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粉虱—双生病毒—寄主植物互作及植物防御机制研究
【摘要】:
烟粉虱Bemisia tabaci及其传播的双生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重要农业有害生物,对棉花、番茄、木薯等多种作物的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烟粉虱种群的暴发往往伴随着双生病毒病害的流行,烟粉虱-双生病毒-植物间的互作可能在双生病毒病害的流行及烟粉虱的迅速扩张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入侵的B型、Q型烟粉虱及土著ZHJ2型烟粉虱、番茄黄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及寄主植物番茄间的互作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这种互作关系在TYLCV的流行及Q型烟粉虱的入侵中所起作用。此外,鉴于烟粉虱-生病毒之间的间接互惠共生关系的重要生态学意义,本研究还以B型烟粉虱-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 TYLCCNV)-烟草组合为研究对象,从植物防御角度研究了烟粉虱-双生病毒间接互惠共生的机制。结果如下:
(1)入侵B型、Q型和土著ZHJ2型烟粉虱对TYLCV的获取、存留及传播
在带毒植株上取食30分钟后,B型、Q型及ZHJ2型烟粉虱的部分个体内检测到了TYLCV DNA.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带毒烟粉虱的比例随之上升取食10小时后B型和Q型烟粉虱带毒率为100%,取食12小时后ZHJ2型烟粉虱的带毒率也达到100%。一旦获毒,TYLCV DNA可在三种烟粉虱体内终身存留。随着接种虫口密度的增加,三种烟粉虱对TYLCV的传播效率也随之升高。在每株植物1头带毒烟粉虱的接种密度下,ZHJ2型烟粉虱不能将TYLCV传播至番茄,而B型和Q型烟粉虱的传毒率分别为50%和55%。在每株植物5头、10头带毒烟粉虱的接种密度下,B型和Q型烟粉虱的传毒率也比ZHJ2型烟粉虱的显著高。
(2)Q型和ZHJ2型烟粉虱在健康和发病番茄植株上的适合度比较
两生物型烟粉虱在寄主植物番茄上的适合度存在明显差异,Q型烟粉虱在健康或发病番茄上的寿命、产卵量、卵-成虫存活率及种群增长速度均比ZHJ2型烟粉虱的显著高。Q型或ZHJ2型烟粉虱在TYLCV侵染番茄上的表现与其在健康植株上的类似,表明植物受病毒侵染后对两生物型烟粉虱的适合性未显著变化。在TYLCV非寄主植物棉花上,每一生物型的带毒雌虫和不带毒雌虫之间寿命及产卵量差异不显著,表明携带TYLCV对两生物型烟粉虱的寿命和生殖力无显著影响。
(3)B型烟粉虱在感染TYLCCNV不同时期烟草上的适合度比较
在注射后15、30及45天的发病烟草上,B型烟粉虱的产卵量比其在对照健康植株上的显著高,其中在注射病毒后15天烟草上的平均卵量最高,为其在健康植株上的1.9倍;其次是在注射病毒后30天的烟草上,为其在健康植株上的2.3倍;在注射病毒后45天的发病烟草上的平均产卵量比其在注射病毒后15天和30天发病烟草上的显著低,但也是其在健康植株上的1.4倍。在注射病毒后15、30及45天的发病烟草上,B型烟粉虱的存活率也比其在健康植株上的显著高,在注射病毒后45天发病烟草上的存活率比在注射病毒后15天发病烟草上的显著低。在注射病毒后15、30天的发病烟草上,平均日产卵量比其在健康植株上的显著高,但在注射病毒后45天的发病烟草上,平均日产卵量与在健康烟草上的差异不显著。
(4)健康和感染TYLCCNV烟草的烟碱含量比较
注射病毒后15天、30天发病烟草叶片烟碱含量均比其对照健康烟草的高,分别为其对照健康植株的2.0倍和1.5倍;而注射后45天发病烟草叶片的烟碱含量与健康烟草内的差异不显著。
(5) TYLCCNVDNAA及TYLCCNV DNAβ侵染对烟草适合性的影响
TYLCCNV DNA A+β侵染烟草上的伪蛹、成虫及总虫数均比健康烟草上的显著高,也比TYLCCNV DNA A单独侵染烟草上的显著高,后两者之间各龄若虫、伪蛹、成虫及总虫数均无显著差异。
(6)茉莉酸、水杨酸对烟草适合性的影响
发病烟草叶片的内源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含量比健康烟草的显著低,约为健康烟草的50%;发病烟草的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含量比健康烟草的高,但统计上差异不显著。B型烟粉虱雌虫在水杨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 MeSA)处理烟草上的产卵量显著比对照和Me JA (methyl jasmonate, MeJA)处理烟草上的高,分别是其2.3倍和5.7倍;放虫7天后,烟粉虱雌成虫在MeSA处理烟草上的存活率比对照和MeJA处理烟草上的显著高,分别是其2.8和5.6倍。
本研究结果表明,入侵的B型或Q型烟粉虱的传毒效率明显高于土著ZHJ2型烟粉虱。TYLCV侵染寄主植物对入侵的Q型烟粉虱和土著ZHJ2型烟粉虱均无明显不利影响,但由于番茄对Q型烟粉虱的适合性较高而对ZHJ2型烟粉虱较低,Q型烟粉虱可能是田间主要的TYLCV传播介体,随着Q型烟粉虱的进一步扩散,TYLCV及其他双生病毒对番茄等作物生产的潜在威胁可能会日趋严重。
发病植物对烟粉虱的适合性与植物发病过程相关,并且去除致病因子DNAβ后,仅TYLCCNV DNA A侵染的不显症烟草植株对烟粉虱的适合性与健康植株的没有差异,表明DNAβ在烟粉虱-双生病毒互作中起了重要作用。TYLCCNV侵染植物的JA含量比健康植物的显著低,外源施用SA可导致植物对烟粉虱的适合性上升,表明TYLCCNV对植物侵染导致的对JA防御途径减弱可能是B型烟粉虱-TYLCCNV间接互惠共生关系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抑制作用很可能是病毒侵染导致的植物SA途径上调对JA途径的抑制或病毒DNAβ对JA途径的直接抑制引起的。
|
|
|
|
1 |
戎国增;裘建荣;华红波;;烟粉虱的为害及综合治理对策[J];长江蔬菜;2009年09期 |
2 |
张润志;《入侵种烟粉虱及其持续控制》[J];昆虫知识;2005年02期 |
3 |
臧连生,刘树生,刘银泉,阮永明,万方浩;B型烟粉虱与浙江非B型烟粉虱的竞争[J];生物多样性;2005年03期 |
4 |
林凌伟;王永才;葛昌义;;烟粉虱的综合防治[J];上海蔬菜;2006年03期 |
5 |
罗宏伟,黄建,王竹红;甘薯品种对烟粉虱实验种群的影响[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6 |
王建富;孙瑞林;孙继明;;烟粉虱发生为害特点与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12期 |
7 |
彭震;丁国强;;上海菜区烟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长江蔬菜;2010年05期 |
8 |
韩群营;黄明生;雷雄浩;董方友;曾学军;;蔡甸区烟粉虱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J];湖北植保;2010年04期 |
9 |
邱宝利,任顺祥,林莉,P.D.Musa;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3年06期 |
10 |
宫亚军,路虹;烟粉虱的危害、生物型及有关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J];北京农业科学;2000年S1期 |
11 |
周国珍;董长珊;;湖北省蔬菜烟粉虱发生与危害初步调查[J];湖北植保;2006年02期 |
12 |
李大建,阎凤鸣;烟粉虱的发生为害趋势[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年01期 |
13 |
张天娥;刘湘琼;;山西省烟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山西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
14 |
金建国;桑芝萍;;如东县烟粉虱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8年02期 |
15 |
徐维红,朱国仁,张友军,吴青君,徐宝云,李桂兰;烟粉虱在七种寄主植物上的生命表参数分析[J];昆虫知识;2003年05期 |
16 |
杨中侠,马春森,王小奇,龙厚茹,刘晓英,杨修;烟粉虱对四种蔬菜寄主的选择性[J];昆虫学报;2004年05期 |
17 |
吴永汉;刘福明;胡彬彬;;10%烯啶虫胺水剂等防治黄瓜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J];温州农业科技;2008年03期 |
18 |
王新学,邓剑颖;烟粉虱在高阳县的发生与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1年07期 |
19 |
张学坤,周玉,魏毅,赵鸣;在不同农作物上烟粉虱的成虫数量调查[J];江西棉花;2003年06期 |
20 |
蒋林忠,孙国俊,李粉华,张林华,何海兔,蒋小春,刘旺年,李书林,段康,吴敏,潘静;金坛地区烟粉虱调查研究初报[J];中国植保导刊;2004年04期 |
|