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城市生态社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黄杉  
【摘要】: 中国正处于城市建设现代化的大发展时期,社区是城乡社会最基层的单元,也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微观基础,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集中反映了当前城市建设所面临的来自资源环境、经济效率、社会文化多方面的矛盾和挑战。在此背景和形势下,进行生态社区规划研究,对于完善生态社区规划的理论体系,构建生态社区规划的体系框架并指导生态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以生态学的观点重新审视生态系统和环境资源的价值,产生了新的生态价值观。以生态价值观为出发点,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相融合,产生了新的生态经济观,生态文化观和生态社会观。笔者以社区生态价值观的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为基点,归纳人类生态价值观的形成脉络,并提出“当代多维生态社区价值观”的范畴。在新范畴的指引下,提出生态社区规划的“全域布阵”体系: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的布阵技术路径,通过“价值发现——基盘再造——社区动员”形成由“社区土地利用规划”到“社区场地设计与调控”再到“社区合意达成”的规划实施途径。 宏观层面,通过重新发现定位生态社区的土地价值,提出确立围绕价值中枢展开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以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主要工具载体,保障社区宏发展观调控和价值管理。通过生态社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定性、生态社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定量、生态社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定容、生态社区的土地利用布局定案、生态社区的土地利用时序定序、生态社区的土地开发形态定形等六个关键步骤,优化社区土地利用和空间资源配置,为实现社区在生态与环境、社会与文化、经济与产业的持续改善做好土地的评价、选择和实施三篇文章。 中观层面,通过特定场地社会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格局要素,展开土地开发与建设的管理与调控。以社区场地规划作为主要载体,通过开发建设和后续过程管理,实现系统的要素优化和维护反馈。在社会生态系统调控原理指引下,构建社区理土、社区理水、社区理气和社区理欲等四个规划分项深入。以理土、理水、理气三分项对社区场地自然生态要素进行管理,建立扎实稳固的社区发展基盘;以理欲规划对社区场地经济社会要素进行管理,合理配置公共设施布局以更好的服务社区成员的需要。 微观层面,基于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价值发现和要素调控,通过剖析社区公众参与的现状,分析其参与主体、组织机制和分工演化,提出并论述了生态社区规划公众参与之合意达成的推进方法、阶段分工和辅助技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智刚,缪磊磊,周素红;城市生态化的演进与生态社区的构建[J];规划师;2002年12期
2 I-ShiowKuo,张雯;台湾省生态社区的实施机制[J];国外城市规划;2002年03期
3 任云英;21世纪关中农耕地区乡镇生态社区建设的意义及其展望[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4 ;上海和融投资发展有限公司[J];建筑;2006年01期
5 ;磐龙生态社区[J];中外建筑;2011年04期
6 ;保健型园林有益健康[J];湖南林业;2005年08期
7 ;从伦敦贝丁顿零碳生态社区到上海世博会零碳馆[J];可再生能源;2010年03期
8 阳辉;;城市生态社区规划设计应重视的几点[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3期
9 姚成,林剑晖;浅谈南炉生态示范村规划设计[J];江西水利科技;2004年02期
10 蔡曼姝;;成都市绿色人居和生态社区的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23期
11 付小东;;生态社区的内涵与发展方向[J];建设科技;2007年08期
12 ;海滨生态社区 碧海云天[J];住宅产业;2008年Z1期
13 陈小群;;生态社区的演进与回归[J];城市住宅;2009年06期
14 周传斌;戴欣;王如松;黄锦楼;;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年16期
15 谢游;;城市生态社区规划设计理念探讨[J];建筑科学;2008年03期
16 张超;侯薇;;浅谈生态住区的设计——以芬兰维基区生态社区为例[J];科学之友;2011年06期
17 彭松;;城市:非自然对立面[J];21世纪商业评论;2005年08期
18 周熊飞;;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探讨[J];硅谷;2008年17期
19 王若愚;何文捷;;深圳华侨城生态社区建设实践[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0年02期
20 王新军,郑晓兴;生态社区的规划建设理念[J];上海建设科技;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欣;周传斌;;生态社区评价指标筛选的初步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陈鹏;丁宇;;深圳市生态社区发展现状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静;;美国生态社区评估方法对我国城市住区的启示[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谭建欣;王克昕;马宗虎;;新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浅析[A];中国农村建筑与环境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5 游璧菁;;生态社区的环境评估架构之初拟[A];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4年
6 方馨远;;走向生态健康和谐——浅谈绿色社区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沙晋明;张岸;李小梅;吴红城;;数字化智能化生态社区的建设——以福建省琅岐岛为例[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吴南;;基于生态导向下的社区中心布局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历史风貌保护区低碳技术综合应用研究课题组;;历史风貌保护区低碳建设技术体系构想[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10 刘晓明;;综述[A];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第6届风景园林奖2009获奖作品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巍;天津泰达生态社区项目策划书[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2 陈曦;生态社区建设实践探索[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袁尊;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周娟娟;和谐社会视阈下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高勇;当代关于生态社区环境设计问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谭洁;天津市城镇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晓丹;梅河口市生态社区综合评价与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菁;从生态住宅走向生态社区[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9 张磊;福州市社区生态性现状调查及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冠木;沈阳城市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磊;生态社区在国外的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阮修星;网上网下相结合 邑家网打造家庭购物生态社区[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3 李华 刘亮;让居民生活在文明生态社区[N];中国社会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郝洪儒 通讯员 王广庆;打造“文明生态社区”[N];中国老年报;2004年
5 吴华谢娟;山水黔城打造宜人生态社区[N];深圳特区报;2007年
6 沈洁 本报记者 丁晓红;营造绿色生态社区成为宜居社会新潮流[N];杭州日报;2006年
7 吴月华胡丽敏 屈连志;生活改善难点解决 百姓致富信心更足[N];锦州日报;2008年
8 李娟;2007宜居温江生态社区博览会开幕[N];成都日报;2007年
9 记者 路熙娜;新区三小区实践生态生活[N];滨海时报;2010年
10 苗梅兰;和谐社区景象新[N];保定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