐射不能明显诱发DNA损伤,对X射线和阿霉素所诱发的DNA的损伤没有明显的影响,对X射线诱发的DNA的损伤的修复的影响也不明显,但对阿霉素诱发的DNA的损伤的修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与微波辐照后DNA修复相关蛋白RPA表达的下降有关。
|
|
|
|
1 |
王哲宇;合理运用X射线CT检查初探[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0年01期 |
2 |
王志泉,白剑蔚;PICKER公司PQ6000型CT机X射线管损坏的判断和更换[J];医疗设备信息;2005年05期 |
3 |
李德志;蒲萍;李光辉;王卫东;周一兵;;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盆腔转移癌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07年01期 |
4 |
胡涛;;电子支气管镜诊断X射线胸片正常咯血患者的价值[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年06期 |
5 |
崔正卫;;学习尘肺病X射线诊断标准的几点体会[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9年02期 |
6 |
宫照利;凌华浓;林英金;张锡昌;邱成;;CT机建设与质量控制[J];中国医学装备;2011年07期 |
7 |
田胜全;CT机无X射线故障的检修与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1994年03期 |
8 |
邵丹;日本最早研究X射线者[J];中华医史杂志;1995年02期 |
9 |
徐庆俊,沈显威;X射线管损坏的故障原因[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
10 |
刘东华,孙朝晖,刘晓丽;X射线电视系统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纪念伦琴发现X射线105周年[J];大学物理;2000年11期 |
11 |
李建明,贾广志,高同锁,王学静;介入诊疗中对X射线的防护[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2年06期 |
12 |
刘信礼,王雯,车鸣;介入治疗过程中X射线的防护[J];中国辐射卫生;2003年03期 |
13 |
刘海波;数字X射线摄影装置的结构特点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04年04期 |
14 |
苗田,马大庆,杜国生;X射线床旁拍片时受检患者和非受检患者辐射状况检测和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年03期 |
15 |
陆叙林;X射线防护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5年09期 |
16 |
陈春晖;张玉庆;沈耀芳;吴水龙;;四台集装箱检查系统防护水平监测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5年04期 |
17 |
王强;;小儿肠套叠的X线诊断[J];地方病通报;2006年06期 |
18 |
孙斌;杨占山;;X射线对新生儿脐血VEGF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
19 |
龚明玉;张力;邵雪斋;;放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15期 |
20 |
邹际;黄林昌;程志会;;X射线对膝关节盘状半月板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